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政府干预和货币操控才是外汇市场走势的主因!

2023-08-12 01:00

政府干预货币操纵指的是政府通过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中采取的特定措施,使其货币价值上升或下降的行为。所谓的特定措施分为“直接干预”和“口头干预”两种。

1.直接干预是指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货币的方式操纵货币价值。

2.口头干预是指政府单纯的口头警告,实质上不干预市场交易。

在参与本国货币买卖时,政府理所当然地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操纵货币。但是有时候仅靠警告就足以达到预期目标,政府根本无需投入大量资金。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包括_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是_简述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直接干预和口头干预有两种形式:协调干预和单边干预。

协调干预是指多国政府以直接干预或口头干预的形式进行市场干预。单边干预是指一国政府单独参与货币操纵。

从长远看,协调干预比口头干预更为有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单边干预在短期内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只是效果不长久。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这是因为:

·担心货币走势过强

·担心货币走势过弱

·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

1.担心货币走势过强

为什么政府要担心货币走势过强?难道货币强势并不表示经济运行良好,货币需求量大吗?

政府似乎并不担心自己的货币走势强劲,除非出口受到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出口其产品和服务,那么就业岗位就会减少,公众会开始责怪政府。无奈之下,政府决定采取措施,这样一来,政客们也就能保住饭碗了。

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是_简述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_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包括

为了让你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从《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说起,《广场协议》也是一个以签署地点命名的协议。

⑴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元价格飘升。外国投资者纷纷携资本进入美国市场,想利用超高的利率大赚一笔。这过高的利率源于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时任美联储主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控制通货膨胀时的措施,因为当时的高通胀率已经拖垮了美国经济。想象一下,美国国库券回报率高达20%,你怎么可能会不去抢购?

不幸的是,尽管当时美国处于贸易赤字和经济疲软的状态,但是投资需求的涌入驱使美元升值只是雪上加霜。美国国内对此回应消极。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出口的美国商品和服务越来越贵,外国消费者难以承受,这反过来愈发抑制了美国的经济复苏。

所幸,美国政府成功地将英国、西德、法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长和官员召集到纽约的广场饭店,并说服他们采取联合行动强行使美元贬值。在1985年9月22日这一天,这群人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同时命令各自的交易平台开始抛售美元。随着美元突然涌入市场,美元迅速贬值,美国的贸易赤字从而降低。

⑵近期干预

如果你想知道近期内有哪些国家政府由于其货币被高估而进行了市场干预,那么看看日本的例子吧。2010年9月15日,日本财政部通过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向市场注入2.12万亿日元以阻止日元升值。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随着日元的不断升值,像丰田和索尼这样的公司发现产品出口越来越难,同时产品在美国和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下降。日本政府希望市场干预能够将价格最大限度地压低,这样出口产品才有竞争力。

日元价格在干预后的几个月内保持稳定,但是这并不完全是日本政府的功劳。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走向都促使了日元贬值。还有一点,日本政府并不是采取单边干预的形式。我们马上就要讲到,单边干预远不如协调干预来得有效。

2.担心货币走势过弱

为什么政府要担心货币走势过弱?难道货币疲软并不代表国家更容易出口产品和服务吗?

的确是这样,但是货币贬值过多还是会引起政府的担忧,即使是那些拥有强势货币的政府也会担心其他货币的过度贬值会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卢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以此来解释上述概念。和《广场协议》相同的是,《卢浮宫协议》也是以地点命名的:但不同的是,两者针对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

⑴卢浮宫协议

在《广场协议》签订完的一年半之后,也就是1987年2月22日,加拿大和《广场协议》签署国的财政部长们齐聚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共同商讨美元升值的事宜。在《广场协议》的执行中,各国政府的协调干预取得了成效,美元持续贬值。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机,美元从过度升值变成了过度贬值。

虽然《广场协议》将美国与西欧地区的贸易逆差拉回到正常水平,但是美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却仍未解决。而且,西欧地区各国表示不愿再支持过于疲软的美元,毕竟美元疲软表示美国无法从西欧地区进口和从前一样多的商品,西欧地区的经济会受此影响。

所以,仅过了短暂的17个月,《广场协议》就被《卢浮宫协议》所取代——这个结局可谓皆大欢喜。

⑵近期干预

如果10年以内算近期的话,最近的一次市场干预是欧元区(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通过美联储)共同对欧元的干预。

欧元于2000年登上世界舞台。但是令欧元区国家和其他国家失望的是,欧元自发行以来一直在贬值。最终欧洲央行决定于2000年9月22日介入市场,通过买进欧元迫使其升值。几周后的2000年11月3日,欧洲央行以同样的方式再次介入。

为了打消人们认为其是“单边干预”的疑虑,5天之后,即2000年11月8日,美联储也加入到欧洲央行的行列,开始买进大量欧元。这一连串行动最终稳定了欧元价值。至此,欧元奠定了在外汇市场中的霸主地位。

3.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如中国、沙特阿拉伯、丹麦等为了保持自身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稳定性,会将其货币钉住另一国货币,比如美元或欧元。将一种货币钉住另一种货币需要对外汇市场持续干预和操控。无论何时,只要被挂钩货币的需求量上升,政府就要采取卖出和(或)多发行挂钩货币的方式来增加其供应量,以稳定货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