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中央银行

政府干预和货币操控才是外汇市场走势的主因!

政府干预货币操纵指的是政府通过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中采取的特定措施,使其货币价值上升或下降的行为。所谓的特定措施分为“直接干预”和“口头干预”两种。

1.直接干预是指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货币的方式操纵货币价值。

2.口头干预是指政府单纯的口头警告,实质上不干预市场交易。

在参与本国货币买卖时,政府理所当然地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操纵货币。但是有时候仅靠警告就足以达到预期目标,政府根本无需投入大量资金。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包括_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是_简述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直接干预和口头干预有两种形式:协调干预和单边干预。

协调干预是指多国政府以直接干预或口头干预的形式进行市场干预。单边干预是指一国政府单独参与货币操纵。

从长远看,协调干预比口头干预更为有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单边干预在短期内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只是效果不长久。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这是因为:

·担心货币走势过强

·担心货币走势过弱

·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

1.担心货币走势过强

为什么政府要担心货币走势过强?难道货币强势并不表示经济运行良好,货币需求量大吗?

政府似乎并不担心自己的货币走势强劲,除非出口受到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出口其产品和服务,那么就业岗位就会减少,公众会开始责怪政府。无奈之下,政府决定采取措施,这样一来,政客们也就能保住饭碗了。

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是_简述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_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包括

为了让你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从《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说起,《广场协议》也是一个以签署地点命名的协议。

⑴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元价格飘升。外国投资者纷纷携资本进入美国市场,想利用超高的利率大赚一笔。这过高的利率源于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时任美联储主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控制通货膨胀时的措施,因为当时的高通胀率已经拖垮了美国经济。想象一下,美国国库券回报率高达20%,你怎么可能会不去抢购?

不幸的是,尽管当时美国处于贸易赤字和经济疲软的状态,但是投资需求的涌入驱使美元升值只是雪上加霜。美国国内对此回应消极。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出口的美国商品和服务越来越贵,外国消费者难以承受,这反过来愈发抑制了美国的经济复苏。

所幸,美国政府成功地将英国、西德、法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长和官员召集到纽约的广场饭店,并说服他们采取联合行动强行使美元贬值。在1985年9月22日这一天,这群人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同时命令各自的交易平台开始抛售美元。随着美元突然涌入市场,美元迅速贬值,美国的贸易赤字从而降低。

⑵近期干预

如果你想知道近期内有哪些国家政府由于其货币被高估而进行了市场干预,那么看看日本的例子吧。2010年9月15日,日本财政部通过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向市场注入2.12万亿日元以阻止日元升值。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随着日元的不断升值,像丰田和索尼这样的公司发现产品出口越来越难,同时产品在美国和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下降。日本政府希望市场干预能够将价格最大限度地压低,这样出口产品才有竞争力。

日元价格在干预后的几个月内保持稳定,但是这并不完全是日本政府的功劳。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走向都促使了日元贬值。还有一点,日本政府并不是采取单边干预的形式。我们马上就要讲到,单边干预远不如协调干预来得有效。

2.担心货币走势过弱

为什么政府要担心货币走势过弱?难道货币疲软并不代表国家更容易出口产品和服务吗?

的确是这样,但是货币贬值过多还是会引起政府的担忧,即使是那些拥有强势货币的政府也会担心其他货币的过度贬值会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卢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以此来解释上述概念。和《广场协议》相同的是,《卢浮宫协议》也是以地点命名的:但不同的是,两者针对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

⑴卢浮宫协议

在《广场协议》签订完的一年半之后,也就是1987年2月22日,加拿大和《广场协议》签署国的财政部长们齐聚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共同商讨美元升值的事宜。在《广场协议》的执行中,各国政府的协调干预取得了成效,美元持续贬值。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机,美元从过度升值变成了过度贬值。

虽然《广场协议》将美国与西欧地区的贸易逆差拉回到正常水平,但是美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却仍未解决。而且,西欧地区各国表示不愿再支持过于疲软的美元,毕竟美元疲软表示美国无法从西欧地区进口和从前一样多的商品,西欧地区的经济会受此影响。

所以,仅过了短暂的17个月,《广场协议》就被《卢浮宫协议》所取代——这个结局可谓皆大欢喜。

⑵近期干预

如果10年以内算近期的话,最近的一次市场干预是欧元区(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通过美联储)共同对欧元的干预。

欧元于2000年登上世界舞台。但是令欧元区国家和其他国家失望的是,欧元自发行以来一直在贬值。最终欧洲央行决定于2000年9月22日介入市场,通过买进欧元迫使其升值。几周后的2000年11月3日,欧洲央行以同样的方式再次介入。

为了打消人们认为其是“单边干预”的疑虑,5天之后,即2000年11月8日,美联储也加入到欧洲央行的行列,开始买进大量欧元。这一连串行动最终稳定了欧元价值。至此,欧元奠定了在外汇市场中的霸主地位。

3.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如中国、沙特阿拉伯、丹麦等为了保持自身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稳定性,会将其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比如美元或欧元。将一种货币钉住另一种货币需要对外汇市场持续干预和操控。无论何时,只要被挂钩货币的需求量上升,政府就要采取卖出和(或)多发行挂钩货币的方式来增加其供应量,以稳定货币价格。

日本的思想教父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避免了金融危机大萧条

前言

日本面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两套政策来避免大萧条,而这场大萧条,考虑到其规模和之前的狂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沃尔特·白芝浩和凯恩斯是这些政策的思想教父,他们肯定会理解日本当局所做的一切,最多会指责它前后不够一致,而且应该更努力一点。

避免萧条:日本金融体系的紧急援助

白芝浩曾向金融当局提出一个著名的建议:在金融恐慌期间,它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充当最后贷款人确保信贷继续可用。银行恐慌造成的最大破坏是,即使是稳健的金融机构也不得不关门,因为惊恐的储户或其他资金提供者纷纷提款。银行被迫清算其资产组合,即收回贷款,这样企业就无法获得信贷。然后订单被取消,员工被解雇,经济陷入混乱。为了防止这一连串的事件,中央银行必须介入以保持信贷流动。

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

金融恐慌

白芝浩的名著《伦巴第街》(Lombard Street)于1873年出版,但很明显,直到2008年,人们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教训。小布什政府在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时袖手旁观,这被称为自胡佛总统时代以来可以避免的最大政策错误。诚然,雷曼兄弟并非白芝浩在撰写《伦巴第街》时所想的那种银行。它不接受存款,也没有放贷。

但它是美国第二大商业票据公司,并处于银行间交换短期债务市场(“回购”市场)的中心。商业票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营运资本融资的最重要来源,而回购债券为银行体系和华尔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流动性。雷曼破产后,这些市场的冻结很有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内爆。

金融危机保值资产_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

日本当局从来没有犯过这种错误。尽管它不断被批评后知后觉,不了解日本银行界的整体问题,让太多受创的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崩溃边缘。但它成功地解决了优先问题:防止出现普遍恐慌,即货币不断流出金融体系导致维持信贷流动的机制失灵。事实上,它面临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金融体系已经破产,其资产的全部价值已经远低于支撑这个体系的资金数额。

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储户来说,把钱从银行取出是完全合理的,以免银行在储户拿到钱之前就被迫关门。货币统计数据显示,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这种存款流失。很多人确实取出他们的存款,购买了黄金或以外币计价的证券,甚至有人把现金放在保险箱里。

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

但这种流失从未演变成全面的银行挤兑。从某些方面看,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崩溃(尽管是缓慢发生的),但日本金融体制下的储户没有一个因此有损失。结果,人们把钱存在银行里——或者,更确切地说,有足够多的人这样做,以维持金融体系的运转。1997年秋天,当一系列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数周内相继倒闭时,情况最接近真正的崩溃。大藏省马上介入,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所有储户都得到完整保护。

(在法律上,大藏省只需要为1000万日元的存款承担经济责任,当时约合10万美元。)大藏省随后在国会通过了两项银行救助计划,其中第二项是日本在和平时期最大的一笔政府支出:1998年10月国会通过的72万亿日元的救助计划。差不多10年后,美国国会为拯救美国的金融体系通过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两个救助计划的规模大致相当,但日本的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二。

与美国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一样,日本的银行救助计划也不受欢迎。事实上,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不得不求助于日本由来已久的一项惯例,即“海外压力”,以提供必要的政治掩护。这一海外压力来自桥本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电话会谈,由美国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安排,此事后来被大肆宣扬。据称,在那次谈谈话中,克林顿敦促桥本采取必要措施。鲁宾对日本银行业崩溃的可能性深感恐惧,更担心它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因此帮助日本上演了一出必要的政治大戏。

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

克林顿

金融体系最终被从悬崖上拉了回来。如果没有躲开,日本和世界都会被拖垮。但这并没有解决日本的问题,也没有使日本经济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错误的假设和日本财政赤字的开启

日本银行家曾在三个假设下运作,而所有这些假设,如果不是错误的话,在泡沫爆破后也都失效了。第一个假设是,日本企业若有良好的关系网,便不会破产。第二,如果企业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就算它没有许多行业关系,也可以放心给它贷款,因为土地总是会保值,甚至增值。第三,大藏省不会允许任何一家机构倒闭。

但在泡沫爆破后,大藏省无法保障其监管下的所有机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日本主要金融机构不是消失,便是合并到其他机构去了。著名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甚至为外国人掌控,他们对其进行重组并改名为新生银行。储户也许没有损失,老牌银行永久雇员的“终身雇用”也继续维持(公众普遍的反应是表示厌恶)。但整个事业是毁掉了。

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

然后,2000年7月,崇光百货公司宣告破产——更确切地说,是维持这家原本要破产的公司生存的财务生命线被收回。日本媒体将其视为影响重大的事件,就连严肃的报纸也用黑色加框的标题作为头条。当时的处理是恰当的,因为崇光百货的倒闭表明再没有人能幸免,也表明日本的金融体系面临解体的危险。

崇光的“主要”支持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的董事长也承认,截至1994年崇光就已经负债超过资产(实际已经破产),其运营的现金流量也已经变成负值,尽管如此,崇光在此之前一直受到官僚及金融界的支持。崇光的破产终结了日本兴业银行的独立性,也终结了日本战后的金融结构。日本兴业银行原来是一家重要的体制内银行,它的成立是为了给经济奇迹的支柱产业输送资金。随着它的消失,很明显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

日本兴业银行

日本银行家的所有关键假设显然都落空了。银行家们不知道该如何行动,或不知道该做什么。日本银行不习惯做西方模式的信贷分析,在各种情况下进行预估,以测试贷款和利息能否得到偿还,即使是在困难时期。它们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资本结构,以允许一定比例的贷款变成坏账。

毕竟,当大家都认为破产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也应该由抵押品(主要是土地)来偿付时,谁还需要资本呢?银行为日本工业提供了循环融资,雪球越滚越大而不需要偿还。融资的基础是房地产抵押、公司的业绩记录及其在日本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而不是银行对公司商业计划可行性的评估。

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_金融危机保值资产

这再也行不通了。因此,银行基本不再放贷,除非是那些人脉极好、生意昌隆的公司(不需要借债的公司)。同时,它们收回了未偿还的贷款,这加剧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一位企业界朋友万分沮丧地脱口而出:“我需要的是银行,而不是保管箱。”他的公司与政府有合同和订单,但这对那些犹如惊弓之鸟的银行家来说显然还不够。他们唯一愿意做的就是处理他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提供账户让他的客户可以汇款,并为他保管现金,至于信贷则一分钱也不肯给。

相反,银行用储户的钱和从政府获得的救助资金来购买日本政府债券以及政府的其他金融工具(如日本银行发行的票据)。存款利率甚至低于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这使得银行在日本政府债券上可以获得一些蝇头小利。

金融危机保值资产_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

日本政府债券

日本金融的崩溃原本因此可以避免,但因为金融体系没有在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企业界无论何时只记挂着偿还债务而非扩大需求,因此要避免经济走上螺旋式的向下沉沦,就必须从某些地方寻找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来自海外,最终来自日本政府本身。

凯恩斯曾呼吁政府利用赤字支出,在其他手段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重振经济。在普通的衰退(由商业周期的正常运转引发的衰退)中,仅凭货币政策,即将利率下调到企业相信它可以通过借入资金投资于新设施而获利的程度,就能恢复经济活力。但当企业拒绝借贷或银行拒绝放贷(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政府就必须介入,否则储蓄就会被摧毁。

金融危机保值资产_日本金融危机后最保值_日本金融危机之后什么最保值

凯恩斯

这可能无法直观地看出来,如果以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情况来评估,就更不容易。然而,当家庭和企业不断偿还债务,同时其整体储蓄大于支出时,差异就会表现为更多的资金流入金融系统,换言之,变成存款或金融机构的其他项目。金融系统必须对这些钱做些什么。所以,这些钱会流向下面两个地方中的一个:海外(银行向海外放贷)或者某种形式的政府债券。在家庭和企业偿还债务之际,如果要保留储蓄,没有别的选择。

若一个国家资金短缺,可否偷印他国货币?实际案例揭示你答案

要保持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对国内市场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控,还要应对可能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或者是政治因素引起的市场波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内部经济系统的运行受阻。

有些国家,难免会遇到金融问题。比如斯里兰卡,就在一年前,它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破产。那么,当一个国家急需资金时,是否可以通过暗中印制别国的钞票,从而得到缓解?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例子。

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_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去货币化

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会不会去仿造他国的货币

金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物质交换工具,它当然也有它的价值。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个国家,而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下,它们之间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指标,这就是供求关系。但是,金钱的供应和需求却是由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本国的市场发展来决定的。简单来说,一国的经济条件越好,一国的商品越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越高。

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去货币化_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

这是因为它们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它们的汇率也相应地提高了。金钱并不是单纯的贸易工具,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稳定。这意味着,每个国家都要慎重地决定自己的货币发行量和汇率水平,并且只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才能决定这些问题。

而那些造假者,则是不能被认可和接受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是不能擅自印制别国的货币的。这是一种违反规则和道德的行为,是被世界所不容忍和谴责的。

去货币化_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

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有可能造成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和现行经济秩序的崩溃。但是,令我们惊讶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还真有几个国家,想要仿造其他国家的货币。这样的事情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后果?

二、曾经出现过的实际情况

我们都知道,1933-1945这12年中,德国被希特勒控制着,他们奉行的是武力,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扩张自己的领土,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发动着一场又一场的全球性的战争。但战争就是要花钱,德国的经济已经被连续不断的战火摧残了。

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_去货币化

全国经济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纳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国经济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别国,建立了一个伪造假币的工厂,并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伪造的假币运送到了别国。不过,尽管他们很小心,也很隐秘,但想要瞒过各国的眼睛,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所以流通在世界上的钱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增加的。经过各国间谍机构的不懈努力,最终,他们找到了纳粹的踪迹。他们还联合起来,摧毁了纳粹建立的伪造货币的工厂。

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去货币化_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

同时还对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参与假币生产和流通的人进行了追捕,而多余的假币,则是被尽数销毁。但他们并没有成功,相反,他们在失去了自己的名誉,浪费了一大笔钱之后,就彻底失败了。

三、正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方法

所以说,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绝对不可能通过印钞来换取自己所需的资金,因为那样做,只会让自己失去信誉,失去对自己国家和货币的信心。那么,一个国家应该怎样解决其本国的金融困境呢?这件事,有很多种方法。

去货币化_货币的非国家化 买不到_货币化是不是越高越好

一方面,各国可以在本国市场上对本国经济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从而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改革税制、调整财政政策、提高税收等方式增加收入。想要扭转目前的局面,有很多种方法可行,但想要扭转局面就必须要遵守世界金融体系和规则,并且不能通过发行假币等手段来欺骗别人。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私自印制别国的钞票,因为这违反了世界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律,同时也侵害了别国的合法利益。如果一个国家遇到金融危机,它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拯救国家的经济。

“811”汇改三周年 人民币稳住!

各国汇率是怎么计算的_汇率每个国家一样吗_各国汇率谁说了算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中国央行还是出手了。在CNY(在岸人民币)滑落6.89大关,CNH(离岸人民币)跌破6.9关口,临7之际。

8月3日晚间,央行宣布重新启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0%上调至20%,8月6日正式实施。

如果复盘8月3日的CNY、CNH走势,也许可用惊心动魄去描述。当天,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最高6.8935,最低6.8240;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最高6.9126,最低6.8400,CNY、CNH的振幅分别为1.02%、1.31%。就在央行祭出“利器”的那瞬,CNY 、CNH绝地反弹数百点,最终均以涨幅报收,如6.8270、6.8400。

“这样看,央妈及时传递的‘维稳’信号很重要,人民币汇率短期无恙,暂时不会破‘7’。”一位市场交易员告诉经济观察报。

历史也记住了这一刻。此时距“811”汇改三周年还有一周时间。央行及时向市场传递了“人民币稳住”的信号。换言之,就在市场认为,央行逐渐退出日常干预,而人民币的弹性与波动率日趋提升之时,央妈无奈“干预”了市场。或意味着,“811”汇改三周年之际,人民币汇率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出清”之时,央妈不得不又“从”了。此刻,汇改与稳汇率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这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看来,似有些缺憾。其逻辑在于,央行停止常态干预1年有余,若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再度上升时依然不出手,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会说,“中国已经在2018年初实现了汇率浮动。”

一位央行接近人士对此亦表示认同,但他认为,对于汇率的浮动定义不必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目前是有管理的浮动,距完全自由浮动、市场出清尚有时日。

稳字当头

不妨看看,“利器”祭出之后的市场走势。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来说,8月6至10日这周,低开逐渐稳住后略升,分别报价6.8515、6.8431、6.8313、6.8317、6.8395;周均值6.8347。即期市场,一周低至6.8637,高至6.7950;相对振幅在0.50%上下。离岸市场,一周低为6.8752,高达6.8070;总体振幅约0.60%左右。

显而易见,相较于之前的跌宕起伏,市场情绪渐趋缓和。从中间价来看,央行尽量让市场说了;但从CNY、CNH的走势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得到一定缓解,计提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似乎“震慑力”不小;抬升做空人民币的成本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购汇动机。

其传导链条为:银行售汇成本增加→企业购汇成本增加→银行售汇合约需求减少→银行sell/buy掉期合约减少→掉期点向下→即期和远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双缓解。

不过,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人民币外汇远期业务量似乎不大。如:第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7%,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2万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56.6%;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94亿美元同比减少29.6%。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张瑜解释,该措施直接作用的是“掉期”业务。“在银行交易员的眼中,远期是可以用即期+掉期的操作来合成的,并非我们认为远期+即期合成掉期这样生硬的理解。”

张瑜从微观例子分析银行向企业售汇的具体操作,假如央行向银行征收远期售汇合约风险准备金→银行转嫁该部分成本至企业→企业远期购汇合约需求下降→银行为平盘即期购汇降低→银行相应的掉期交易也会减少→掉期点贴水→远、即期人民币贬值压力缓释。

不管怎样,“这轮贬值旨在对冲贸易战,离岸人民币是主战场;基本面看,人民币的币值可能会被稀释;”一位对冲基金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短期不会有啥问题,但中长期不好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坦言,央行在人民币即将破7之时出手,表明目前市场情绪可能有恐惶的成份或者市场失灵的嫌疑,因此重启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措施,此举将有助于外汇供求的改善,限制外汇的非理性需求。

而从去年7月至今年7月的汇率波动来看,谢亚轩认为,积极向好的一面是,人民币实现了基于不干预的双向波动,既能升至6.25,也可贬至6.90;汇率的波动率与弹性明显提升。

此外,谢亚轩还注意到,阶段性来看,人民币和美元的走势并不一致。即篮子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作用有所减弱,这意味着外汇供求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就此,如果央行完全不干预,绝对由市场供求决定,不参考任何篮子成分的话,那人民币就是清洁浮动了。”

但与之相伴的问题是:市场为什么还是很容易出现失灵?谢亚轩说,外汇市场似乎还是缺乏真正的理性投机者——能够适时适度的站在市场对立面,而没有对手盘是件麻烦事,因为容易出现预期单边倒。“对手盘在哪?我们不是有做市商制度吗,也许应该培养更多的市场理性投机者。而制度障碍在哪?制度建设该怎么加强,这才是关键。”谢亚轩称。

其实,8月3日那晚,央妈通过一级交易商进行了“逆周期调整”,以传导货币政策、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令CNY、CNH瞬间反弹。当然,市场也有说法称,央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合力“对抗”顺周期的做空“羊群”效应。

有据可查的是,央行在2018 年3月引入新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了“传导货币政策”、“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市场活跃度及影响力”、“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流动性与管理能力”等七大方面、三个层次共计32项考评指标。

截止目前,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有48 家一级交易商,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央行称,有效筛选和管理合格交易对手方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环节。

诚然,类似制度安排在市场“非常时期”或顺周期效应放大,出现“羊群”现象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形势下,可谓“稳字当头”。

如央行解释,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弹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也大体平衡。但近期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决定重启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措施”。

事实上,央行此番“震慑”并不意外。在央行未出手之前,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就认为央行定会干预,他告诉经济观察报,因为人民币汇率破7的国内外冲击会很大;贬过7不仅市场恐慌,美国也会反制;加之,也没有多少贬值空间了。“我想今年不会破7,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最重要的字是‘稳’,也包括汇率。”

无疑,非常时期稳字当头;也许可以从高层近期密集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看出,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行稳致远才是重点。诸如,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8月3日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等。

牵一发动全身的汇率更不例外。

逻辑上,随着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增大,外汇供求关系成为汇率决定的基础;有专家就此指出,央行也应退出对外汇的常态化干预,而主要关注汇率的大幅变动和严重失衡,引导市场机制在汇率调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外汇供求关系成为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

简言之,让市场说了算,让汇率自由浮动起来。管理层何曾不想?汇率改革方向在于提高市场化决定的程度,灵敏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干。

“811”汇改三周年

似乎不是怕“涨”便是怕“跌”?怎一个“怕”了得。还记得“8.11”汇改吗?

三年前的8月11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6.2298,较前一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贬值1.86%。当天,央行声明,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提供中间价报价。

原中国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交易员、北京迪威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晓凡告诉经济观察报,“811”汇改最大的作用在于,校正人民币中间价对市场的偏离,试图让中间价依据上日收盘价而来报价,使得中间价与市场更为同步。

彼时,央行在汇改声明中称,该时点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背景下,也鉴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市场预期出现一定偏离。或暗示人民币存在一定的贬值诉求。

殊料,贬值预期过于显性或单边,市场波动较大,央行遂在2015年10月正式引入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措施,旨在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但随着之后的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恢复平衡,市场预期趋于理性。2017年9月央行又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陈卫东认为,由于转型变革中的不确定性、经济长周期中的增长和停滞、汇率波动的相对性,发展中国家汇率自由浮动容易变成过度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主张尽快浮动的观点对汇率浮动的益处可能存在高估,“害怕浮动”有其合理性。未来汇率改革需在厘清有关约束的基础上综合施策、稳步推进。

在争议中前进的中国汇率改革,其核心是——人民币是否应该转向自由浮动。

余永定撰文指出,通过干预外汇市场难以最终实现汇率的自主稳定,而浮动汇率能够实现市场出清;其次是在预期下,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内嵌了单边机制,容易造成单边贬值或升值预期;再者,当前我国基本面向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改善,是实现自由浮动的好时机。

回望汇改历程,如果说2005年7月21日的汇改是“害怕升值”,彼时的汇改是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调整,引入“一篮子货币”调节因素,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么,“811”汇改则有“害怕贬值”之意。

“811”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先后有过几波较大的贬值走势,诸如2016年5、6月(受英国脱欧事件影响)、2016年年末、2018年8月3日距“7”仅一步之遥等;不过,在2017年中及2018年初又表现强势,一度拉升至6.29。

如此,也许可以给8.11汇改贴上人民币汇率“两性”加大(灵活性与弹性)的标签。就在市场以为央妈的“干预之手”逐渐淡去时,囿于市场波动之大,不得不又“出手”维稳。

不过,一次“干预”不能“抹去”央妈的过往用心。事实是,人民币的“两性”在提升,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意识亦有所增强。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程实看来,以811汇改为分水岭,人民币汇率彻底告别单边升值的模式,有弹性的双向浮动逐渐成为新常态。811汇改标志“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锚机制”正式确立,叠加CFETS货币篮子中美元权重的调降,成功剪断了人民币与美元的隐性纽带。

也有人说,从汇率“双锚机制”实际运行看,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主要盯住一篮子货币;反之,则主要盯住美元。2017年5月经调整,人民币形成了“收盘价+一篮子货币+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三因素”形成机制。但2018年年初“逆周期调节因子”被设置为零。

而从人民币汇率的长、短期运行模式来看,“811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即长期围绕均衡汇率波动,短期随美元走势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有弹性的双向浮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均衡汇率的偏离出现系统性地收窄,推动汇率回归调节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本位。”程实说。

陈卫东建议,接下来要走的汇改之路是: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审慎处理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创造汇率稳定的有利环境。汇率改革很重要,但有很多限制和约束条件。

或许,汇改三周年释放“稳汇率”信号的潜台词是:决策层与中国实体经济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有限;而何时内外形势、经济预期企稳,央行不再出手干预,方是汇率实现“清洁”浮动,自由浮动之际吗?

人民币贬值对你的理财、生活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

近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度走贬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计仍将整体仍延续近期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而众多研究成果均表明,“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物价”这种传导机制是确定存在并且具有强有效性的。因此,研究当前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对居民理财、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背景下,居民理财应当何去何从,物价水平将会有何变化?

一、历史上我国汇率、外汇储备以及物价水平变化情况

自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有效汇率以及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民币贬值对你的理财、生活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

(一)快速增长阶段

1994~1997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伴随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经过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外汇储备稳步攀升,到1997年12月,外汇储备达到了1398.9亿美元,比1994年1月增长了455.98%。在国内外汇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名义有效汇率从1994年初的84.36上升到1997年末的104.44,实际有效汇率从1994年初的75.97上升到1997年末的116.13。在1994年和1995年两年间我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比的物价指数最高时候都过了120。到1994年10月峰值出现,达127.7。从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后,同比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直到1997年末的100.4,物价趋于稳定。

(二)汇率波动阶段

1998~2000年外汇储备稳定,伴随人民币汇率波动,通货紧缩。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部需求的减少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国际收支状况的相对恶化,外汇储备增长速度锐减。1998年的外汇储备仅增50.69亿美元,1998至2000年全国外汇储备增量总额为256.84亿美元,甚至不如1997年一年的增长额348.41亿美元。

同时,周边国家汇率不断贬值,市场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避免经济紧缩,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防止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名义有效汇率从1998年初的107.43上升到2000年末的109.53,但实际有效汇率还是有所下降,从1998年初的117.67下降到2000年末的113.02。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1998年2月CPI出现负增长,为99.90,标志着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在1999年4月和5月CPI负增长达到低谷,为97.80。

(三)人民币贬值阶段

2001~2004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外汇储备增长加快,伴随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迅速复苏,但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国际收支相对改善,人民币汇率由贬值压力转为升值预期。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给人民币造成巨大的升值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由于我国出口增长相对较快与外资积极进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高涨,美国、日本、欧盟等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汇率上升将会抑制我国的出口,不利于繁荣国内经济以缓解通货紧缩。为稳定汇率,中央银行被迫扩大购汇规模和人民币的投放量。

人民币贬值对你的理财、生活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

所以,这段时间内,汇率并未出现太大波动,名义有效汇率从2001年初的109.53下降到2004年末的96.36,实际有效汇率则从2001年初的113.02下降到2004年末的96.95。而由于2000年以后,中央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加快增长,CPI全部由负转正,出现上升趋势,我国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2004年四个季度CPI指数分别为105.20、104.30、102.80、102.40

(四)人民币币值稳定波动阶段

2005年至今,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伴随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波动幅度逐步扩大,且人民币持续升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和冲销的压力。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干预仍然以稳定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为主。

人民币汇率在不断升值,且外汇储备总额不断增长。2005年至2012年,整体上看外汇储备增量长期维持正增长,但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出现了短暂的几个月负增长,人民币汇率也有了短暂的急剧波动,同时伴随着短暂的通货紧缩。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外汇储备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物价的上涨,在外汇储备增长受挫的情况下,人民币的有效汇率也是不稳定的,物价也会出现下降。

而且,两次大的汇率改革之后都伴随着三个变量的急剧上涨,说明汇率制度的改革对三个变量都是有影响的。

那么,此次人民币贬值,伴随着外汇储备下降,对我们未来的理财会有什么影响?

二、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居民的多面影响有哪些?

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主要将影响如下三类人群:留学生、海淘一族和出国旅游的人群。

(一)留学生的留学支出将大幅增加

留学生群体作为外汇需求比重最大的一类人群,其留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付出的成本都会相应地增加。有子女正在留学,特别在美国留学,但没有换足够外汇的家庭,可能要多花一大笔钱。

而由于暑期一直是留学、旅游旺季,对外汇的需求也较平时略高。汇率变动使市民换汇成本上涨。例如,假设以前汇5万美元,在1美元兑人民币6.4的大背景下,只需32万人民币,以当前人民币汇价1美元=6.7人民币,则需33.5万元人民币。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需要多出1.5万元人民币。多数留学生家长每月给海外留学孩子汇生活费的时候都要比以前多出数千块。

人民币贬值对你的理财、生活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

(二)热衷海外购物的海淘一族的换汇成本将增加

购买外国的商品,折合成人民币会比以前贵。国内消费者“海淘”同样的货品要花更多的钱。特别是部分海淘家长是新生儿家长,每月都有奶粉、化妆品支出。新生儿家长每月如果是500美元的奶粉钱的话,一个月之前只需要3200元人民币,而现在则需要多出出150元人民币每月。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支出。

(三)出国旅游人群开支将增加

到了国外,交通、酒店住宿等花销都会变多,而在境外购买化妆品、名包、名表的人,也不得不多掏腰包了。旅行社也可能提高境外游的报价,尤其是去往美国的线路。

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051万人次,中国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达1152.9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长5%。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极有可能,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将逐渐减少。而疲软多年的入境游外国客户人数将毫无疑问增加。

三、此次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普通人应当如何理财并应对?

鉴于当前美国经济还将保持相对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强势,加上美联储可能超预期加息、特朗普此前批评美元升值的态度发生改变、国际资本避险需求增加等因素,短期内美元阶段性升值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突破前期高点(103)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难以触及前期低点(6.95)。更进一步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跟随美元升值而被动贬值,人民币汇率指数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需要兑换美元的多为留学一族、海淘一族和驴友一族,需要充分利用外币直接付款,从而减少利用人民币还款而受到的损失;并及时分期兑换,并注意观察汇率变化,尽量从低位进入,适时调整投资和资产配置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个应对策略:

(一)美元需求较大的家庭提前锁定风险

对于家中有海外关系的家族,特别是对于下半年前往美国留学、旅游的家庭,在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趋势下,现在购入美元,提前锁定汇率波动风险不失为合理的策略。

目前,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境内个人外汇汇出境外用于经常项目支出,单笔或当日累计汇出不超过等值5万美元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办理;单笔或当日累计汇出超过等值5万美元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有交易的相关证明等材料在银行办理。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在当年清零,因此需要在当年内使用完毕。

(二)普通居民大规模配置美元资产的必要性不大

特别是在中美无风险利差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可能还不及中美无风险利差,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即可作为佐证。当然,合理的资产配置多元化仍是普通投资者努力的方向。

(三)黄金价格可能会出现小幅的回调

美元和黄金反向走势几乎已成为一种铁律,在美元升值趋势下,黄金价格下跌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4月下旬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已从1370美元跌至当前的1260美元左右,跌幅达6.7%,与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基本相当。

(四)预测汇率趋势或用金融衍生工具归避外汇风险

一是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法,譬如采取对己方更有利的币种和结算方式;通过压低采购价格、提高出口报价向供货商或客户转嫁或共同分担汇兑损失风险;在合同中加列汇率条款。

二是使用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为自身提高控制汇率风险能力。主要的金融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货币掉期、出口宝(汇率锁定)等。

总之,在未来人民币汇率剧列波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物价水平有可能随人民币汇率波动而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居民需要根据汇率趋势预测人民币走势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提前换汇、锁定风险或大规模配置美元避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