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平安证券

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当前物价走势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_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_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特点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数据,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图为顾客在山东省滨州市一家大型超市选购水果。初宝瑞/摄

本报记者 | 田新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4月份创下自2021年3月以来的新低。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国内物价形势?下一步物价走势又将如何?

物价下行受多种因素影响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随着春暖花开,市场上蔬菜、水果不仅越来越丰富,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也体现了这种变化。4月份,鲜菜和鲜果大量上市,价格分别下降6.1%和0.7%;生猪产能充足,叠加消费淡季影响,猪肉价格下降3.8%。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4月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消费需求逐步恢复,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

董莉娟分析,从环比看,4月份,小长假期间出行需求增加,交通工具租赁费、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均有上涨,涨幅在4.6%~8.1%之间;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下降1.7%;商家降价促销,燃油小汽车、新能源小汽车和家用器具价格分别下降1%、0.9%和0.6%。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鲜菜、汽柴油、燃油小汽车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9个百分点,是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4月份,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张学武认为,由于去年国际局势紧张导致高基数效应、美欧央行持续加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风险外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偏弱运行,并对国内产生输入性影响。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分析认为,近期我国物价走低,归因为猪肉价格下跌、服务价格回升偏慢、大宗商品价格走弱等多种因素。

张学武表示,当前物价下行主要是高基数扰动下的回落,是阶段性、暂时性的,要客观理性看待、全面准确分析。一方面,受输入性、季节性因素及高基数效应等影响,部分商品价格回落较多,是当前CPI走低的主要原因;受国际地缘政治等输入性因素影响,PPI有所回落,但这些因素影响是暂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需求较快恢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一季度我国GDP增长4.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复苏势头十分强劲。

并未出现通货紧缩

物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物价低意味着生活支出减少,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但是,物价相对低位运行也引起一部分人的担忧,通货紧缩要来了吗?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表示,目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尚未出现普遍和持续下降,因此并未出现通货紧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一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抬升,侧面印证了通货紧缩是伪命题。GDP平减指数并不仅仅是CPI和PPI的加权平均,是更综合、更全面的指标。一季度我国经济的亮点在于第三产业,这在GDP平减指数中的反映较为充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决定了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产出缺口在缩小,决定了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大多在5.0%~6.0%区间,而一季度GDP增速为4.5%,产出缺口在收敛。虽然4月份PMI指数低于50的临界点,但生产指数为50.2%,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当前我国CPI与核心CPI通胀水平较低,但并未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持续减少,更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低通胀只是因为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期,反通胀力量较强,推动物价回升的力量正在逐步蓄力。虽然近期我国PPI出现同比下降,更多反映了基数效应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

温和物价水平为宏观政策提供空间

当前物价下行还会持续多久?全年的价格运行将呈现何种走势?下一步扩内需、稳增长还要如何发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表示,分析物价不只要看当月的“形”,更要综合看季度和年度的“势”。4月份,国内物价总水平在合理区间,相对低位运行只是季节性、暂时性现象,并不是趋势性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稳”的基础牢、“进”的势头足,内生动能不断增强,供需双侧恢复趋向均衡,尤其是接触式服务消费明显回升,带动就业与收入增加,经济向上向好态势将逐步在物价上显现。展望全年,国内物价总水平将在合理区间小幅温和波动。

王远鸿介绍,经测算,CPI和PPI涨幅年内低点在二季度,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和基数效应减弱,CPI和PPI涨幅在三、四季度将逐步走高,全年物价或呈“V型”走势。

钟正生认为,经济复苏在物价分项数据上有所体现,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能还需进一步夯实,且当前物价水平能够为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创造较好的环境。

管涛认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

王远鸿建议,下一步,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王晋斌表示,中国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温和的物价水平能够避免过度投资,资源就会集中于长期创新领域。温和的物价水平也为扩大需求的宏观政策提供了空间。他建议,再出台一批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重点支持产业链长的终端产品消费,支持各地出台扩大居民消费并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政策,进一步夯实消费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币汇率反弹 后市有望稳中有升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中国证券报》12日刊发文章《人民币汇率反弹 后市有望稳中有升》。文章称,近日,人民币汇率走势有所反弹。Wind数据显示,7月11日盘中,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收复7.20元关口。截至16时30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上涨逾300基点、200基点。

专家表示,在多空因素交织的背景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可能承压。下半年,我国经济基本面趋稳是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人民币汇率或将稳中有升。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经济学分析_人民币汇率改革研究_人民币汇率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资料图,新华社发)

(小标题)释放稳汇率信号

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反弹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7月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0.4%,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0.53%。

人民币汇率走势反弹,在中间价也有体现。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7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1886元,较前值调升40个基点。7月7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连续三个交易日调升,累计调升168个基点。

在岸和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也有不错表现。截至7月11日16时30分,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2046元,较前收盘价涨246基点,盘中最高报7.1949元。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6时30分收盘价报7.1985元,较前收盘价涨346基点,盘中最高报7.1934元。

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反弹,中金公司外汇专家李刘阳分析,一方面,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带动美元指数走低;另一方面,各家银行纷纷调降美元存款利率,释放稳汇率信号。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7月以来美元指数跌1.38%。截至7月11日16时30分,美元指数报101.74。

(小标题)下半年将逐步企稳

展望7月人民币汇率走势,李刘阳表示,这一方面取决于稳汇率政策能否有效纠偏市场顺周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稳经济政策的出台能否扭转当前市场预期。他认为,随着稳汇率政策逐步加码,顺周期和单边行为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有利于汇率边际企稳。经济预期一旦扭转,将带动汇率快速回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汇率的核心在于基本面。若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转暖,将带来直接投资账户和证券投资账户的修复。此外,如果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承压、美联储紧缩预期放缓,美元指数走弱,人民银行应对外汇大幅波动的政策工具储备丰富,人民币汇率有望逐步企稳甚至重回升值通道。

展望下半年汇率走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多空因素交织背景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可能承压,四季度有望逐步企稳。

“美联储仍有加息可能,或推高美元指数;中美货币政策分化或导致中美利差倒挂加剧,增加资本账户的资金流出压力。”连平说,下半年我国经济基本面趋稳是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的基础;国际收支整体将呈一定规模顺差,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有助于增加国际市场人民币需求。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年底美元指数或开始下跌,中国宏观政策加码带动经济复苏预期向好,有望促使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