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汇率总体情况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小幅走强。
3月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先贬后升态势,全月小幅走强。上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鹰派发言带动美元指数上行,人民币汇率出现年内新低。中旬和下旬,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美元指数持续回调,加之中美利差明显收窄,资金持续流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走高。截至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收于6.8717,较上月末升值1.17%,较去年末升值1.35%。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44%。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8374,最低为6.9666,23个交易日中13个交易日升值,10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85%,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68%。
(二)人民币对主要非美货币汇率贬值。
3月人民币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均出现贬值。截至3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收于7.4945,较上月末贬值1.60%,较去年末贬值0.96%;人民币对英镑汇率收于8.5127,较上月末贬值1.46%,较去年末贬值1.39%;人民币对100日元汇率收于5.1693,较上月末贬值1.29%,较去年末升值1.29%。
(三)美元指数震荡下行。
3月美元指数突破年内高点后震荡回调。截至3月末,美元指数收于102.5970,较上月末下跌2.28%,较去年末下跌0.86%。3月美元指数最高为105.6928,最低为102.1786,23个交易日中9个交易日上升,14个交易日下降,最大单日上升幅度1.30%,最大单日下降幅度0.99%。
(四)三大汇率指数全线回落。
3月三大汇率指数均小幅回落。截至3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收于99.80,较上月末贬值0.03%,较去年末升值1.15%;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 BIS货币篮子)收于104.42,较上月末贬值0.20%,较去年末升值0.72%;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 SDR货币篮子)收于96.40,较上月末贬值0.20%,较去年末升值0.33%。
(五)外汇市场其他表现。
3月人民币在岸离岸即期汇率均有所升值。月内,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于3月7日和3月8日出现年内新低,随后持续上涨。截至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在岸即期汇率收于6.8713,较上月末升值0.99%,较去年末升值1.17%;人民币对美元离岸即期汇率收于6.8741,较上月末升值1.17%,较去年末升值0.68%。
3月外汇储备规模较2月末上升。截至2023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39亿美元,较2月末上升507亿美元,升幅为1.62%。3月,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3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变动和金融资产价值均贡献正向估值,剔除估值效应后,外储实际增加193亿美元;二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逐步改善向好,外资持续青睐人民币资产,跨境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形成贡献。
二、近期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五个变化
(一)主导因素重回基本面。
市场汇价从微观供求主导、结售汇力量决定中短期走势,重新回到经济基本面决定涨跌的逻辑。交易员密切观察中美经济数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M2增速等指标,对宏观分析给予主要关注。
(二)与美指的相关性修复。
美元和人民币结束双升局面,美指强弱再次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外驱力,人民币与其负相关系数高达0.83。此外,长达16-18年的强美元周期进入后半程,人民币在7附近双向宽幅震荡或持续一段时间,长期趋势仍在酝酿之中。
(三)贸易资本双顺差难续。
在全球化退潮、孤立主义盛行和西方资本回流的趋势下,我国贸易和资本项下年度双顺差难以持续。同时,出口对人民币汇率从关键性利多逐步转向趋于中性,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权重不断下降。
(四)在岸和离岸信心存异。
在岸对经济恢复的信心要早于并高于离岸,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人民币汇价反弹亦主要由在岸驱动,离岸汇价则在春节境内假期时进行了补涨,并率先发起了2月以来汇价的回落。
(五)交易品种活跃度分化。
一方面,自营活跃度高于代客,今年1月的银行对客交易量仅为银行间市场同期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企业远期结售汇规模上升,对即期存在替代效应,综合起来对汇率波动起到了平滑而非加剧的效果。
三、汇率波动对政策和经济的影响分析
经济好则汇率强,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对人民币汇率升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人民币的强弱起伏对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也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汇率双向波动有利于发挥“减震器”“蓄水池”作用。
根据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本币汇率单边升贬值易引发跨境资本的单向流动,对本国经济造成扰动。2022年,人民币汇率年波幅首超万点,创下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最大,多个交易日大幅波动至中间价2%临界阈值。汇率可上可下、市场即时反应,帮助吸收了内外因素变动对经济的短期冲击,有助于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民币资金“蓄水池”,进而缓冲跨境资本流动的剧烈变化,减轻监管对资本管制手段的依赖。
(二)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
当汇率机制较为僵硬时,央行的利率政策易受掣肘,债券市场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放缓。新冠疫情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搅动全球金融市场,而人民币汇率韧性十足,汇市、债市、股市之间联动性增强,各市场间自主自发的正反馈螺旋初步形成,为决策机构坚持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提条件,为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创造了有利空间。
(三)汇率市场化改革有益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影响深远。一方面,宏观审慎保证了人民币汇率不会超预期地大起大落,行政干预措施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微观监管促进了监管层和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健康成长,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市场化波动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人民币顺势出海、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增强,也为中国模式的输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四、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
短期看,主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贬值的力量较为平衡。4月中旬受多方数据支撑,人民币料将震荡偏强,若4月下旬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或对人民币造成阶段性压力,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是外贸进出口逐月向好。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其中,2023年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受春节假期影响同比下降7%;2月“由负转正”,同比增长8%;3月同比增速提升至15.5%,呈现逐月向好态势。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出口市场与重点省份实际情况,做出工作部署。预计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将助力外贸保持良好态势,并使人民币汇率得到有力支持。
二是国内经济基本面回升,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统计局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9%、58.2%和57.0%,三大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且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 PMI产出指数分别较上月提高1.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长强劲,也印证了经济加速回暖判断。其中,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但3月 M2、M1剪刀差延续走阔,居民存款持续冲高,反映内需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复苏动能还需提振。
三是美联储5月加息的市场预期升温。美国3月失业率3.5%,较2月下降0.1个百分点,薪资环比增速加快,显示美国就业韧性较强,“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压力不减。美国4月12日公布的3月 CPI 同比上涨5.0%,低于预期0.2个百点;核心 CPI同比上涨5.6%,较上月小幅反弹,整体通胀水平仍处于高位。此外,沙特、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要成员国宣布联合减产,叠加美国原油库存将继续大幅下降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受就业数据支撑、通胀担忧增加、市场信心回暖等因素影响,近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加息概率图显示,美联储加息25BPs 的预期概率攀升,4月12日升至70.4%,较4月6日上升19个百分点。若4月下旬美联储加息预期进一步升温,可能推动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偏弱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