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中国

中国自然资源..doc

中国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阳光、空气、矿产、石油、森林、水、水能等属于自然资源;如:皮革、羊毛衫、煤油、水泥、农村沼气、汽车、电脑、照明用电、钻石项链、钢材等不属于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阳光)、水资源(冰川)、土地资源(草场)、生物资源(熊猫、野生人参)矿产资源(如金刚石、铝土。矿产资源总量越来越少,甚至可能枯竭的资源)和海洋资源等3、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耕地、水能、太阳能-西藏地区最丰富)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铁矿)4、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其潜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矿产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占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林木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原因:资源更新慢。办法:认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更新,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3)质量存在着地区差异。如富铁矿、贫铁矿。(4)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5)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5、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呢?(1)分布特点:煤矿、油气田、铁矿、有色金属矿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2)我国煤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山西煤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我国能源资源中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首位,石油和天然气居第二位。我国的煤60%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北、西北也不少。山西的大同、阳泉、西山;河北的开滦、峰峰;山东的兖州;陕西的神府;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准格尔、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东胜;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辽宁的阜新;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3)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黑龙江的大庆油田;辽宁的辽河油田;吉林的吉林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天津的大港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甘肃的玉门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位置最西)。(4)铁矿资源丰富,辽宁、河北、四川储量最多。河北的迁安煤矿,辽宁的鞍山、本溪铁矿;四川的攀枝花铁矿;安徽的马鞍山铁矿;湖北的大冶铁矿;内蒙古的白云鄂博铁矿;海南的石碌铁矿。辽宁、河北即有大煤田、大油田,又有大铁矿。(5)我国哪些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稀土、钛、锂、钨、锡、锑。铜矿:江西德兴、云南东川、湖北大冶;钨:江西大余;锡:云南个旧;锑:湖南锡矿山;汞:贵州铜仁;镍:甘肃金昌;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金:山东招远;铝土矿:广西平果;铅锌矿:湖南水口山、青海锡铁山。(6)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的大致规律是低纬度、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多,高纬度、东南地区太阳辐射量少,冬季我国高纬度地区昼长时间相对低纬度地区短,获得的太阳光热少,太阳辐射量少。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直接辐射较强。四川盆地最少,周围有高大山脉,直接辐射较弱。6、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人均占有量很少,且人口仍在增长;许多资源利用不当,管理不善,破坏、浪费严重。试题1.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2分)(1)①处是我国天然气丰富的地形区,其名称是。(2)我国东部最大的两个油田分别是②、③。今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重点是在。(3)图中④是煤矿,⑤煤矿。我国煤矿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区。(4)图中⑥铁矿,⑦是铁矿。(5)我国南方多有色金属,其中⑧是铜矿,⑨是钨矿,⑩是铝土矿。例2.读“我国西南年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梳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梳理、自然资源1概念:2、 类型按用途分:按是否可再生分:3、 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1特征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②煤③铁④有色金属%4%43、太阳辐射分布:总体上 ,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 是 ,最少的地区是成因:※解释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而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的原因:三、土地资源(人类生存最的自然资源)三、土地资源(人类生存最的自然资源)1特点人多地少我国国土广阔,但人口众多, 是基本国情,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的 ,且多、 ,、 、 人均面积相对世界都低类型齐全(1) 类型:(2) 优越性:(3) 现状草地:林地:耕地:区域差异明显(1)分布差异土地类型二分布地区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2)质量差异差异原因地区差异原因东部季风北方 区 南方西北内陆地区 青藏高原区※三北防护林指:2、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国策①问题及保护措施土地类型存在冋题保护措施耕地林地草地我国保护土地的基本国策:四、水资源1概况我国水资源总量,人居占有量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受 季风和 时空分布的影响,分布2、特点①地区分布悬殊特点:成因:置(3)水带:填写我国水带的位%缺水带少木带过渡带丰木带7‘I置(3)水带:填写我国水带的位%缺水带少木带过渡带丰木带7‘I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现状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黄淮海流域 面积广大,人口 工业 ,需水量 ,但水资源极度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时间分配不均(1) 特点:(2

中国自然资源系统推动中非地学领域合作

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命运与共,友谊源远流长。

在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广阔舞台上,地学领域的务实合作扎实推进——地学国际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地学国际合作平台持续发挥作用,地学国际人才培养如火如荼。

推进地学国际合作:为中非合作注入新动力

科学无国界,地质无国界。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共同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需要持续扩大地学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与非洲国家持续推进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合作,不断提升非洲基础地质认知水平。

截至目前,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18个非洲国家地学机构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项目合作协议书30余份;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利比里亚等10多个非洲国家开展地学领域合作。

合作领域近年来也进一步扩大。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功中标中国商务部“援坦桑尼亚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技术援助项目”,开展了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工作,推动非洲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合作开展地球科学研究。联合非洲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科研院校积极申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非洲重要成矿带地球科学研究,解决非洲古老克拉通与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成矿研究的关键性和制约性问题,推动地球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

2023年3月23日,由中国和非洲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共同建设的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在湖北武汉正式成立。该中心秉持“共建共享、开放协作、绿色发展、创新进步”的原则,旨在深入对接中非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地学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开展地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国际合作,应对解决区域资源环境的重大关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拉巴特分中心,研究设立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分中心,推动中非地学交流合作,组织召开中非地学合作创新发展研讨会等活动。这不仅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具体行动,更是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

联合培养地学人才:为非洲发展积蓄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非洲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是中国助力非洲发展一以贯之的举措。从积极开展援外地质技术培训,到成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搭建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地学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正在为非洲发展积蓄内生动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对接,深入探讨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的相关建设机制,落实了招生途径、培养方式、专业设置、导师组成、培养人数等细则。依托非洲学院,目前已为埃及、尼日利亚、苏丹等14个非洲国家37名留学生开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今年6月,非洲学院确定与摩洛哥伊本·佐尔大学联合培养1名博士后,7月又成功引荐2名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技术人员来华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开展援外地质技术培训,让世界共享中国在地质调查领域所取得的经验、技术和成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

近5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非援外地学技术培训班共41期,向来自埃及、几内亚、苏丹、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家129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介绍了中国先进的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规范。

2023年5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商务部援外“非洲国家地球化学填图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培训班”上,来自喀麦隆、乍得、摩洛哥、塞内加尔等8个国家的92名官员、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线上培训。2023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又成功承办了商务部援外“非洲中南部地球科学与实验技术培训班”,为来自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多个非洲国家的30余名地学专家进行了技术培训。

今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收到一封远渡重洋的感谢信——中非共和国地质与矿产部部长鲁芬·贝纳姆·贝尔敦古专门致信,感谢中方在组织举办中非共和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研修班等方面的热情付出,以及为中非共和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无私帮助。

此次研修班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多个领域的专家为28名中非共和国的学员讲解了基础地质理论与填图方法,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航空物探、遥感技术应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地质云”建设。为了增加学员们对这些技术应用的直观感受,研修班特地安排他们到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实验室、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参观,并带领他们远赴吉林长春、辽宁阜新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地学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互访,中国的先进经验与地质智慧播撒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令中非地学合作更加紧密。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是中非双方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在中非合作新图景中,地学领域合作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慧丽)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

UT斯达康是从事现代通信领域—-无线、宽带、终端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在全球范围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以创新并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专业服务拓展世界通信市场。UT斯达康的宗旨是:“创新开拓最佳性价比的产品,诚挚服务快速成长性的市场,矢志成为世界一流的通信公司”。

UT斯达康以中国为家乡市场、立足中国,在中国通信界创造出了“多个第一”。自1995年成立以来,UT斯达康在中国累计投资40多亿人民币,在华成立了五个研发中心、二十多家分公司及办事处,2004年中国员工超过七千人。

UT斯达康自成立以来,持续保持高速成长。2004年实现全球销售额27亿美元。2000年3月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2年11月,UT斯达康被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评选出2002年度全球IT企业100强。2004年3月,UT斯达康入选《财富》(Fortune)“年度1000强企业”。在“2003-2004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UT斯达康凭借创新的产品、优良的业绩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突出的社会贡献入选。凭借着在公司治理和道德范畴、社会公益事业、员工权益保护、供应链伙伴关系、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六个方面的优异表现,UT斯达康公司当选为“2004首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可再生能源成为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最新数据显示,继今年6月突破13亿千瓦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10月底突破14亿千瓦。COP28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已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赵英民: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包括绿色低碳服务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全球领先,中国为全球风能和光伏发电成本下降80%和90%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大会期间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预算》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达到368亿吨,较去年增加1.1%,将创下历史新高。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阿代尔·特纳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

阿代尔·特纳: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实现零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大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我认为中国将在这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当前,中国正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杨雷:新型能源体系也打破了过去供需的界限,打破了过去集中式的结构,越来越多的需求侧响应,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完善的市场,让这些新的技术得以规模化的应用,真正发挥可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