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日元

事关加息,日本央行表态

美元日元汇率走势图年线_日元汇率走势图分析_日元汇率的走势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当下,日本央行维持“按兵不动”。

当地时间5月1日,日本央行将利率维持在0.50%不变,符合市场预期。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如果经济和物价走势符合预期,日本央行预计将继续加息,实际利率显著偏低。

美元日元汇率走势图年线_日元汇率走势图分析_日元汇率的走势

日本央行去年3月结束负利率政策至今已满一年。这期间,日本央行已完成三次、累计50个基点的加息。但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加剧全球不确定性,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也遭遇逆风。

市场关注,日本央行将如何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日本央行强调,如果经济和物价走势符合预期,将继续加息。

但对于日本央行而言,当前无疑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可能对日本经济构成重大挑战。日本央行也表示,日本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出口和产出可能将继续表现疲软,包括贸易政策影响在内的不确定性仍然极高。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也需积极应对通胀压力。当前日本通胀率远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2%目标。日本总务省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日本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2%至110.2,连续43个月同比上升。数据显示,3月日本核心CPI环比上升0.2%。食品价格上涨是3月日本核心CPI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日本央行预计,2025—2026财年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CPI预期中值分别为2.2%、1.7%,此前1月份的预期分别为2.4%、2.0%。

中金公司研究部外汇组称,众多投资者还停留于日本是低通胀国家的“老印象”,而实际情况是,日本通胀已远远高于美国、欧元区、加拿大、英国、瑞士等主要国家。此外,日本的通胀结构中大部分贡献来自食品与能源等外生的成本推升型项目,因此日元汇率对通胀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内生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有限,预计日本央行也难以快速进行加息。

“在通胀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美国关税风险的再次出现,以及日本经济增长预期可能被下调,意味着日本央行在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方面或许需要更加谨慎。”嘉盛集团资深策略师David Scutt说。

在日本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之后,日元对美元汇率走低。截至北京时间15时左右,日元对美元汇率报144.59275。此前,在避险情绪等因素的推动下,日元对美元汇率接连走高,盘中一度升破140关口。

日元汇率的走势_日元汇率走势图分析_美元日元汇率走势图年线

近日,日元对美元汇率有所回落。瑞银财富管理CIO发表观点称,预计日元对美元汇率可能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朝144—146迈进。随着特朗普政府与越来越多贸易对手达成贸易协议,对美国经济衰退的忧虑预计或将有所缓解,日元避险需求有望逆转,尤其是在日元净多头头寸偏高的情况下。

近期,美日两国财长在华盛顿进行了会谈。在会晤之前,外界猜测日元汇率问题可能成为讨论的主要议题。会后,日媒报道称,美日两国在对话中没有提及美日汇率的具体点位,也没有就汇率的框架进行交流。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居民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之前我跟大家讲过1990年后日本房价、股价的暴跌,很多朋友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继续聊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居民如何维持并增加财富。

我们先来说说股票。 1980年代末,日经225指数达到历史峰值,并在1990年初大幅下跌,短短三年时间就下跌了50%以上。

此后20年,日本虽然也“救市”,不断推出各种ZC,短暂刺激了股市,但并不持久。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日本股市再次暴跌,直到2013年才见底。

日本股市长期低迷的原因大家应该都清楚。就是这两年很多人在谈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人口老龄化、信贷紧缩、创新停滞、企业家精神丧失等等。

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活在日本的股票投资者真是惨不忍睹,大部分肯定是赔钱的。有机构总结,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投资者赚钱的方式只有四种,即美股映射科技股、海外制造、低端消费、高分红。

除了股票之外,债券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从1991年开始,日本央行开始连续大幅降息以应对危机。短短四年时间,国债利率从原来的6.6%降至0.17%。随后不断降息,日本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

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利率大幅下降意味着债券价格大幅上涨。在利率快速下降时期,日本国债年化增幅可达7.7%(1991-1998年)。

日本经济衰退期间,债券基金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超过股票基金,迎来了债券基金市场的黄金十年。

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在海外寻找高收益的机会。不仅金融机构大量购买海外高息债券,就连家庭理财中,不少家庭主妇也懂得通过低息贷款投资海外高收益资产。

这就是著名的“日元套利交易”,这些家庭主妇被称为“渡边夫人”。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日本最受欢迎的十大公募基金均投资于海外,主要投资方向为美股以及以美股为核心的全球股票。

(日本公募基金规模排名,主要是美股)

尽管这两年日本股票的投资热情有所回升,就连巴菲特也一直在买入日本股票。不过,普通日本民众仍然更青睐全球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理财。

最后,以日元计价的黄金在“失去的30年”中也表现异常出色。面对超低利率环境和日元贬值,日本居民逐渐将黄金视为保值资产。

(以日元计算的黄金走势)

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央行靠“大放行”救市,更加凸显了黄金作为实物资产的价值。日本央行的宽松力度最为积极,因此以日元计价的黄金表现更为出色。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本文只是借鉴日本的历史给大家分享一个投资案例,供大家参考。

综上所述,90年代后的日本居民确实过得很悲惨。泡沫时代的美好彻底崩塌。他们见证了日经指数和东京房价一次又一次的减半。但如果你抓住一些日本股票+日本债券+海外投资+黄金的机会,你的生活其实也不错。

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以上几类资产打包,配置70%全球股票+20%债券+10%黄金。长期持有会有什么影响?

全球股票中,美国股票占36%,中国股票占16%,欧洲股票占6%,日本股票占6%,大中华股票占6%

如果你在2018年底买入,目前持有的利润如下。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是缓慢上升的。过去6年里,只有2022年是亏钱的(今年全球股市都在下跌,我们也无能为力)。

与很多朋友的看法不同,全球投资其实很简单。看好全运纳斯达克指数(标普)还不够吗?

但事实上,资本市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哪个资产类别能历经牛熊,也没有哪个资产类别能保证年年上涨。就连美国股市在2008年就遭遇了金融危机,从1963年到1973年十年没有上涨,谁能准确地说出未来会发生什么?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对全球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资产进行打包配置,使不同资产发挥互补作用,灵活配置。

在国外,这被称为“多元资产配置”,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策略。

在这个内外环境日益动荡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全球多元化收入创造更有效的避风港。

虽然多收益策略在牛市中很难跑赢指数,但当市场波动较大时,可以避免单一市场波动对整体投资组合的干扰,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例如,2022年,美国标普500指数和A股沪深300指数均下跌约20%,但多元化收益组合仅下跌13%。

上述回测基于全球股票70%(含A股、港股)、全球债券20%(含中债)、黄金10%。

如果你觉得这个组合的回撤还是太高,你也可以适当增加稳定资产,但这难免会牺牲一些长期收益。让我们尝试一下15%的全球股票、80%的全球债券和5%的黄金的配置。

这种方式获得的回报较差,但更稳定,回撤也较小。

这是因为股票具有较高的长期盈利潜力,但缺点是当熊市到来时,风险较高。债券和黄金都是稳定资产,防御效果较好,但缺点是长期收益会少很多。

具体来说,是要进攻性更强,还是防守性更强,这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

风险提示:资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课程由雪球基金赞助。仅作为投资教育,不构成投资建议。

人民币贬值,股市下挫,市场波动引发关注

离岸人民币5天贬值近2000点,何时才能止住?

秦朔朋友圈资深财经媒体人 2022.04.26 00:00

· Irene Zhou |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从4月19日开始,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四日贬值,累计分别贬值近1400点和1500点,贬值幅度超过2%,创下2021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周跌幅也是2019年8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上周五(4月22日),一向克制的在岸人民币更是大跌500点,超过离岸跌幅。4月25日,中国A股人民币继续大跌,离岸人民币一度逼近6.6关口,五日累计跌幅高达近2000点,上证指数也跌破3000点。

虽然这一跌幅与日元短短一个月暴跌10%相比不算什么,但今年以来人民币走势图平滑如无波,如此短期暴跌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难免引发市场担忧,尤其这一切恰逢全国多地疫情反复,并造成较为严重的供应链中断。

与此同时,我国央行似乎也出现了“松口”的迹象。与以往不同,近一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波动较大,如4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996,贬值276个点。贬值幅度之大令市场震动,交易员们似乎也嗅到了这一“暗示”,人民币对美元迅速贬值。

过去两年,支撑人民币走强的都是“真金白银”,即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出口拉动)和外资的流入(股市、债市)。北向资金净流入超4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债市也有近110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但今年2月、3月,外资罕见大举流出中国债市,2月净流出近800亿元,3月又流出1100亿元。今年以来,北向资金从A股净流出已超230亿元。

未来,以上两大因素仍将决定汇率的走势,多数外资机构并不认为“7时代”会重现,毕竟能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用于境外使用的人数十分有限,中国政策应对效力和经济韧性仍在,但不排除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6.5上方。

人民币快速贬值

人民币贬值背后有多重因素,目前出口数据未见明显反转趋势,但资本流出较为明显,同时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导致市场情绪恶化,部分空头似乎蠢蠢欲动。

经济方面,4月份,由于高频活动数据快速恶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实施全面或部分封锁,物流中断和企业停工现象屡见不鲜,机构开始下调对中国GDP的预测。此次,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2年的GDP预测下调至4.4%,而野村证券则将中国第二季度的GDP预测从3.4%下调至1.8%。如果这成为现实,那将是较第一季度4.8%的显著放缓。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尽管上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达到6.5,但我们认为全球市场仍然低估了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因为人们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乌克兰局势和美联储加息上。未来几周,我们预计经济学家将再次下调第二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目前,根据彭博数据,市场对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的普遍预测仍然高于4.6%。”

从时间上看,此次疫情主要在3月份开始蔓延,当时工厂和建筑工地开始满负荷运转。从地理上看,疫情中心位于中国经济、金融和物流中心长三角地区。陆挺表示,现在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很多人已经精疲力竭,储蓄减少,现在不得不减少支出。在看不到疫情结束的迹象的情况下,中国家庭和私营企业可能会减少对住房和资本货物的投资。

再说说上面提到的“真金白银”。经常账户方面,今年3月贸易顺差470亿美元,低于1月和2月月均580亿美元。从4月初开始,受疫情管控措施趋严、公路交通和港口拥堵等影响,野村预计4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率将降至0,进口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至-3%。2021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约为3200亿美元,占GDP的1.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将达到5600亿美元。

巴克莱预计,今年经常账户顺差将收窄至2000亿美元左右,外需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将从去年的1.7个百分点降至0.4个百分点。同时,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复工复产、承接出口订单,中国去年出口红利的替代效应也可能减弱。

从资金项目看,2月至3月,外资明显流出中国资本市场。首先我们来看债券市场。2月份,外资净流出中国债券市场800亿元,创历史新高。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降至3.88万亿元,较2月再降1100亿元,降幅约2.75%;北向资金年初以来净流出231.42亿元,与去年全年净流入4000亿元相比,出现明显逆转。

外资暂时流出并不难理解。抛开地缘政治和疫情,中美利差快速收窄甚至倒挂就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截至4月22日收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2.905%,盘中一度触及3%,而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在2.88%左右,两者持续倒挂。4月11日,中美利差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倒挂。如果看去年6月,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为3.1%,位列全球债市收益前30%,而目前2.8%的水平可能只在前50%~70%。中美利差收窄将减缓资金流入中国债市的速度。

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离岸空头似乎蠢蠢欲动。“过去一年,离岸市场几乎没有出现重大的人民币空头,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撑,中美利差也导致空头在交易人民币时要先‘支付’利息,但现在这个优势不复存在了。”一位外资银行外汇策略师告诉笔者,尤其是现在央行似乎开始允许中间价大幅贬值,这似乎给了空头更多的动力。

上述“放手”并不意味着央行刻意压低汇率,也不意味着逆周期因素重回舞台,而是意味着当外汇市场波动较大,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大幅贬值时,央行会让次日的中间价反映这种状况,避免中间价与现货价差过大。

美元可能保持强势

未来美元的走势仍将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关键,两周前美元指数突破100大关,4月22日收盘时美元指数更是突破101。虽然不断累积的财政赤字始终让各界对美元中长期看空,但在强烈的紧缩预期下,短期势头不减。

当然,这全是因为与同行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央行不仅没有紧缩意向,还坚守宽松政策,依然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将日债收益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美债收益率早已飙升至2.9%以上,对日元造成压力。3月份,日元开始快速贬值,连续13个交易日下跌,从1美元兑115日元跌至近130日元,跌幅逾10%。抛售日元成为套利交易的热点;同时,欧洲央行并未如预期给出更为严厉的指引(如增加购债规模),这可能也与欧方担心能源等问题可能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有关。

与欧洲、日本不同,美国经济复苏尤为强劲,通胀飙升不仅是因为供给出现瓶颈,还因为需求开始飙升。“欧元走弱(欧元占美元指数构成比近60%)导致美元指数飙升。虽然日元在美元指数中的权重较低,涨跌并不十分重要,但近期大幅下跌,对美元指数的贡献不容忽视。”一位国有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笔者。

美联储近期态度愈发强硬,华尔街银行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5月初会议上大手笔出手,加息50BP,并可能同时公布缩表路线图。这意味着美联储年底前将再加息200BP,最终缩表目标将达到每月950亿美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上周发表惊人言论,称今年联邦基金利率应达到3.5%,这就要求美联储在今年每次会议上加息50BP。当然,为了不显得过于强硬,他表示基本前提是每次加息不超过50BP。他认为,这样美联储既不能伤害劳动力市场,也不能稳定通胀,他仍然认为美国失业率将降至3%以下。布拉德虽然有所收敛,但鹰派倾向仍远高于预期,好在他的观点不能绝对代表美联储的多数派。

不过美联储对抗通胀的态度是严肃的,原因如上所述,不仅源于供给瓶颈(难以通过货币紧缩解决,反而容易引发衰退),也越来越多地源于强劲的需求。3月份物价上涨主要源于能源价格上涨,例如汽油价格较2月份上涨18.3%。除此之外,通胀压力趋于缓解,例如去年推高通胀的二手车价格下跌3.8%。总体而言,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商品价格下跌0.4%。这或许还归因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即随着疫情消退,他们再次要求更多的服务和更少的商品。

然而,即使在有利的情境下,由于工资持续上涨,美国通胀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异常高位,从而增加通胀预期脱钩和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风险。只有美国人相信美联储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控制通胀,长期通胀预期才会保持相对稳定。

如何看待中国市场未来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势?

至于汇率,不必过度悲观。从跨境资本流动来看,二季度中国市场资本流出势头或将放缓,对人民币的拖累作用或将减弱。今年2月、3月中国境内债券市场经历创纪录的资本流出后,ETF和主动型基金的获利回吐或赎回需求或已得到满足,预计资本流出不会继续加速,因为持有人民币债券的机构大多为长期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主权财富基金和跟踪指数的被动型基金。

与此同时,外资流出中国股市的势头也出现放缓,4月份以来(截至4月20日),外资(北向资金)卖出规模已放缓至平均7亿美元,远低于3月份的71亿美元。

期权定价显示,人民币期权波动率(3个月波动率调整后的25-delta RR)在4月20日触及0.26,这也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利差扩大至200点。“这表明离岸人民币多头仓位开始平仓,或外资看多美元利率。不过,中国有关方面一直表示,致力于提高物流效率,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确保供应链平稳运转。同时,4月底可能召开政治局会议,不排除出台更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宽松措施,提振市场情绪。”上述策略师向笔者提及。

此外,中国股市连跌数日,上证综指上周收盘报3086点,逼近3月国安部发布预警前的低点,成长股指数收盘报5740.98点,年初至今跌幅达21.94%,外资股年初至今跌幅也接近20%。

中证500集中了不少热点成长股,但近期成长股持续下跌,如新能源领域,光伏龙头上周跌幅达20%,宁德时代市值险些跌破万亿大关。除了停产风险,一位私募投资经理也向笔者提及,由于板块估值本来就相当高,消化过去两年过高的股价需要时间。光伏板块在2022、2023年将迎来各环节产能过剩,竞争格局恶化,2023年底或将迎来整个行业利润的底部,但也可能是大资金重新布局的更好阶段,这个过程需要观察行业量价。

目前正处于一季报密集发布期,部分制造业龙头公司业绩增速放缓或不达预期,或将引发股价大幅下跌,打压A股整体表现。截至4月18日,共有529家A股公司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350家公司预期盈利,32家公司预期盈利,业绩预好公司占比72.21%。但面对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成本,疫情反复给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已披露的一季报或已不能反映全貌。二季度,企业受疫情干扰可能更大,企业经营基本面预计将面临比一季度更多的挑战。

此外,市场对宽松力度不及预期感到失望。此前,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但存款准备金率降幅较前期较小,对本周以来主要股指提振有限。LPR近一周未降息,但这更多是情绪性影响,小幅宽松无法解决燃眉之急。不过考虑到目前市场整体估值已回归历史低位,中长线市场仍蕴藏机会。

2017 年 5 月 26 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及日本 4 月核心 CPI 年率公布

2017年5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1:16。北京时间周五(5月26日)上午7:30,日本统计局公布日本4月核心CPI年率。数据保持稳定,日元兑美元小幅上涨。

文本

2017年5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16.2513日元,100人民币=1625.13日元。货币折算为:1人民币=16.2513日元,1日元=0.0615人民币。

第一黄金网5月26日报道,2017年5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2513日元,100人民币对1625.13日元。货币折算为:1人民币=16.2513日元,1日元=0.0615人民币。

北京时间周五(5月26日)上午7:30,日本统计局公布日本4月核心CPI年率,数据保持稳定,日元兑美元小幅上涨。

数据显示,日本4月全国CPI年率为0.4%,高于前值0.2%,与预期一致;日本5月东京CPI年率为0.2%,高于前值-0.1%和预期值0%。

此外,核心CPI(不包括食品)连续四个月增长,4月同比增速升至0.3%,低于预期的0.4%,但创下2015年4月以来新高。

您已经喜欢它了!

2017年5月2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248……

2017年5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238……

2017年5月23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142……

2017年5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186……

2017年4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为:1日元对人民币……

2017年5月1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日元中间价为:1人民币对16.1……

日元避险属性凸显,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启示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避险资产是黄金、瑞郎、美元、日元。前三者的避险属性无需赘述,但日元的长期避险功能却被人遗忘。而如果说汇率是经济基本面的“晴雨表”,那么日本长期疲软的经济和高企的国内债务水平似乎并不支持日元维持强势。那么,近半年来日元兑几乎所有货币的强势走势,确实值得探究。

日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避险货币,这对人民币至少有一个启示:实现人民币的自由使用和可兑换,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彻底市场化势在必行。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后,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各国汇率,英镑大跌、欧元贬值、人民币下跌、美元升值,这些都是意料之中、正常的现象,但有一种货币走势,让人意想不到,甚至难以置信,那就是日元的飙升。

观察目前(7月14日)日元走势,美元兑日元汇率已跌至100日元左右,半年来日元兑人民币升值30%,日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避险货币。

(人民币兑日元)

日元成为第二大避险货币的依据何在?日本经济长期疲软,日本政府国内债务高达200%以上,“安倍经济奖”又导致日本央行不断推出货币宽松政策,目前利率已变为负值。人们对日元为何能成为避险货币感到疑惑。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后,投资资金纷纷涌向美元可以理解,但涌向日元的现象却让市场和民众感到疑惑。

首先,日元作为避险资产,与全球货币套利交易现象息息相关。诺亚财富研发中心金海年指出,由于日元长期为低息货币,国际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日元,购买利息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如果套利期间相对汇率稳定,那么投资者的收益就是高息资产收益与借入日元成本的差额。但当风险事件爆发时,投资者撤出高息资产,专心偿还日元,导致短时间内对日元的需求增加,日元汇率上升。

其次,日元作为避险资产,是因为日元突然贬值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小。

第三,日元因其良好的流动性而成为避险资产。金海年表示,日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实现国际化,作为世界主要货币,日元不仅拥有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资产规模,而且跨境流动自由度较高。日元良好的流动性便于巨额资金在短时间内流入流出,这也是其成为避险资产的原因之一。

(日元)

当然,避险属性和货币所属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日本作为岛国,地缘环境相对安全,经常能置身于地缘冲突、移民纠纷、恐怖袭击之外。当然,如果日本发生经济危机,避险属性可能就会消失。

日元成为风波来临时的避险货币,这其中是有历史原因的。历史上,每当全球金融风暴发生时,国际投资资本都习惯于追逐日元,以规避风险、寻求保值。当然,背后也有日本强大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