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人民币汇率

管涛:汇率延续窄幅波动,跨境资金流动生变——7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

管涛、刘立品(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 要

7月份,美国关税政策继续增加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但市场反应弱化,美元指数止跌回升,在岸人民币时点汇率有所回调,均值汇率则继续走强,但市场主体并未积累补涨预期。

7月份,跨境资金转为小幅净流出,外资对股票资产兴趣增强,但远期美元贴水幅度大幅收窄导致外资减持人民币债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跨境人民币和证券投资支出规模均刷新历史纪录。

7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囤积和抢购外汇动机减弱,金融机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从月度“七连升”转为下降。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正文

8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25年7月外汇收支数据。现结合最新数据对7月份境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美元指数止跌回升,人民币汇率明弱实强,市场主体并未积累补涨预期

7月份,美国关税政策继续增加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在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4月9日暂缓对部分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90天之后,特朗普于7月7日宣布延长“对等关税”暂缓期,将实施时间从7月9日推迟到8月1日;7月31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从10%至41%不等的关税税率,并将原定8月1日生效的时间推迟至8月7日。7月28日至29日,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1】。

7月份,虽然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仍处高位,但明显好于4月份,市场对美国关税政策反应弱化(见图表1)。当月,美元指数由此前月度“五连跌”转为上涨3.4%。月底,美联储在议息会议上再次宣布按兵不动,但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淡化9月份降息预期,鹰派表态叠加美国经济数据超预期,导致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收敛,9月份暂停降息概率一度升至60%上方(见图表2),美元指数在月末升至100.0,创5月下旬以来新高。

7月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第三个月走强,但在岸即期汇率(即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下午四点半交易价)由此前两个月连续上涨转为下跌0.4%,月末调整至7.19比1附近。当月,人民币汇率“三价”偏离幅度有所扩大,中间价与境内即期汇率日均偏离幅度由上月0.1%扩大至0.3%,为近三个月以来新高;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呈现强弱互现的情况,日均汇差由上月-12个基点转为+39个基点。这表明,市场主体并没有因为前期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有限而积累较强的升值预期,相反当前人民币汇率面临小幅贬值压力。

虽然在岸时点汇率转弱,但7月份均值汇率则是连续第三个月升值,环比微涨0.1%至7.1727,滞后3个月环比的即期汇率均值连续第五个月升值,环比涨幅由上月1.0%扩大至1.8%;滞后5个月环比的即期汇率均值则是连续第三个月升值,涨幅由上月1.8%收窄至1.5%(见图表3)。这意味着,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企业财务状况负面影响加大。

由于7月份在美指大幅反弹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延续窄幅波动态势,调整幅度远小于其他主要非美货币,因此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转为上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均结束月度“六连跌”,分别上涨1.5%、1.8%;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上月下跌0.9%转为上涨1.5%。不过,今年前7个月,三大汇率指数累计分别下跌了4.6%、4.3%和3.2%,表明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并未对出口商品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见图表4)。

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_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银行同业间汇率

银行同业间汇率_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

外资对股票资产兴趣增强,但加速减持人民币债券,导致跨境人民币和证券投资支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时隔五个月之后重回逆差77亿美元。分币种看,银行代客人民币涉外收付款逆差规模环比增加216亿至433亿美元,为历史第三高,是因为涉外支出规模增加380亿至379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币涉外收付款顺差环比减少114亿至356亿美元,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人民币和外币分别贡献了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环比降幅的66%、34%(见图表5)。

分项目看,证券投资是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由顺差转为逆差的主要贡献项,贡献率为160%,货物贸易贡献率为-68%,而服务贸易、直接投资、收益和经常转移涉外收付款逆差增幅较小,分别贡献了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降幅的8.3%、1.0%和0.4%(见图表6)。

7月份,证券投资涉外收付款连续第二个月出现逆差,逆差规模由上月56亿增至58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涉外收入环比增加161亿至2525亿美元,为历史第三高,涉外支出增加688亿至3108亿美元,刷新历史记录,反映跨境双向投资活跃度提升。

7月份,证券投资项下涉外收入增加,反映外资对股票资产兴趣增强。据统计,流入国内股市的外资基金净流入规模从6月的12亿美元增至27亿美元【2】。当月,港股通南下资金净买入规模由上月734亿元增至1241亿元,为历史第六高。

银行代客人民币涉外支出规模、证券投资项下涉外支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主要反映了外资加速减持境内人民币债券的影响(见图表7)。7月份,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余额降幅由上月1160亿元扩大至3039亿元,创历史新高(见图表8)。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的同业存单、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余额均延续上月降势。其中,同业存单仍然是境外机构减持主力,外资持有同业存单和政策性银行债余额连续第三个月减少,前者降幅由上月730亿增至1673亿元,创历史新高,后者降幅由188亿增至514亿元,国债余额则是连续第二个月减少,降幅由上月89亿增至767亿元。

外资连续第三个月减持境内人民币债券,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股债跷跷板效应”,但这难以解释7月份创记录的外资减持规模。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或是远期美元贴水幅度大幅收窄导致投资人民币债券的收益下降。7月份,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贴水点数均值由上月1965个基点降至1665个基点,创2023年3月以来新低。境外投资者锁汇后买入1年期中债收益率均值为3.6%,当月1年期美债收益率均值为4.1%,二者相差-0.4个百分点,偏离幅度为2022年5月以来新高,境内人民币债券对外资吸引力减弱(见图表8)。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则显示,外资增持中国债券热度攀升。今年2月以来,外资持续净增持中国债券,7月份债券投资组合流入资金为308亿美元,为近四个月以来新高,占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流入资金比重为78.6%【3】。我国官方统计数据与IIF统计数据背离较大,或主要源于统计方法差异。

IIF按月发布的《新兴市场证券投资资金流动追踪报告》中,相关数据遵循国际收支统计原则,即仅当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资产所有权转移时才记录为流动。由于IIF数据可以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组合流量数据的及时替代指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政策研究。但在使用该数据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一是最近两至三个月的数据会进行修订;二是投资组合流量数据的覆盖范围在国家层面有所不同,如部分国家的债券流量数据仅涵盖本币和/或主权债券。此外,IIF对新兴市场月度资金流动的监测采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引入金融变量与债券发行数据对基础证券流动数据进行补充校准【4】。相较于此,我们认为,我国官方统计的月度外资实际持有量数据准确度更高,应当以此为准。

7月份,货物贸易涉外收付款顺差环比增加226亿至894亿美元,为历史次高,是因为涉外收入增加272亿美元,大于涉外支出增幅46亿美元。同期,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规模环比减少34亿美元,进口规模则增加130亿美元。因此,货物贸易涉外收付款顺差扩大,反映了出口企业收款加快、进口企业付款放缓的影响。当月,出口收入率升至98%,为近五个月以来新高,进口支出率降至101%,为2024年9月以来新低。

7月份,服务贸易涉外收付款逆差环比增加28亿美元,其中涉外支出增加56亿至436亿美元,为年内次高,仅低于1月份支出规模488亿美元,反映居民暑期跨境出境需求增加;直接投资涉外收付款逆差环比增加3亿美元,涉外收入和支出规模小幅收窄,整体保持基本稳定;收益和经常转移收付款逆差环比仅增加1亿美元,其中涉外支出增加11亿至394亿美元,为近一年以来新高,反映了季节性分红派息较为集中的影响。

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_银行同业间汇率

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_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银行同业间汇率

银行结售汇顺差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囤积和抢购外汇动机减弱,境内外汇存款余额下降

7月份,反映境内主要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以下简称银行结售汇)连续第五个月出现顺差,顺差规模环比增加135亿至456亿美元,为近五个月以来新高。与5、6月份不同,7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扩大的主要贡献项由即期交易转为外汇衍生品交易:远期和期权净结汇规模环比增加160亿至228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增加11亿至268亿美元,银行自身结售汇逆差增加37亿至40亿美元,三者分别贡献了银行结售汇顺差增幅的119%、8%、-27%(见图表9)。

不过,考虑到7月份跨境人民币净流出规模处于历史高位,其中部分资金可能在离岸市场购汇,然后通过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向境内平盘,这体现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不反映在银行结售汇统计中。因此,境内外汇供大于求的缺口应该远低于上述结售汇顺差规模。当月离岸人民币汇率较在岸汇率转向总体偏贬值方向,也反映人民币汇率并没有随结售汇顺差环比增加而积累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

7月份,由于远期美元贴水幅度收窄,市场远期结汇意愿增强、购汇动机减弱。当月,远期结汇签约额环比增加76亿至354亿美元,为2024年10月以来新高,远期购汇签约额减少22亿至150亿美元,因此银行代客远期净结汇累计未到期额由上月减少5亿美元转为增加105亿美元,贡献了银行结售汇顺差规模环比增幅的82%(见图表9);远期结汇套保比率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至10.0%,同样为2024年10月以来新高;远期购汇套保比率则回落1.4个百分点至4.7%,仍然处于历史低位(见图表10)。

7月份,银行代客外币涉外收付款顺差环比收窄,但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连续第四个月扩大,二者缺口由上月213亿美元收窄至88亿美元。这主要反映出市场整体结汇意愿增强的影响。当月,剔除远期履约额后的收汇结汇率止跌回升,环比上升2.4个百分点至55.1%,为近三个月以来新高,付汇购汇率则是连续第四个月回落,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至56.0%,为2023年以来新低(见图表11)。由于人民币汇率并未积累较强的汇率压力和预期,因此市场主体结汇意愿和购汇动机总体保持稳定。

7月份,外贸企业和住户部门结汇意愿齐升。具体而言,货物贸易收入结汇率和支出购汇率环比分别上升4.0个、3.2个百分点,前者升至2024年10月以来新高,服务贸易收入结汇率环比上升3.0个百分点,支出购汇率回落2.2个百分点至64.6%,后者为2023年8月以来新低。由于住户部门囤积和抢购外汇动机均有所减弱,因此服务贸易涉外收付款逆差与结售汇逆差缺口由上月40亿美元降至18亿美元,为2023年7月以来新低(见图表12)。当月,金融机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由此前连续七个月环比增加转为减少4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和住户部门境内外汇存款余额分别减少18亿和54亿美元。

银行同业间汇率_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

美元指数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_中国外汇市场分析_银行同业间汇率

注释:

【3】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em-portfolios-see-second-biggest-monthly-inflow-four-years-iif-data-shows-2025-08-13/

【4】Koepke R, Paetzold S. Capital flow data—A guid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eal‐time trac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4, 29(1): 311-331.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不过,考虑到7月份跨境人民币净流出规模处于历史高位,其中部分资金可能在离岸市场购汇,然后通过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向境内平盘,这体现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不反映在银行结售汇统计中。因此,境内外汇供大于求的缺口应该远低于上述结售汇顺差规模。

风雨三十年: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二、外汇市场发展:欣欣向荣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参与者差异化、市场活跃度都有长足进步。

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方面,2005年8月、2006年4月、2007年8月和2011年4月先后开通人民币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人民币货币掉期和人民币欧式期权等衍生产品。2011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人民币对外币的看涨和看跌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业务,允许银行同时买入和卖出相同币种、相同期限、等额合约本金的人民币对外币欧式期权组合,帮助期权购买者将潜在最大损失封顶。2014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银行为客户办理卖出期权业务,自此代客汇率避险业务进入快车道。2018年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远期差额交割,即宣告境内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成立。2022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新增美式和亚式两个期权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汇率风险管理衍生品种类。考虑到实需交易原则,目前境内还没有建立外汇期货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参与者方面,除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境内银行和财务公司以外,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国泰君安证券、嘉实基金、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等),非银金融企业(华为等)以及境外银行和类央行机构、国际组织等也已加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主要通道——CIBM(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QFII&RQFII、“沪深港通”和“债券通”——均可直接或间接利用境内外市场进行汇率套保。银行间外汇市场采取会员准入制。截至2024年5月底,银行间外汇即期、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会员分别有770家、291家、287家、231家和167家。

外汇市场成交量方面,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自2015年的1.5万亿美元/月增长到2024年前4个月的3.1万亿美元/月,成交额翻了一番。其中,即期成交额维持在8千亿美元/月到1万亿美元/月,掉期成交额从2015年的7千亿美元/月增长到2024年前4个月的2.0万亿美元/月,远期和期权成交额在2021年政策当局反复强调和宣贯“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后出现显著增长。

离岸人民币市场衍生品种类更加丰富。除在岸衍生品以外,离岸市场还可交易人民币期货、无本金交割期权(NDO)、无本金交割掉期(NDS)、可交易的人民币指数等。离岸市场上最先出现的衍生品品种为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1996年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等已形成区域性人民币NDF市场。2002年到2009年间离岸人民币NDF日均成交量最高达到100亿美元,离岸NDF市场成交价格曾经对境内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定价起到一定影响。离岸市场还具备在岸市场未开放的衍生品种——人民币期货。早在2006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便率先推出了以在岸人民币为标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期货合约;2012年9月港交所推出人民币期货交易;2013年2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正式开始交易可交割的离岸人民币期货;2014年10月,新加坡证交所也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外汇期货因为其场内、标准化合约的特征,受到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三、强大的货币:未来可期

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人民币汇率作为联通国内外、本外币的关键金融要素,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我国外汇市场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一)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

在多轮汇率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提升,距离“自由浮动”越来越近。为最终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使前日收盘价在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占据更大比重,扩大日内成交价相较中间价的波动区间,最终达到取消中间价的目标。

二是逆周期工具更多采用价格型工具(例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以调节汇率预期。降低外汇逆周期调节工具使用频率,仅在国际收支出现较严重失衡并可能形成跨市场风险时使用。

三是有序放松实需交易原则。对于境内企业而言,汇兑和衍生品套保始终遵循实需交易原则,但有时因为交易者过于同质而强化了人民币汇率的单边预期,影响境内外汇市场深度。未来可采取先即期后衍生品、先试点后全国推广的方式,适时、有序地放松实需交易原则。

(二)拓展境内外汇市场深度广度

深度方面,一是在境内发展人民币期货、场内期权和可交易的人民币指数等产品。二是考虑到“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融资需求,适时推出“一带一路”沿线货币的ETF产品,并允许全额和差额交割。三是尝试建立个人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投资的通道。目前通过商业银行,个人投资者可以进行无杠杆的即期外汇买卖。未来对于高净值、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其投资范围可适时放宽到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衍生品。

其中,人民币外汇期货作为境内外汇市场中唯一“缺位”的主流外汇衍生品,未来有望在时机成熟时推出。第一,外汇期货流动性好、交易成本更低,既有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定价效率,又有助于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汇率避险需求。第二,期货市场主要采用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Central Counterparties,CCPs),交易对手风险更可控。第三,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对于逐步放松实需原则,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通过“三步走”战略构建并不断完善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首先以外币的交叉汇率期货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境内外汇期货市场;其次在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试验区率先试点人民币相对主流国际币种的外汇期货,并在时机成熟时适时推出人民币兑周边经济体货币的期货;最后放开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并着力打造人民币汇率指数期货产品。

广度方面,目前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以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务公司为主,兼有境外政府类机构和金融机构,参与者的同质性相对较高。未来可增加境内实体企业、非银金融机构、海外非银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内外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等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引进差异化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举例来说,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固收和信贷类产品代客FICC业务,券商侧重于提供股权类配套的代客FICC业务。

(三)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一方面,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人民币国际化上的积极性和灵活度,鼓励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在离岸参股或设立分支机构,帮助境内企业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推动人民币在离在岸的循环;此外为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化,包括逐渐扩大境内银行对离岸分支机构的人民币融资额度,鼓励金融机构学习并借鉴海外金融同业的先进经验等。

另一方面,挖掘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场景,例如与更多经济体签署官方货币互换协议,在基础设施等优势领域的对外投融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与“一带一路”经济体探讨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的可行性方案,以自贸区金融和跨境园区金融为载体、创设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场景等。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和清算的效率和便利度。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影响_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影响_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的改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2023 年人民币强势升值,资产吸引力增强,外资流入推动汇率走高

本报记者郝雅娟、张荣旺上海、北京报道

2023年以来,人民币强势升值。 2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逼近6.6区间,升至2022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原因,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美联储加息后期、经济下行压力下,美元指数走软。压力下,中国经济政策带来的预期改善,部分经济数据超出预期。业绩也带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差异使得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从而推动人民币走强。

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同时,人民币资产也引起了境外投资者的关注。分析人士表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外资流入将增加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进一步推高汇率。

中国经济前景有望改善提供支撑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7905,较上期下调153个基点。交易日。

记者注意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延续2022年11月以来的升值趋势。谈及背后原因,执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然分析,人民币走强的驱动力汇率的上涨来自于美元指数的下跌、国内经济预期改善的支撑以及外资持续大量流入。

“一般来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美元指数波动存在显着相关性。美联储在2月份FOMC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最小的一次加息。” 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加息力度明显放缓,美元指数回落,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缓解,同时自去年底以来,防疫调整有所缓解。住房、房地产、消费促进等多项政策的落地,提振了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的预期,PMI从47快速反弹至50.1,基本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支撑。今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日均现货价强劲,询盘交易量达到316亿美元,高于去年第四季度273亿美元的水平。”进一步分析。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洪宇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强有内外因素支撑。从内部因素看,2023年中国经济开始回暖,人民币资产对境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北向资本流入步伐加快。从外部因素来看,美联储2月1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为2022年3月以来最小加息幅度,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市场预期企稳,这是利好人民币汇率走势。 。

康凯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景浩分析:“由于美联储加息,各资产类别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在此背景下,市场避险偏好上升,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有所下降。”美元上涨,也对美联储宣布放缓加息后的美元上涨起到了“鸽子再次吹哨”的作用,这对美元来说尤其不利。北京时间,美联储FOMC宣布加息25BP,下次加息25BP后,加息周期即将结束,这将进一步利好人民币走强。

“此外,中国经济即将复苏,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资产比西方市场更有确定性,这推升了人民币的强势。”杨景浩说道。

外资流入推高汇率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境外投资者更愿意配置人民币资产。数据显示,1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总额达1413亿元,创下单月净流入新高。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人民币汇率今年全年有望升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中国优质资产对外资相对有吸引力”。随着经济复苏和美联储加息即将结束,A股市场有望走出结构性牛市。今年的趋势比较好。”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北向资金净流入、中美利差倒挂、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疫情政策是影响1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措施持续落实,国内经济复苏基本面稳中向好。疫情防控新政策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后续经济基本面将对人民币形成支撑。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不断释放稳定汇率的信号,预计2月份人民币汇率将在6.65至6.80区间双向波动。

您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曹宏宇认为,短期来看,主要经济体通胀等形势变化可能会对人民币后续走势造成一定扰动,而中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将成为影响人民币走势的关键变量。人民币汇率走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经济基本面企稳,全年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但2023年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前景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放大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

常然指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但其走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收支、市场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内仍将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美元的变化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原因。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内因和主导依然是国内经济的修复和好转。在各项稳定经济政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复苏趋势支撑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总体将保持基本稳定。

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经济增速差异、利差差异以及人民币贬值幅度。中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预计人民币兑美元维持在6.5至7之间的可能性较大,先强后弱的可能性较大。超过这个区间将对出口和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央行银行将适当干预。”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人民币升值将如何影响资产配置。夏春认为,总体来看,全球各类资产在美元贬值下的表现要好于美元升值期间,对黄金和大宗商品的积极影响大于对权益类资产的影响。

多位受访者指出,人民币升值对A股有利。常然告诉记者,根据执信·上证综指预测模型,人民币汇率与上证A股综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而且这种正相关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加强。金融开放持续深化。两者对应的弹性为1.4,即人民币每升值1%,A股股指将上涨约1.4%。因此,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居民投资者可以重点持有境内股权、股权等优质资产。

“面对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居民投资者必须牢固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在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点位不可预测,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难以预测,应该坚持保值不升值的汇率风险管理原则,不能停留。远离复杂灵活的期权业务,也不将汇率对冲视为额外利润的工具。”常然提醒道。

曹宏宇也认同这一观点:“人民币升值将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推升国内股票、债券市场资产价格,持有相关资产的居民将间接受益;重要的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仍较多,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将呈现双向波动趋势。各类市场主体不应单方面看涨或看空,应时刻保持和强化风险中性意识。

2024 年 1 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震荡走低,降准或成汇率回调利好

中新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夏斌)2024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震荡下跌:截至北京时间1月31日16时30分,在岸、离岸即期汇率人民币兑美元分别报7.1792和7.1859,较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分别下跌800多个基点和600多个基点。同期,美元指数走高,从101.38攀升至103上方。

总体来看,1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最近10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月内低点回升,呈现回调走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近期央行降准对人民币汇率来说是个好消息。主要原因是降准并未改变货币政策稳健基调。基本面稳固,有利于汇率走势。降准有利于提振金融市场。情绪。此外,发达经济体逐步转向降息周期也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从全年来看,人民币的走势将会如何?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提出了三种情景。首先,在中性情景下,如果美联储小幅降息,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涨跌震荡走势。

其次,在乐观的情况下,美国经济持续反弹,中国经济复苏加强,人民币汇率可能呈现反弹趋势。

第三,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美国经济没有出现硬着陆,仍保持正常出口,经济通胀仍处于高位,美联储不加息或不加息,如果再次收紧,那么人民币汇率将继续面临挑战。贬值压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连平认为,2024年中美在货币政策、增长路径、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等方面的相对变化将进一步推动美国的走弱美元和人民币走强。

他预计,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很可能在6.8至7.1区间内双向波动,基本稳定,稳中有升。 2024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降息进程的确立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人民币将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升值趋势,年底前汇率区间或进一步上移今年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确预测,随着政策帮助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或将复苏,国内基本面或将逐渐对汇率形成支撑。同时,美联储首次降息可能会在今年年中之后,人民币的外部压力有望逐步缓解。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在6.9至7.3区间内大幅波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影响汇率的短期因素是多样的,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等。中长期趋势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因此我们判断,2024年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潘功胜给出了上述判断的四点理由。一是国内经济运行平稳。二是外部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一些变化。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有望改善,将推动中美利差趋同,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更加稳定和稳定。均衡。第三,人民币资产具有良好的投资和避险价值。四是汇率稳定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外汇市场韧性更加增强,参与者更加成熟。 (超过)

11 月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积极因素持续积累,后市走势引关注

财经社11月17日电(记者王红)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步上涨。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今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收盘价为7.2465。今天,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今晚,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7.1911,日内上涨逾500个基点,创8月初以来新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逾300个基点。

业内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反弹一方面是政策组合推动的,另一方面是中美关系缓和以及美国债券利率下降的影响。受此影响,人民币汇率继10月份在7.3附近波动后出现方向性变化。选择。从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利好因素不断积累,我们继续看好年内人民币走势。有专家指出,展望后市,还需观察美元本轮下跌是否会演变成中长期趋势的彻底走弱。

多重因素共振支撑人民币汇率回升

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对美联社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内政策组合起到了稳定汇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缓和,市场预期中美关系改善。加之美国通胀放缓,市场预计美元加息周期或已结束,未来中美利差将收窄。在多重因素共振影响下,对人民币汇率起到了显着的支撑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在10月份在7.3附近高位波动后做出了方向选择。

“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受到美国债券利率下降和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华鑫证券分析师杨勤勤也表示,通常在汇率快速贬值或升值之后,为了引导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央行往往会启动稳定汇率三部曲:一是讲公开市场稳定信心;二是逆周期调节。引导汇率,向市场传达央行稳定汇率的态度;最后,通过汇率工具箱进行干预。

华安证券表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逼近前期高点7.37,央行干预意愿明显增强,推动汇率企稳。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8月17日,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强调,“政策全面,稳定预期,用好各方面因素”,是调节外汇市场供求的监管准备金工具,纠正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9月11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强调,“该出手就出手。我们要坚决纠正单边顺周期行为。”

除了公开市场立场外,央行还使用了两种政策工具来稳定汇率:一是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近年来最低水平(4%),释放充足美元汇率市场的流动性;二是逆周期调节因素持续发力,稳定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提振市场信心。

外汇策略专家、北京汇金天禄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洋认为,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由于美元贬值、中美关系缓和等因素。关系也发挥着作用。 “现在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外汇市场,由于近期美国经济下滑,年内加息预期彻底破灭。这意味着本轮加息周期由美联储结束,导致美元下跌,其他非美货币普遍反弹。” 。

未来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将如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对美联社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反弹,更重要的是国内基本面因素。 9月初以来,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指标超出预期,显示出经济复苏的势头。随着我国预期管理的加强和及时强化,人民币汇率预期发生了变化。此外,近期市场情绪回暖带动外资回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人民币汇率。

周茂华认为,从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利好因素不断积累,继续看好年内人民币走势。国内数据反映经济活动复苏动力明显增强,经济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我国外贸呈现韧性,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市场情绪呈现复苏趋势;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即将结束,就业等指标预示美国经济前景。放慢速度;从美元长期周期来看,美元目前应该处于或接近弱势周期。

汪洋表示,后市取决于美元本轮下跌是否会演变成中长期趋势的全面走弱,以及中国经济能否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真正企稳。

华安证券指出,人民币汇率重回升值通道的关键在于前期贬值因素的逆转,即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弱、美联储紧缩政策转向、加息加速。国内经济复苏。

(财联社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