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经济

黄文涛:物价偏弱背后的几个关键问题——4月物价点评

作者:黄文涛、王泽选(黄文涛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摘要

核心观点

4月CPI、PPI同比进一步走弱,既有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因素,也有高基数的影响。当前物价形势并非通缩,从核心CPI、服务CPI、GDP平减指数看,物价总水平并非持续下降,同时经济和货币供应量也在增长。货币、信贷放量,物价之所以没有回升,一方面居民信贷仍偏弱,另一方面企业信贷更多用于经营而非投资,此外或许也存在资金套利、虚增资产负债的因素。

往后看,下半年高基数压力减轻,居民消费端价格易季节性上涨,工业品价格在经济回暖的带动下也有望筑底回升,CPI、PPI同比均有望步入回升通道,届时通缩预期有望逐步衰减,上半年以来债市利率下行格局或将受阻。

信息或事件:

4月CPI同比0.1%(前值0.7%),环比-0.1%(前值-0.3%)。

4月PPI同比-3.6%(前值-2.5%),环比-0.5%(前值0%)。

正文

简评:

一、几个重要问题怎么看

当前是不是通缩?

当前物价运行偏弱,但并非通缩。通缩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经济衰退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而衡量物价总水平的诸多其他价格指标并没有持续下降,如4月服务CPI上涨1%,比上月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4月核心CPI上涨0.7%,与上月和上年末持平。一季度,广义价格GDP平减指数上涨0.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另外,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比上年末回升0.9个百分点。此外,当前以CPI、PPI同比衡量的物价偏弱,既有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因素,也还有高基数的影响。

货币、信贷放量,为何物价没有回升?

相比上年末,3月末M2增速上行0.9个百分点至12.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上行0.7个百分点至11.8%。为何没有导致物价回升呢?从居民端看,一季度居民部门新增贷款1.7万亿元,占GDP比例为6%,相比往年同期平均占比仍偏低,居民信贷并不强劲,因此金融因素推动的局面需求自然不强。从企业端看,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占GDP比例为31.5%,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分用途看,一季度固定资产贷款余额6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末高1.8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6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末高3.3个百分点,可见更多的信贷流向了经营性领域,而非投资领域。同时,货币、信贷放量的背后或还有资金套利、虚增资产负债的因素,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相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控制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加点上限,或许也有限制资金逃离的政策考量。此外,金融因素对宏观需求和物价的传导也有时滞。

物价后期走势如何?

如后文所述,下半年在高基数压力减轻,居民消费端价格易季节性上涨,工业品价格在经济延续回暖的带动下也有望筑底回升,CPI、PPI同比均有望步入回升通道,届时通缩预期有望逐步衰减,上半年以来债市利率下行格局或将受阻。

二、CPI环比符合季节性规律,并无超预期的明显偏低

从环比看:4月CPI环比-0.1%(前值-0.3%),环比跌幅收窄0.2个百分点。

不考虑受疫情影响、物价波动相对异常的2020-2022年,2012-2019年各年4月CPI环比平均也是-0.1%,因此今年4月物价环比涨跌符合历史季节性规律,并无超预期的明显偏低。动态来看,环比降幅也比3月收窄,因此消费者物价总体运行正常。

分项来看价格分化特征明显,

食品价格总体环比 -1%(前值-1.4%),处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

其中粮食价格环比-0.2%,食用油价格环比-0.4%,鲜果价格环比-0.7%,相对历史同期偏弱,奶类价格环比0.2%,相对偏强。

非食品价格环比0.1%(前值0%),处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

其中衣着价格环比-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0%,汽车降价促销使交通工具价格环比-1.6%,相对历史同期偏弱。小长假期间出行需求增加,交通工具租赁费、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均有上涨,旅游价格环比4.6%,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环比1%,相对偏强。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从同比看:4月CPI同比增长0.1%(前值0.7%),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

其中翘尾因素贡献回落0.4个百分点,影响更大,新涨价因素贡献回落0.2个百分点。本月CPI同比较低,一方面是翘尾因素(去年5至12月的涨幅)进一步走弱,这一是由于去年3、4月疫情期间流通受限、囤货诉求下供需失衡,导致物价高涨拉高了基数,二是去年5至12月疫情反复、经济偏弱、消费乏力,价格相应偏弱运行;另一方面新涨价因素(今年1至4月的涨幅)也偏低,主要是受春节前阳性病例集中爆发影响消费需求,使得今年初损失了一个消费旺季,以及猪肉价格下行周期拖累,当然连续3年疫情扰动,居民就业、收入受损,今年以来处于恢复初期,总消费需求也不旺,还需时间修复。

展望5月,CPI翘尾因素将回升,而新涨价因素按季节性规律可能仍为负,CPI同比或将基本持平。下半年在新涨价因素的带动下,CPI同比有望进入上行通道。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

三、国内外工业领域需求偏弱,PPI价格环比软弱

从环比看:4月PPI环比-0.5(前值0%)。

其中,

生产资料价格环比-0.6%(前值0%),明显转弱,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偏弱。

CRB现货综合指数由3月末的551点下行至4月末的547点。国内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2.3%,化学原料和制品业下降1.1%。钢材、水泥需求不及预期,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0%,水泥制造价格下降0.1%。煤炭产能继续释放加之进口量仍较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4.0%。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0.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2%。与线下消费复苏更为相关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上涨4.5%。

生活资料价格环比-0.3%(前值0%),

明显低于往年季节性水平,主要是食品、耐用品消费价格偏弱,衣着类、一般日用品出厂价格相对正常。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从同比看:PPI同比 -3.6%(前值 -2.5%),在价格环比转弱叠加基数走高的情况下,同比降幅扩大,其中翘尾因素贡献-2.6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展望5月,PPI翘尾因素将进一步小幅下行,PPI同比仍将下行,预计7月开始PPI同比筑底回升。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

风险分析

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仍存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开始回暖,是疫后短期集中性、一次性的释放,还是能持续性的改善,仍需密切跟踪。消费如再度乏力,则经济回升动力将明显减弱。

地产行业能否继续改善仍存不确定性。

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当前出现短暂回暖趋势,但多类指标仍是负增长,未来能否保持回暖态势,仍需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风险偏好。

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当前物价走势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数据,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图为顾客在山东省滨州市一家大型超市选购水果。初宝瑞/摄

本报记者 | 田新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4月份创下自2021年3月以来的新低。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国内物价形势?下一步物价走势又将如何?

物价下行受多种因素影响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随着春暖花开,市场上蔬菜、水果不仅越来越丰富,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也体现了这种变化。4月份,鲜菜和鲜果大量上市,价格分别下降6.1%和0.7%;生猪产能充足,叠加消费淡季影响,猪肉价格下降3.8%。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4月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消费需求逐步恢复,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

董莉娟分析,从环比看,4月份,小长假期间出行需求增加,交通工具租赁费、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均有上涨,涨幅在4.6%~8.1%之间;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下降1.7%;商家降价促销,燃油小汽车、新能源小汽车和家用器具价格分别下降1%、0.9%和0.6%。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鲜菜、汽柴油、燃油小汽车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9个百分点,是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4月份,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张学武认为,由于去年国际局势紧张导致高基数效应、美欧央行持续加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风险外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偏弱运行,并对国内产生输入性影响。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分析认为,近期我国物价走低,归因为猪肉价格下跌、服务价格回升偏慢、大宗商品价格走弱等多种因素。

张学武表示,当前物价下行主要是高基数扰动下的回落,是阶段性、暂时性的,要客观理性看待、全面准确分析。一方面,受输入性、季节性因素及高基数效应等影响,部分商品价格回落较多,是当前CPI走低的主要原因;受国际地缘政治等输入性因素影响,PPI有所回落,但这些因素影响是暂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需求较快恢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一季度我国GDP增长4.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复苏势头十分强劲。

并未出现通货紧缩

物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物价低意味着生活支出减少,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但是,物价相对低位运行也引起一部分人的担忧,通货紧缩要来了吗?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表示,目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尚未出现普遍和持续下降,因此并未出现通货紧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一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抬升,侧面印证了通货紧缩是伪命题。GDP平减指数并不仅仅是CPI和PPI的加权平均,是更综合、更全面的指标。一季度我国经济的亮点在于第三产业,这在GDP平减指数中的反映较为充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决定了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产出缺口在缩小,决定了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大多在5.0%~6.0%区间,而一季度GDP增速为4.5%,产出缺口在收敛。虽然4月份PMI指数低于50的临界点,但生产指数为50.2%,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当前我国CPI与核心CPI通胀水平较低,但并未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持续减少,更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低通胀只是因为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期,反通胀力量较强,推动物价回升的力量正在逐步蓄力。虽然近期我国PPI出现同比下降,更多反映了基数效应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

温和物价水平为宏观政策提供空间

当前物价下行还会持续多久?全年的价格运行将呈现何种走势?下一步扩内需、稳增长还要如何发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表示,分析物价不只要看当月的“形”,更要综合看季度和年度的“势”。4月份,国内物价总水平在合理区间,相对低位运行只是季节性、暂时性现象,并不是趋势性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稳”的基础牢、“进”的势头足,内生动能不断增强,供需双侧恢复趋向均衡,尤其是接触式服务消费明显回升,带动就业与收入增加,经济向上向好态势将逐步在物价上显现。展望全年,国内物价总水平将在合理区间小幅温和波动。

王远鸿介绍,经测算,CPI和PPI涨幅年内低点在二季度,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和基数效应减弱,CPI和PPI涨幅在三、四季度将逐步走高,全年物价或呈“V型”走势。

钟正生认为,经济复苏在物价分项数据上有所体现,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能还需进一步夯实,且当前物价水平能够为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创造较好的环境。

管涛认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

王远鸿建议,下一步,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王晋斌表示,中国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温和的物价水平能够避免过度投资,资源就会集中于长期创新领域。温和的物价水平也为扩大需求的宏观政策提供了空间。他建议,再出台一批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重点支持产业链长的终端产品消费,支持各地出台扩大居民消费并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政策,进一步夯实消费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中美欧购买力GDP出炉:美国25.47万亿,欧盟23.86万亿,中国呢?

全球GDP计算,除了汇率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购买力平价。汇率在剧烈变动时,无法准确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比如俄罗斯吧,2022年由于汇率大幅升值,导致GDP暴涨24.72%,但是实际上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水平肯定没有提高24.72%,甚至比俄乌冲突前还要差一些,这从俄罗斯汽车销量大幅减少就能看出来。

购买力平价则是直接用购买力来衡量各国的经济,不牵扯汇率问题,没有汇率导致的大起大跌,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各国的生活水平。所以购买力GDP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21年我国购买力GDP初值是27.31万亿美元,2021年GDP最终核算值从114.37万亿元增长到了114.92万亿元,我国购买力最终核算值也增长到了28.16万亿美元。美国2022年购买力GDP是23.32万亿美元。欧盟27国购买力GDP是21.81万亿美元。

美元是美国的本币,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GDP也未发生改变,而我国和欧盟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2022年美国GDP增长了2.1%,这个增速并不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面只比德国的1.8%,日本的1.1%,俄罗斯的-2.1%要高,但是由于美国的高通胀,使得物价平减指数达到了惊人的7.12%,将美国的名义GDP拉高到了9.22%,以美元计算的GDP美国增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排名第二。

2022年美国GDP达到了25.47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2.15万亿美元,美国2022年购买力GDP也是25.47万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欧盟2021年被我国超过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2年欧盟27国GDP增速达到了3.6%,由于欧盟大部分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所以这个增速已经是非常高了,加上欧盟的大通胀,2022年欧盟通胀率高达9.2%。

所以欧盟名义GDP增速很高,但是由于欧元贬值,2022年欧盟27国GDP反而下跌了4400亿美元,GDP下降到了16.65万亿美元。但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就不会有汇率的干扰,欧盟GDP按照本币计算的话从2021年的14.45万亿欧元,上升到了15.81万亿欧元,购买力GDP也从2021年的21.81万亿美元上升到了23.86万亿美元,增加了2.05万亿美元。

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2022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速没有达到预计5.5%的增速目标,增速只有3%。加上我国物价控制的很好,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我国通胀率只有2%,2022年我国GDP为121.02万亿元,增长了6.1万亿元。由于美国加息,人民币汇率下跌,我国GDP为18万亿美元,增长了1800亿美元增幅不大。

但是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剔除了汇率波动因素,2022年我国购买力GDP达到了28.9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7400亿美元,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美国的1.13倍,欧盟的1.21倍。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涨320个基点

7月2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消息传出后,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下跌0.70%,收于106.4420。昨日上午,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411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涨320个基点,上涨幅度创2022年6月16日以来最大。

美联储加息后美元指数下跌

人民币汇率开盘走高

美联储加息消息发布后,美元指数以下跌报收。截至纽约汇市尾市,1欧元兑换1.0198美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0126美元;1英镑兑换1.2166美元,高于前一交易日的1.2029美元。

昨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走高。在岸汇率开盘即拉升35个基点,报6.7534,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直线走高收复6.74关口,最高升至6.7335,随后有所回落。截至10点0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450、6.7444。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表现稳健

下半年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上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表现稳健。今年以来,受到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外汇市场变化的主线是美元走强,主要非美货币走弱。在这个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贬值,但是与国际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比较强,贬值幅度远小于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非美货币。从汇率预期来看,外汇远期和期权相关指标显示,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的升值和贬值预期,市场主体总体保持理性有序的交易模式。

对于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王春英认为,仍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她具体指出了四方面支撑因素:第一,中国经济企稳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向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将继续发挥支撑人民币汇率的根本性作用。第二,中国的外贸和外资发展韧性较强,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层面的资金仍会是流入的基本盘,有助于外汇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第三,市场主体汇率预期基本稳定,保持“逢低购汇、逢高结汇”的理性交易模式。此外,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地优化,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持续居全球首位,仍然发挥着稳定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当然,人民币的走势会受外汇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波动,可能有上升、有下降,人民币汇率还会保持弹性和双向浮动,总体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王春英称。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今日反弹 专家预计下半年会重新走强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6月2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2098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2个基点(1基点=0.0001),创去年11月10日以来的新低。在岸和离岸人民币今日明显反弹,截至上午9点48分,双双上涨逾200基点,均收复7.22关口。

中间汇率价局美元管外汇吗_外管局美元汇率中间价_国家外汇局美元中间价

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昨日大跌今日反弹

今日凌晨3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夜盘收报7.2425,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价大跌685个基点。

国家外汇局美元中间价_外管局美元汇率中间价_中间汇率价局美元管外汇吗

6月26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双双跌破7.23关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26日16时30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最低下探至7.238,刷新去年11月29日以来新低;更多反映国际投资者预期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则一度跌破7.24,最低触及7.2408,创去年11月30日以来新低。

今日在岸人民币开盘后出现明显反弹,一路走高,很快收复7.22关口。截至9点50分,报7.2110,上涨近300基点。

交易员表示,今日人民币汇率的反弹主要是因为美元指数前夜出现大跌。截至6月26日纽约汇市尾盘,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下跌0.21%至102.6936。

人民币汇率近期回调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

去年10月底,人民币曾出现过一波快速升值行情,离岸人民币汇率从当时的7.37一路涨至今年1月中旬的6.69附近。但今年4月中旬以后,人民币汇率便一路下行。5月17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破7,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汇率于5月30日失守7.1,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于5月31日跌破7.1。5月份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幅接近4%,离岸人民币汇率跌幅超过4%。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贬值3.4%,其中4月下旬以来的贬值幅度已超过4.6%

国家外汇局美元中间价_外管局美元汇率中间价_中间汇率价局美元管外汇吗

为何最近人民币汇率下跌这么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回调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指出,从外部因素看,主要受欧美央行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影响,中外在货币政策周期上的分化和差异。虽然美联储在6月份暂停加息,但美国核心通胀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市场对其在7月份继续加息的预期有所升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还表态“今年可能需要再加息两次”。从内部因素看,近期我国部分领域复苏步伐放缓,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外需疲软,出口承压,同时股市波动回调,短期跨境资本流入放缓,增加了汇率波动压力。

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美利差倒挂持续扩大,目前已超100BP并在高水平附近波动;二是美元指数上周以来重新走强;三是市场对下半年中国经济的看法影响了汇市的预期。

6月8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美元指数在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推升避险情绪、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所升温的推动下走强,叠加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些波动。

专家预计人民币汇率下半年会重新走强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内还会承压,但并不具备持续大幅贬值的基础,预计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重新走强。

国家外汇局美元中间价_中间汇率价局美元管外汇吗_外管局美元汇率中间价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当前经济预期、美元指数等内外因素已经开始发生积极变化,这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摆脱此前的弱势。不过,中美利差倒挂,以及季节性购汇等负面因素仍然存在。因此,预计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可能会经历一段低位企稳筑底的时间。

“随着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渐加码发力,下半年我国政策红利和经济活力将逐步释放,经济增速将稳步回升。目前欧元区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美国经济增速也在逐渐回落。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将给予人民币汇率更多支撑。”王有鑫预计,人民币汇率在短期盘整之后,在三季度将逐渐企稳恢复至稳定波动区间,在年底前可能会进一步回升,反弹至相对合理的点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指出,尽管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有所增大,但从宏观经济指标及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看,人民币汇率并未偏离合理区间,市场情绪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从内外环境趋势看,继续看多人民币汇率走势,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

李湛业也认为,短期看,中美利差与美元指数走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中长期内,中国经济基本面对汇率预期至为关键。预计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重新走强,主要理由包括美联储结束加息制约美元指数、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承受性增强等。

金融监管部门对外汇市场稳定运行充满信心

中间汇率价局美元管外汇吗_国家外汇局美元中间价_外管局美元汇率中间价

金融监管部门也对我国外汇市场稳定运行充满信心。“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发言时表示,尽管人民币汇率近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汇率预期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相对稳定。向前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上行的态势,而一些市场机构则预测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温和衰退。同时,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走强较难持续,外溢影响有望减弱。总体看,我国外汇市场有望保持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此前也表示,未来,随着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对我国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走强较难持续,有关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同时,我国外汇市场呈现出韧性增强的新特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提升,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有望继续保持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