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英国

7 月 7 日人民币中间价报 6.6820,中国货币网特约评论员解读汇率走势

汇通金融APP动态——

中国人民银行周四(7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中间价报6.6820,较上日小幅上调37个点,结束连续第二日下跌态势,并从2010年11月以来的低点回升。中国货币网特约评论员表示,人民币汇率指数贬值也受到我国物价水平略高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通胀水平高于美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稳定,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存在一定的贬值要求。

(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历史走势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图表:汇通财经)

【组织观点】

①中国货币网特约评论员周三撰文指出,如果从长期角度观察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化,比如从半年、年度甚至更长时间段的移动平均线来看,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人民币汇率指数贬值也受到我国物价水平略高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通胀水平高于美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存在一定的贬值要求。

②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认为,本次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受外部因素推动。在英国脱欧风险冲击下,人民币汇率屡创新低,外部风险向内部传导的迹象有所显现,短期汇率确实面临一定压力。但长期来看,英国脱欧将抑制中国资本外流冲动,对人民币而言并非坏消息。而经过这次“大考验”,人民币汇率的韧性有望进一步增强。

③中信期货发布研报称看好人民币汇率后续走势。报告指出,近期人民币持续贬值走势是“黑天鹅”事件带来的短期影响,并不一定形成趋势性影响。随着市场避险情绪逐渐平复,人民币汇率将逐步趋于稳定。

④摩根大通宏观研究分析师钟正生和张璐周二发布报告称,认为今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不必过于担忧,理由有以下两点。理由一:下半年美元指数的上行动能确实有限;理由二:目前央行有充足的意愿和能力稳定人民币汇率;而一旦人民币贬值压力超过可承受范围,央行可能暂时放弃现行“双锚”规则,转而再次盯住美元。

【宏观新闻】

①美联储会议纪要:几乎所有美联储官员都表示,5月非农报告导致劳动力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多数官员预计通胀将向2%通胀目标反弹;加息前应谨慎等待更多数据以及英国脱欧;中国构成金融稳定风险。

②美联储杜德利:由于通胀率较低,且美国经济前景面临包括英国脱欧在内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可耐心等待加息机会。

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周三宣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境外金融机构对境外客户办理远期售汇业务,应按月就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头寸的上月平仓金额缴纳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为20%,准备金利率为零。

④ 央行周三进行了300亿7天期逆回购,同日有2100亿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800亿,连续第三天大幅净回笼。分析人士表示,年中风险最高点已过,央行将稳步回笼资金;但考虑到7月仍有巨额逆回购及MLF到期,7月流动性仍需央行保驾护航。

【风险事件】

① 中国将于周四公布6月份外汇储备数据。

②周四将公布美国6月份ADP就业数据;同时还将公布美国截至7月2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

③周四,欧洲央行公布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早盘走势】

2020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先扬后抑,受疫情影响贬值,未来走势如何?

202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走势,春节前夕升值幅度一度高达1.5%,此后受新冠疫情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

中信期货研究分析师刘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首先影响了市场情绪,短期内汇率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是正常且在预期之中的。从中长期来看,主导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两条主线——中美贸易协定和资本市场开放并未受到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中国人民银行也持续推动完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走势在合理均衡水平区间保持稳定。

业内人士:英镑触底反弹 暂时不要想着买入

与英镑不同,人民币对澳元自今年1月2日开始上涨,而人民币对英镑的上涨则始于今年3月初。人民币对澳元的上涨发生在年初该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时候。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澳元已累计上涨14.15%,幅度接近20%。

近期人民币对澳元、英镑的走强也引起了不少外汇投机者的关注,记者注意到,近期微博上英镑的话题风云突变,不少人都在考虑抄底买入英镑、澳元。

中信期货研究研究员尹丹表示,此次火灾对澳洲消费者信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澳新银行-澳大利亚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4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跌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信心则是1994年以来最悲观。西太平洋银行-墨尔本消费者信心指数自去年9月火灾发生以来一直处于100以下的区间。同时,消费意愿下降,2019年12月,澳大利亚新年假期前的零售额创下近10年来的最低点。最后,澳元近期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认为,本已疲软的澳大利亚经济将因火灾对农业和采矿活动的影响而受到进一步打击。他同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这场大火让本就显露出疲态的澳大利亚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火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重创了澳大利亚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和酿酒业等几大重要支柱产业,很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高盛估计,澳大利亚山火将使经济增长减少0.3%。而且,这些行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复苏。

对于人民币兑英镑明显升值,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外汇交易员冯媛表示,从消息面来看,英国政府应对疫情蔓延的举措受到市场和英国民众的质疑,也有传言称伦敦可能采取限制出行措施。多种消息因素叠加,加剧了英国国内的恐慌情绪,进而打压了英镑的走势。同时,疫情在欧洲各地的快速蔓延,也让原定于开始的英国与欧盟新一轮贸易协定谈判前景蒙上阴影。如果英国在脱欧后不能顺利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将拖累英国在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对英镑走强进一步不利。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英镑弱势表现是否会持续还难以判断,但至少英镑目前尚无出现转机的基本面因素。虽然短期小时图显示英镑出现严重超卖,但依然建议暂时不要想着抄底,稳妥起见,还是等下周议息会议上英国央行新行长出台措施再选择操作策略为好。

每日经济新闻

英国经济垫底,股市却强势上涨,富时 100 指数再创新高

作者:吴斌

李英良 编辑

图片来源:新华社

英国经济虽然在G7国家中几乎垫底,但其股市表现却十分强劲,2月20日,英国富时100指数收盘上涨0.12%,报收8014.31点,创下历史新高。

在各国央行大力紧缩政策的背景下,去年全球股市几乎陷入哀悼,MSCI 全球指数去年暴跌 20%。美国三大股指均创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年度百分比跌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去年下跌 8.78%,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下跌 8.8%。标普 500 指数下跌 19.44%,纳斯达克指数暴跌 33.10%。

相比之下,英国股市去年却逆势上扬,全年上涨近1%,成为以本币计价表现最好的发达市场股市,而自2023年初以来,英国股市也累计上涨逾7%,多次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在G7国家中,英国的经济状况几乎垫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英国今年将遭遇2009年以来首次衰退(不包括新冠疫情时期),并将成为G7成员国中唯一遭遇经济萎缩的国家,预计全年萎缩0.6%。IMF还预测英国经济将在2024年缓慢反弹,增速仅为0.9%,与G7中增速最低的日本和意大利持平。

不断创下新高的英国富时100指数,让人不禁疑惑,英国股市为何与经济“脱节”?未来还能继续上涨吗?繁荣背后又该警惕哪些风险?

价值股大放异彩

英国股市出色表现的背后,价值股熠熠生辉。

从结构上看,富时100指数中能源、大宗商品、必需消费品和医疗保健类公司较多,但缺乏科技股,富时100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分别为壳牌、阿斯利康、联合利华、汇丰、帝亚吉欧、英国石油、英美烟草、嘉能可、力拓、葛兰素史克。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新杰对记者表示,英国股市创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源、大宗商品、必需消费品和医疗保健股的拉动。俄乌冲突直接利好能源和大宗商品公司,英国石油和壳牌均公布创纪录的利润;新冠疫情让市场继续关注医药相关公司,也提振了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医药龙头的股价,这些重磅股带动指数上行。此外,英镑走弱导致英国企业海外收入折算回英镑后利润大幅增加。

在高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于价值股的偏好,让周期性的英国股市大放异彩,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富时100指数也克服了英国国内经济走向衰退的拖累。

例如,2月20日,资源类股领涨英国股市,涨幅前五的股票分别为:英美资源集团,上涨3.99%,弗雷泽集团,上涨3.18%,力拓集团,上涨2.85%,房地产开发商Persimmon股价上涨2.16%,投资公司Melrose Industries股价上涨2.09%。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股市与经济“脱钩”的现象,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常见。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有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经济走势脱节的不仅仅是英国股市,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压力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全球股市普遍表现良好,股指中,英国富时100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小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股指,全球金融市场存在抢跑效应和过度乐观的迹象。

王有信认为,近期股市走强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由于年初美国通胀指数连续下滑,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今年上半年放缓加息步伐,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将较大;二是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1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英国和欧盟经济下行压力均低于此前预期,2022年四季度英国GDP增速保持正增长且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避免陷入衰退也提振了金融市场人气。

英国股市还能进一步走高吗?

英国富时100指数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能否继续创下新高仍不清楚。

积极方面,王新杰表示,英国富时100指数市盈率为13.2倍,低于全球股票的15倍,另外富时100指数股息收益率接近4%,未来一旦美联储货币政策发生变动,英国股市的低估值、高股息收益率、高国际化程度以及英镑走低都将成为优势,使得英国市场对国际资本更具吸引力。

不过,疲弱的经济前景可能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因素。王新杰表示,尽管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回落,布伦特原油已从高位大幅回落,但依然高企的能源价格、进口成本的增加(由于汇率疲软)以及抵押贷款和租赁成本的上升(由于央行加息)将进一步侵蚀消费者信心。

王有信向记者分析,目前支撑英国股市上涨的第一因素开始发生变化。受1月份美国通胀下行趋势放缓影响,美联储加息预期再度升温,利率峰值或将高于此前预期。受此影响,近期全球股市波动性再度加大,英国股市也面临回调压力。同时,虽然英国经济下行趋势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基本面和企业利润的逐步恶化,今年面临的下行风险将更加明显。英国股市的下行压力将受到制约。

无独有偶,美国银行最新的基金经理调查也显示,对于欧洲投资者来说,很多利好消息已经反映在股价上,5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几个月欧洲股市将会下跌,央行进一步紧缩政策和企业盈利预期下调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最可能原因。

事实上,如果从长期来看,英国股市其实表现平平,富时100指数从1999年互联网时代的高峰至今只上涨了14%,而美国标普500指数同期却上涨了数倍,涨幅不如法国等国股市。

此外,反映英国经济状况的英国股票指数表现也更加符合现实,过去12个月,富时250中型股指数(伦敦证券交易所排名101-350的公司)下跌了约5%,指数中包含的公司中约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英国。

金融繁荣背后隐藏的隐忧

英国富时100指数今年屡创新高的“表面繁荣”背后,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近年来,伦敦作为欧洲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被蚕食。法国曾一度夺下“欧洲总市值最高的股票市场”的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也取代伦敦成为欧洲最活跃的股票交易中心。1998年欧洲经济区协议签署后,许多金融机构将数千亿美元的资产和数以千计的员工转移到欧洲大陆,使得巴黎等城市在与伦敦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王新杰分析,脱欧后英国面临的最直接挑战,是原本与欧盟自由流通的人才、商品和资本受到了“跨境”成本的影响。根据英国央行的数据,脱欧后英国贸易较前期下降了10%-15%。此外,脱欧后劳动力短缺问题扩大,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商品关税提高,进一步推高了通胀;脱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搁置了在英国的投资机会,企业利润和增长势头的下降不利于其融资前景;跨境资本流动的减少也导致金融市场交易量下降。

面对困境,英国政府去年12月公布了一揽子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其中包括30多项针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改革措施,声称将大幅简化程序、刺激增长。这是英国3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改革内容包括放宽企业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规定、取消对股票卖空的限制、降低小额贷款银行的资本要求等。

英国希望通过放松监管,提升脱欧后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阿姆斯特丹、巴黎等欧盟成员国城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伦敦能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领先地位。

但事实上,伦敦的地位逐渐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英国甚至连本国科技产业“皇冠上的明珠”ARM都保不住,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去年就明确表示,纳斯达克会是ARM最适合IPO的地方。

尽管英国富时100指数今年以来已数次创下历史新高,但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或许是IPO融资更重要的指标,英国市场不仅不如美国和中国,甚至已逐渐落后于一些欧洲城市。

展望未来,王有信分析,从更长期看,脱欧后,英国金融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英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受损,部分资金流出英国,欧洲大陆各大国际金融中心陷入恐慌状态,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逐步受到侵蚀。为扭转不利趋势,英国试图推出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监管规则,以维护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这也可能使英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面临较大风险。

证监会

本期编辑:刘雪英 实习生:肖楠

英国央行出手了!通胀告别“至暗时刻”

英国或将迎来“不满之冬”

英国央行:英国经济正走向约一个世纪以来最长的衰退

美元的汇率涨了,但二者实际汇率差距不大

美元汇率有所上涨,但两者实际汇率差异并不大。

一、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

1.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变化与流通货币量的变化成正比。

从费舍尔提出的交易方程可以看出:MV=PQ(M代表货币供应规模,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水平,Q代表总交易量)。 等式左边是货币总价值,右边是交易总价值,可以视为货币需求。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而社会总产出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会上升。

2.需求拉动理论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当社会不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时,如果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供应由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代表,而需求由用于支付购买的货币代表。 因此,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被称为“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

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_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_物价水平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

数据显示,近两年能源价格、食品价格上涨对CPI增长贡献较大,占比相当大。

3.成本推动理论

需求拉动理论主要关注需求,而成本推动理论主要分析供给。 当需求不变时,如果供给成本增加而供给数量减少,价格就会上涨。

二、物价水平上涨的影响

1、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 物价上涨导致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比如,在物价上涨之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观念正在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然而,随着物价上涨,高收入家庭只能专注于发展。

2、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比如在低收入家庭,为了应对物价上涨,低收入家庭只能改变消费观念。 他们的大部分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消费上。 但由于物价上涨,低收入家庭只能减少食品消费。 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3、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信心的影响。 物价上涨增加了居民日常生活开支,一些家庭甚至已经无力承担物价上涨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物价上涨削弱了居民的购买力,使他们观望或无力购买某些商品。

4、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 物价上涨显着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低收入家庭绝大多数花费在食品上。 随着食品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选择劣质食品以减轻经济压力。 可见,物价上涨明显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不少年轻人对中国学习很感兴趣

去美国短期学习_美国短期课程_美国短期游学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科 本报记者 陈子帅 本报特约记者 小航 王晓雄

我谨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交流,中方愿在未来五年内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共同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作出上述表示。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报告称,受疫情等原因,在华美国学生人数有所减少。 不过,接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的多位美国高中生和大学生表示,他们对去中国留学非常感兴趣。 我们感兴趣并认为加强两国青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感兴趣

据英国国际教育新闻网PIE News报道,美国教育科技公司Terra Dotta在2023年对国内200多名高等教育机构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2%的学生有出国留学的兴趣超过60%的人计划在2024年春季出国留学一个学期。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1-2022学年,近18.9万名美国学生将出国留学。 在留学目的地方面,约16.2%的美国学生选择意大利,约14.5%选择英国,13.4%选择西班牙,选择法国、德国、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希腊、丹麦的学生比例分别为分别约为7.6%。 %、4%、3.7%、2.5%、2.4% 和 2.3%。

上述报告还显示,2021-2022学年,出国留学获取学分的美国学生中,25.6%选择了理工科,20.8%选择了工商管理,17.6%选择了社会科学。 此外,同一学年,美国国际学生中68.6%为白人,非洲裔学生仅占国际学生总数的5.3%,西班牙裔占11.9%。

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60%的雇主会给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求职者加分。 Terradota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出国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接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的大多数美国学生和年轻人也表达了上述观点,即出国留学对于开阔眼界、找工作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许多美国学生将中国视为优先留学目的地之一。 来自纽约的25岁年轻女子夏奇拉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她非常希望去中国留学,因为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文化丰富的国家。 她提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按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夏奇拉认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对于了解世界、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她很想体验中国现代化、充满活力的一面,比如人工智能产业,也希望领略中国的自然美景,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比如长城、故宫、兵马俑。 她还想来中国看熊猫,品尝“体现中国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食物”。

杰森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目前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学习经济学。 这位20岁的年轻人表示,出国留学对他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法国、英国和中国都在他的备选留学目的地名单上,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可以为他提供宝贵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Jason告诉记者,他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演变,但他担心自己不懂中文,可能会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在中国。 。

Michael 17 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他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也愿意出国留学。 优先留学国家是瑞典、中国、英国和法国。 “在所有这些国家,我想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或生物领域的其他相关专业。 这些国家都有健全的教育体系。”迈克尔说,他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多”,因为他多次来过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迈克尔说,他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医疗体系。

他们想体验中国文化

贝蒂是美国新泽西州一所高中12年级的学生,她是华裔,母亲是上海人。 她在上海生活了6年,也去过中国农村体验那里的文化和习俗。 Betty表示,如果有机会,她希望在大学期间至少出国留学一次。 她的首选留学目的地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因为那里的艺术蓬勃发展,而且是著名的设计中心。 对于中国,Betty表示,她未来可能有机会在中国学习艺术、管理或营销。

戴维斯 (Davis) 25 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希望去英国学习金融。 他从未去过中国,但他也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中国菜非常有名”。 戴维斯希望来中国学习,对中国传统艺术和音乐最感兴趣。 Leo 27 岁,住在纽约州。 他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如果可以选择,他也想去中国留学,体验不同的文化。 Halle,22 岁,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她的留学首选是英国,想学的专业是哲学。 哈莉从未去过中国,但她表示会考虑去中国留学,因为她遇到的中国人善良、友善、诚实,而且中国美丽的风景也很吸引她。

Alex是一位来自纽约州的28岁年轻人,想去德国学习环境科学。 尽管中国不是他留学的首选,但他觉得在中国学习“听起来很有趣,尤其是直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Ley今年20岁,住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想去意大利学习时尚相关专业。 虽然他还没有去中国留学的计划,但他喜欢中国电视剧和其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 威廉是一位21岁的年轻人,住在纽约,也是华裔。 他表示,自己没有出国留学的想法,但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去中国访问,因为“亚洲朋友都说中国很好”。 William提到语言对于他去中国可能是一个挑战。

加强制度建设吸引留学生来华

尽管不少美国学生表达了到中国留学的愿望,但近年来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数量一直在下降。 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2021-2022学年,有12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香港学习,468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台湾学习,还有211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大陆学习。 出国留学。 相比之下,2018-2019学年,有超过11,00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大陆学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宇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美国普遍并滥用国家安全概念作为遏制和镇压手段。 中国的做法导致两国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蔓延到教育领域。 其次,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强调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中美竞争已经渗透到地方层面。 美国地方政府官员和联邦国会议员多次发表抹黑中国形象的言论,制定阻碍中美地方交往的政策。 这些政客通常与选民接触较多,对民意影响较大; 第三,COVID-19疫情导致中美之间人员接触减少。 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信息渠道更加有限,更容易受到美国政客和媒体对华负面看法的影响。 舆论的影响; 最后,一些客观原因阻碍了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包括中国社会生活已经高度数字化,外国人在使用中国手机软件方面遇到了挑战。

接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的美国学生均肯定了中美两国年轻人加强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未来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分享想法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利奥说。

为了吸引更多美国等国家的学生来中国留学,王羽凡建议,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外国对中国的了解。 另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即中美之间的教育合作项目。 大学或国际高中应出面与美国学校或地方政府探讨新的合作项目。 美国一些议员提出恢复富布赖特中国计划的法案,表明美国国内有很多力量希望恢复中美人文交流。 王宇凡表示,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提高留学生来华的便利性,包括增加中美之间的航班数量、优化中国手机软件与国际信用卡的兼容性等。技术水平。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为本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