+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汇

高德胜:人民币升值会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与近年出口表现

【文/高德胜】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联储放水3万亿美元,美元指数大幅走弱,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 如今美国政府强力财政刺激和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在持续,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如何走? 这个问题越来越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 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有一个声音挥之不去,那就是“人民币升值会影响中国出口”。 这种观点深藏在很多人的心中,从普通学者到宏观管理者,从商界人士到普通百姓。 它流传久远,影响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重新审视和澄清。

中国自2005年8月开始的浮动汇率改革进程并没有提供所谓“升值影响出口”的证据,但却提供了反证据。 仔细审视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样的结论。

理论是对现实及其假设和适用条件的抽象。 如果前提或条件发生变化,其对现实的反映就会被扭曲。

近年来中国汇率改革与出口表现的实证证据

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人们认为,汇率升值将导致外币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需求减少,从而削弱出口竞争力。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回顾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出现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出口的情况。

2005年之前,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兑美元汇率保持不变。 2005年8月开始,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由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的改革。 2005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20%。 但中国出口仍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 达到23%,增速高于升值前。 这一时期也是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这说明中国出口并未受到汇率升值的限制。

汇率暴跌对国内影响_人民币汇率大跌影响_汇率下跌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产品不断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延伸,出口产品种类从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基本消费品向机电产品拓展。 出口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拉长。 出口企业针对汇率变化和国际市场,锤炼和提高了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和竞争力,出口效率也有所提高。

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唯一一次出现负增长是在2009年。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并未升值。 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疲软、国际需求下降造成的,与人民币汇率无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减轻国际需求下降对出口的影响,中国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揽子鼓励出口措施,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但出口企业因出口退税而降低的成本立即转化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普遍下降,而中国企业本身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实惠。 与此同时,尽管出口价格下降,但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仍然下降,2009年甚至出现出口负增长。这说明出口价格下降并不一定能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

中美贸易战以及2018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表现,为观察这一问题提供了最新例证。 美国自2018年3月起对华发起贸易战,加征关税导致中国输美产品价格上涨(效果类似于汇率升值对物价的影响)。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仅在2019年有所下降,其他两年均增长良好。 201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7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 201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18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5%; 202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45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2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是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全年升值76个点,升值幅度6.47%)的背景下实现的,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大规模加征25%高额关税。 的。 2020年,中国重回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达3169亿美元,比贸易战前的2017年增长14.9%。 这说明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大部分属于刚性需求,“替代”中国进口并不容易。

2020年,尽管人民币汇率大幅上涨,中国不仅对美国出口实现增长,对全球出口也稳步增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 全年我国出口17.9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 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长27.4%。 以美元计的对外贸易顺差5350.3亿美元,创1950年以来第二高纪录。同时,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再创新高,东盟和欧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第二位最大的贸易伙伴。

人民币升值并未对中国出口增长产生明显影响,说明中国制造、中国供应链具备一定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外贸韧性超外界预期。 汇率并不是决定出口增减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出口依靠廉价为主要竞争力的阶段似乎正在过去。

被误解已久的“广场协议”

另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美日之间的“广场协议”。 人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和“失去的20年”的原因,具有警示意义。 以及反对汇率升值的依据。 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和理论腐败。

事实上,在广场协议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日元也经历了大幅升值,累计升值117%。 日本出口稳定增长,经济增速在短暂触底后强劲反弹至5%以上。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GDP增速在1988年达到6.79%的历史峰值。与此同时,日本出口在整个80年代持续增长,翻了一番。 原因很简单。 由于日元汇率升值,出口价格上涨也带动单位商品出口额增加。

汇率暴跌对国内影响_汇率下跌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_人民币汇率大跌影响

可见,日元升值并没有真正限制日本的出口。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和全球扩张的实力。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这一时期日本海外投资迅速扩张。 到20世纪末,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和海外法人的海外产值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出口总额。 这一时期也是日本银行业向海外扩张的时期。 日本通过“融资进口”和“发展进口”的对外投资战略,不仅确保了对海外资源的控制,而且还随着日元大幅升值获得了额外的对外借贷收入。

有人认为,《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这无法解释同期与美国签署《广场协议》的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 1985年,德、法、英、日四国签署《广场协议》,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 1985年至1987年,日元兑美元升值幅度最高达到99.78%。 同期,德国马克升值101.27%,法郎升值最高100.55%,英镑升值66.98%。 但德国、法国、英国并没有出现泡沫经济,也没有出现“失去的20年”。 可见,日本的泡沫经济并不是汇率快速升值造成的,而是日本自身因素造成的,包括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 、经济政策等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主要是由日本的扩张性经济政策造成的。 由于日本政府认为升值将打击日本出口并对国内经济产生收缩效应,因此在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采取了持续扩张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超低利率政策。 货币供应量激增,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流通。 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导致泡沫经济。 另外,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失去的20年”,也与其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有关(相关学者已经出版专着,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盲目照搬,理论就会变成教条。

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价格只是影响出口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关键因素。 决定出口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那些认为“汇率升值影响出口”的人的误解在于,他们片面、狭隘地照搬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结论,而忽视了其假设和约束。

首先,这个结论来自西方经济学的价格决定需求理论。 其理论假设是市场是充分竞争和自由的,消费者可以在同类商品中自由选择和替代。 然而,这与现实世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直到今天,自由市场仍然只是理论上的存在。 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贸易壁垒、出口限制、国际政治博弈等非自由市场因素。

其次,这一结论的成立还取决于商品价格变化时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足够大。 现实情况是,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是由消费习惯、文化心理、情感因素、品牌忠诚度、产品设计、质量差异、供需差距、供应链依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价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夸大价格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片面的结论。

如果忽视理论的前提,忽视理论的约束,不结合各国的具体发展阶段,照搬西方理论的结论而不进行分析,理论就成为教条。 抱着这种教条来分析和观察中国经济,是片面的、僵化的; 用它来指导和管理宏观经济也是有害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中国制造已经具备相当的成本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例如,疫情发生后,美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制成品价格大幅上涨,涨幅为1.6%至9.3%,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仅上涨0.7%。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2%。 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 贸易顺差6758.6亿元。 对美国出口5253.9亿元,增长75.1%; 对美国贸易顺差3344.1亿元,增长88.2%。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人民币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和支撑。

中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 廉价不应该继续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也不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人民币升值后,一些出口低端制造业产品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这也倒逼中国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实现从低价取胜到依靠质量和技术取胜的转变,从而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品牌和竞争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汇率升值使得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够实现更多的价值,劳动价值通过出口额的增加得到适当体现,企业获得更大的出口效益,有利于提高国民总收入,增加国民财富,并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汇率升值绝不是出口和增长的“陷阱”。 相反,它对于一个国家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日本、德国的历史经验也表明,汇率升值对其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远大于实际GDP增长的贡献。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1975年至1991年16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4.4%,累计增速达99.6%; 日元兑美元年均升值率为5.1%,累计升值率为120.3%。 。 从日本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增长来看,日元兑美元升值的贡献大于实际GDP增长的贡献。 1971年至1987年16年间,德国实际GDP年均增长2.3%,累计增长率达43.2%; 德国马克兑美元年均升值4.3%,累计升值95.1%。 从德国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增长来看,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贡献远大于德国GDP实际增长的贡献。

现阶段,中国已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处于发展的历史关口,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可以说,中国已经走过了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价格为主的竞争初级阶段,正在转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立足中国,着眼中国经济实际,与时俱进,抛弃固有思维和理论教条的束缚,努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 为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从香港市场的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不可交割

8月1日接受媒体专访时,我做出了一个判断,那就是从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又称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美元兑人民币的溢价来看。香港市场上,当前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贬值压力但无强烈贬值预期,即所谓“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但无贬值预期”。 后来有朋友问我,近期人民币汇率快速下跌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怎么能说有贬值压力却没有贬值预期呢? 本文拟澄清这一点,并结合2013年底和2014年初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无升值预期的历史,初步分析重启宏观审慎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

1、从NDF判断当前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不强的主要依据。

这就涉及到远期外汇交易的定价机制。 根据是否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包括可交割远期(DF)和不可交割远期。 这两种远期外汇交易的定价机制有很大不同。

可交割远期合约的定价机制是利率平价。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就是本外币之间的利差。 在远期外汇交易中,银行必须在近端制作反向货币。 对于掉期,远期买卖价格根据利率平价报价。 例如,银行与客户洽谈远期购汇业务时,银行作为风险规避者,会在近端借入人民币,在即期市场买入外汇,将收到的外汇贷出,然后按照约定交割远期货币。 以合理价格向客户出售外汇,归还借入的人民币。 银行借人民币有成本,借外汇有利润。 本次放贷活动中本外币的利差即为利率平价,是银行与客户之间远期购汇合同的定价依据。 根据利率平价,利率高的货币未来会贬值,利率低的货币未来会升值。 但在交割的情况下,高息货币的贬值并不等于贬值预期。

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的定价机制不是利率平价,而是由利率平价和汇率预期两部分组成。 例如,当对冲基金与客户进行交易时,该基金是风险爱好者。 主动建仓、承担敞口,与客户押注汇率走向。 因此,基金在现货市场上不会成交平淡,而远期价格则取决于远期市场的供求关系。 其定价机制是“利率平价+汇率预期”。 当远期合约到期时,您会看到到期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签约时约定的汇率之间的偏差。 如果对冲基金与客户协商远期购汇,当到期日中间价强于签约时约定的汇率时,客户将以硬通货(通常是美元)向基金支付差额。 在本次交易中基金赚钱; 当到期中间价弱于签约时约定汇率时,基金向客户支付美元差价,客户在这笔交易中赚钱。

今年6月中下旬以来,在国内经济低迷、外部美元走强、中美货币政策分歧、双边贸易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贬值压力。 6月19日至8月3日,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跌破6.80,累计跌幅5.9%。 这导致人民币汇率由涨转跌。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下跌4.3%。 但从海外NDF看,同期其隐性汇率贬值预期在1%左右。 这高于6月中旬之前不足1%的通常水平,但远低于2015年底、2016年初和2017年初贬值预期较强时2-5%的水平(见图) 1)。 汇价下跌期间,市场情绪基本稳定。 6-7月,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国债1445亿元,同比增长150%; 内地及港股通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570亿元,增长28%(见图2)。 尤其是7月底、8月初,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跌破6.70、6.80时,7月19日至8月3日,除7月21日外,北向交易日所有北向资金其余11个交易日均被封杀。 是净流入。

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

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汇率差怎么调整

之所以这波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但贬值预期并不强烈,主要是因为在经历了人民币汇率从单边下跌到止跌企稳的剧烈震荡之后,市场已经明显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汇市场呈现低买(升值)、高卖(贬值)的特点,汇率杠杆调节功能正常发挥。 而且今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较大,近期日内经常出现上百点的大幅波动。 贬值压力释放较快,抑制了贬值预期的积累。 今年8月3日,境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一度跌破6.90,但当日1年期NDF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6.9250,隐含汇率贬值预期为1.7%; 去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9498,NDF为7.3024,隐含汇率贬值预期为4.2%。

当然,外汇市场在不断变化。 8月1日,1年期NDF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隐性预期为0.7%,8月2日跃升至1.1%,8月3日进一步升至1.7%。而且,每个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观判断也不同。汇率预期的变化,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至于哪种判断更符合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只讲故事,最终还是要用统计数据来说话。 但从公开信息来看,我们至少可以有把握地说,本轮人民币汇率下跌与2016年底、2017年初维持汇率与维持储备的争论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避免过度解读和过度反应。

此外,衡量汇率预期,还可以利用境内外风险逆转指标(“看涨美元/看跌人民币期权”和“看跌美元/看涨人民币期权”的波动性差异)。 这是外汇交易者常用的指标,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专业。 从6、7月份的情况来看,境内外风险逆转指标(看涨美元/看涨人民币期权与看跌美元/看涨人民币期权波动率之差)保持正值并持续上升,表明近期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走软。 预期有所增强,但仍远低于2015年底和2016年初以及2016年底和2017年初的水平(见图3)。 这与上述NDF数据得出的结论大体相似。

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有升值压力但没有升值预期时会发生什么?

2011年底至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遭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美国债务上限谈判于2011年7月底陷入僵局,美国债务信用于8月初被降级) ,欧债危机蔓延并加深)。 人民币汇率由早期的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 2012年“4月16日”汇改期间,央行抓住汇率双向波动、市场预期分化、外汇供求平衡的有利时机,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银行间市场兑美元汇率从±0.5%调整至±1%。 但从2012年底开始,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逐渐平息,我国资本流动回归,外汇储备增加(见图4)。 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5097亿美元,增幅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3.1%(见图5)。

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

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

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延续升值走势,境内交易价最高升至近6.04。 当时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将突破6,进入第五时代。 但2014年“3.17”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从±1%扩大到±2%,人民币汇率不升反降。 出现一波快速回调,最低交易价跌至6.26附近,跌幅达3%以上。 进入2014年二季度后,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 直到2015年“8.11”汇改,才经历了一年多的单边下跌(见图6)。

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汇率差怎么调整

对于2014年人民币汇率从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的解释有很多种。一种说法是汇率管制的反向操作,汇率不升反降,打破了单边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 另一种说法是,201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趋于平衡,2013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大致持平。 该比率为1.5%(见图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4%的警戒线。 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水平。 因此,市场汇率容易围绕均衡汇率水平波动。

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汇率差怎么调整

并且我也提出了解释,指出2013年下半年以后,国内各期限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从贴水变为贴水(贴水主要体现利率平价),这意味着外汇市场存在明显的升值压力。 然而,并没有升值的预期。 另外,当时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与短期资本流入有关,容易造成多重均衡。 这就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奠定了微观市场基础(具体见我2016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汇率的本质》一书第二章第四节“人民币汇率已从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 事实上,从NDF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判断。 2013年底和2014年初,虽然一年期NDF的隐含汇率预期显示美元兑人民币仍处于贴水,但贴水大幅收敛于0.5%左右的水平,这使得美元兑人民币的贴水幅度大幅收敛。远低于2013年上半年美元贴水1~2%的水平(见图1)。

三、重启宏观审慎措施的背景和效果评估

8月3日,央行宣布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至20%,并于8月6日正式实施。这是规范跨境资本的宏观审慎措施2015年“8.11”汇改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当年10月正式推出的流动性流动性,2017年9月随着外汇形势好转而暂停,此次又重新启动。

央行在新闻稿中首先肯定,今年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需总体平衡。 随后他解释称,重启这一措施主要是因为近期受贸易摩擦和国际外汇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顺周期波动迹象。 最后指出,此举是为了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

6月19日至8月3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下跌4016个基点,其中收盘价弱于当日中间价,累计贡献5093个基点。 同期,美元指数在95附近反复波动,累计涨幅仅5093个基点。 0.4%(见图8)。 可见,外汇市场确实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顺周期行为。 受此影响,同期CFETS口径人民币汇率指数下跌5.3%。 考虑到8月3日日间海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跌破6.90,且当晚中国决定对自美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央行此举可谓是预——出手制止汇率过度波动。 这本身也是落实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六稳”之一——“稳金融”的应有之义。

从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的经验来看,当时有升值压力但没有升值预期,鉴于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并没有贬值压力那么大,如果央行的政策意图可信,有利于分化市场预期。 促进国内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如果下一阶段外汇市场重新进入“维稳”模式,双边汇率而非多边汇率将对市场汇率预期和企业财务行为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美元占境内非银行机构跨境外币收支的比重为87.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见图9) 。 相信有关部门将根据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制定应对预案,有信心、有基础、有能力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风险回流。

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_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

年底在做汇率差调整_汇率差怎么调整_年末调整汇率会计分录

当然,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适应汇率波动的能力。 下半年,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人民币汇率将随着内外部基本面变化双向波动。 未来任何中美贸易关系的边际改善,或者美元上涨动力的失败,或者中国经济和出口数据的走强,都可能导致市场预期出现波动甚至逆转。 不建议单方面押注人民币汇率走势。 我们必须避免线性和单方面的思维,认为情况一旦好,就永远会好起来,一旦变坏,就永远会变得更糟。 在灵活的汇率安排下,汇率总是会上涨和下跌。 如果今天下跌,明天可能会再次上涨。

有朋友告诉我,我身边有一些高净值人士最近开始抢购外汇。 对此,我想说的是,首先,确实可能存在个别市场恐慌情绪,但如果不是普遍现象,就需要看外汇储备、央行外汇持有总量数据、银行结售汇等; 其次,还是要奉劝相关人士,赚钱不容易。 如果确实需要资产配置,在选择了投资标的、政策允许之后,就应该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多配置,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少配置,因为海外资产配置毕竟不是炒外汇。

(作者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美联储货币超发、大宗商品输入通胀压力下,人民币汇怎么走?

随着美联储超发货币和大宗商品通胀压力,人民升值问题成为近期焦点。 那么问题来了,人民币为什么会升值呢? 人民币升值有何影响? 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如何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问题与大家分享。

一年前,去年5月27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价接近7.2,但现在报价仍维持在6.4。 今年4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上涨,几乎回到2018年6月以来的高位。2021年以来,5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点为6.425 11,也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高。 今年人民币汇率维持在6.4至6.6之间。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建议_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_当前人民币升值原因 影响及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原因

1、美联储货币超发,美元汇率持续走软

为了应对疫情,2020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发行的货币数量比历史上的还要多。

今年以来,美元指数1月份跌破90,2、3月份反弹至93,4月份再次贬值2.1%。 本月迄今,美元指数已下跌0.6%,使其今年迄今的跌幅达到1.7%。 美元指数走弱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而且,由于美元区和欧元区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加剧,并正在向全球蔓延和辐射。

二、中国经济稳步复苏

中国的COVID-19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确定的经济体。 这为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创造了重要前提。 这也是对人民币汇率最有力的支撑。

三、中国金融开放与国际资本套利

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开放政策,使得吸收外资总体规模持续增长。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 对中国经济

人民币升值,加上对中国经济稳定的预期和前景,将导致海外资本加大对中国优质企业和中国资产的配置。

2、个人消费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大家的购买力。 当然,这主要涉及到购买国外商品或者在国外代购商品。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_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建议_当前人民币升值原因 影响及对策

3、缓解通胀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快速上涨,我们也存在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输入性通胀。

4、对各行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 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纺织服装等出口量较大的行业是不利的。

受益人民币升值的行业包括航空运输、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当前人民币升值原因 影响及对策_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建议_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3、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近期,央行相关人士频频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表看法。

首先,5月19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成军在莫干山会议上发表讲话,为人民币汇率指明了方向。 “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继续升值。”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杂志发表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研究部主任陆进忠的署名文章《物价上涨的原因》。 文章的观点比较直接。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提出四点应对政策建议,一是采取措施抵御输入性影响。 建议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效应。

近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月23日表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汇率预期稳定。 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因此,总体来看,人民币在大势下仍会升值,预计未来中短期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以上是陈小才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看法。 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汇市观察|人民币汇率攻守7.3

9月11日,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了近期外汇市场形势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提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消息传出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迅猛拉升,连续回升至7.30关口上方。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升至7.2608,日内涨幅一度扩大至逾800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一度逼近700基点,最高升值至7.2932。

就在前一交易日(9月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贬值,离岸人民币创2022年10月以来新低,在岸人民币盘中更是创下近16年以来新低。9月11日开盘后,两大汇率报价均呈现了不同程度回升走势,围绕7.32上下波动。直至会议消息传出,涨幅双双扩大并收复7.30关口。

另一方面,9月11日早间披露的人民币中间价也止住了此前连续两日的贬值走势,小幅回升。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9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2148元,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2150元,单日调升2基点。

截至9月11日13时30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2766,日内升值幅度为0.88%;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2938,日内升值幅度为0.97%。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2023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包括防疫平稳转段以后,国内的经济恢复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有高峰有低谷,人民币汇率变化大概与其相对应;其次,美联储进一步紧缩,国内降准降息,中美的负利差走阔也造成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压力;同时,美元指数阶段性的反弹,阶段性地给人民币带来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围绕本轮人民币呈现的贬值走势,市场研究中更多强调我国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本次会议同样提及,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虽然有所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对非美主要货币保持相对强势,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市场预期总体平稳。随着国内稳经济、稳预期政策陆续出台落地,物价(CPI)同比增速触底转正,进出口数据好于预期,房地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消费明显回暖,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进”的势能正在积聚,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8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启动汇率工具箱,依据市场情况进行有序调节。在本轮贬值走势中,人民币汇率数次逼近7.30关口后又有所回升,7.3也成为人民币汇率观察后续走势的重要关口。

管涛指出,年内的人民币汇率走势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国内经济恢复的情况;二是海外美联储紧缩的动向,经济企稳回升,美联储紧缩预期有缓解,均会对人民币汇率企稳产生提振作用。另一因素在于汇率工具使用上,人民银行对于汇率波动既不会没有定力,也不会太佛系,必要的时候对于顺周期单边行为也会及时出手干预。

而本次会议也强调,金融管理部门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会议提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要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持续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对自律机制成员的行为监督和自律管理。外汇市场成员要自觉维护市场稳定,有序开展做市自营交易,坚决杜绝投机炒作、煽动客户等扰乱外汇市场秩序的行为。企业和居民要坚持“风险中性”,不盲从跟风、不赌单边、不赌点位,维护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