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新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中国经济规模突破 100 万亿元

温任泽平华彦学梁英李晓彤王孟茂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本

1、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7%,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中美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接近

2020年,中国GDP达到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以美元计算,中国GDP达到14.7万亿美元。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达到84万亿美元,中美两国分别占全球GDP的17.5%和24.9%。中美两国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重拾全球领导地位,2020年中国GDP实际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美国GDP同比下降3.5%,欧盟GDP同比下降6.4%,日本GDP同比下降4.8%。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5%。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20年美国GDP为20.9万亿美元,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3%。2000年至2020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迅速缩小至6.2万亿美元。

中国有望在十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若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速,将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第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版图将进入新篇章。

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口),中国城镇化进程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赶超发达国家的空间,潜力巨大。中国劳动力资源近9亿,就业人口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共计约2亿,每年有800万高校毕业生,人口红利已经转化为人才红利。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领先全球,中国GDP潜在增长率超过5%,是美国的两倍。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但也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存在且日趋严峻;人口危机逼近;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需要重新调动。

2、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预计2024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预计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2%;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为71960元。按美元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10450美元,人均GNI为10429美元,跻身中上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有望在4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门槛是1.24万美元。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转型,按照5.5%左右的速度,中国将在2024年左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俱乐部。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中国在4年内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距离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仍然相距甚远。

从经济结构看,疫情对服务业、消费等产生冲击,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7%、37.8%和5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43.3%和47.3%,比上年分别变动5.6、10.7和-1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高,是支柱产业。从最终需求看,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94.1%和28%,比上年分别变动-80.6、65.2和15.4个百分点,拉动GDP分别-0.5、2.2和0.7个百分点。 疫情后经济复苏,基建投资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资本形成总额贡献明显增加,消费复苏落后于投资和出口。

三、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新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创新稳步提升。

2020年生产逐步恢复,传统行业增速低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比上年放缓2.9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纺织服装、体育和娱乐用品、皮革、木材及家具制造等行业增速分别为-9%、-6%、-11.7%、-1.9%和-4.4%,比去年同期分别放缓-9.9、-7.1、-13.8、-4.1和-6.9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3和3.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达到145.6万辆和2614.7亿块,比上年增长17.3%和29.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远高于制造业整体。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

中国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一些高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2020年,顺利完成35次航天发射。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完成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通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研制成功。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

2020年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其中,基础研究支出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继续位居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年末共有国家实验室872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个。专利授权363.9万件,比上年增长40.4%;PCT专利申请受理7.2万件。预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8件。

四、固定资产投资发挥压舱作用,疫情引发线上消费激增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速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主要支撑。

2020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0%,虽然比2019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依然是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疫情后被压抑的购房需求快速兑现、优质土地供给增加,提振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基础设施(含水、电、气)投资同比增长3.4%,比2019年加快0.1个百分点。2020年7月份,基建累计同比增长由负转正。基础设施继续支撑经济;2020年以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延长阶段性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留成比例政策、发行防疫专项国债、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机制等财政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制造业投资同比-2.2%,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与此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0%,比2019年回落3.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整体先抑后扬,前期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生存困难,投资意愿下降。后期中国经济逐步复苏,出口超预期,带动生产性投资加速,11、12月制造业投资月度增速均达10%以上。

疫情引发网络消费热潮。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国网上零售额1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完成833.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完成8795亿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着大量投资机会: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欧洲只有7.4亿人,美国3.3亿人,日本1.3亿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统一市场);从住房、交通升级到服务消费,买健康、快乐、有品质的生活;三四线城市的互联网红利推动新一轮网购热潮。

五是为对冲疫情影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幅放松,社融和M2增速明显提高。

为应对疫情影响,202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幅放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轮动,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大幅上升,宏观杠杆率明显提高。202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7万亿元,增长10.1%;全年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4.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大幅增加9.2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万亿元,增长13.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截至2020年末,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70.1%,较2019年末大幅上升23.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62.2%、162.3%和45.6%,分别比2019年末上升了6.1个、10.4个和7.1个百分点。

六、“六稳”“六保”政策成效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保障基本民生。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社会救助持续加大,全年共救助1341万人次,补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990万人次,直接救助7300万人次,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产业链水平逐步提升。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亿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别为67.3%、74.4%、76.7%和78.0%。

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产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种植面积116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1.6%和9.8%。

七、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多项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年度精准扶贫任务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人·年(2010年不变价),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根据全国扶贫调查结果,中西部22个省(区、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面实现“两个不愁三保障”。

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稳步推进。受疫情冲击,全球杠杆率上升。2020年,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270.1%)比2019年(246.5%)上升了23.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的增幅。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73.5%上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304.2%,累计上升了30.7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7万亿元,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2020年12月,首次提出切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2020年,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合格城市比例为59.9%,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1940个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I至III类)断面比例为83.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货物贸易创历史新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海外疫情反复,欧美等地供给恢复速度慢于需求,出现供需缺口。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成为全球生产订单的替代工厂和防疫物资主要供应国。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达2.5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

中国不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加外资规模,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开放水平提升,激发新一轮外资热潮。202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0.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1.4%,快于整体。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中国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柬埔寨签署自贸协定,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巴自贸协定第二阶段关税减让安排正式实施。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增长18.3%,占全国对外投资的16.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58.4%。

对内,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2020年,我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20年5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旨在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据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A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达783宗。2020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与未来机遇》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获得施工许可等领域的改革举措。 其认为,中国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9.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民生、科技、资源环境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加强,教育文化繁荣发展。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0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年末增加2150万人、978万人、693万人。

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招生110.7万人,在校研究生314万人,毕业生72.9万人。本专科招生967.5万人,在校生3285.3万人,毕业生797.2万人。

202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馆3510个、公共图书馆3203个。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02.3万个,比上年增加0.9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增加60万人。年末全国体育场地371.3万个,总面积31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

10、城镇化率超过60%,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阶段

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与高收入经济体的81.3%相比仍有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过去四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迅速增加到8.5亿,净增6.8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60.6%,提高了43个百分点,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成就了中国过去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5.3%,但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3%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5.2%,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空间。

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新增城镇居民约1.9亿人,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虽然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速度在逐步放缓。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发展展望2018》,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6%,2050年将达到80%左右。结合我们根据现有生育趋势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中国城镇人口峰值将在2042年前后达到10.4亿左右,较2019年增加1.9亿人,其中80%将集中在19个主要城市群,而这些城市群又大多集中在大都市圈。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房地产、新零售、医疗、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11. 全球疫情:单日新增病例已到拐点,但群体免疫仍需时日

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数在1月初达到拐点,美国、欧洲等多数疫情严重的经济体也达到拐点。截至2月28日,全球每日新增病例下降31.5万,其中美国每日新增病例5万,巴西3万,意大利、法国近2万,印度、俄罗斯均超过1万。

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富裕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进度分化。疫苗接种速度方面,中国、美国、英国领先全球,每日疫苗接种量分别为167万剂、165万剂、37万剂;据此推测,美国至少需要第三季度才能达到70%的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率方面,以色列、阿联酋、美国、英国等国位列全球前四,分别达到92.5%、60.8%、30.1%、21.8%。不过,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低于预期,印度、印尼疫苗接种率均在1%左右。

12. 2021年中国经济:通胀预期与流动性拐点

我们认为,2021年一季度左右经济或将见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速,但韧性较强。上半年中国经济周期由复苏转向过热滞胀,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信贷政策结构性收紧,广义流动性迎来周期性拐点。

1)中国经济复苏已进入上行区间,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2021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逻辑已从去年出口、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转变为制造业投资、补库存支撑。

2)2020年末以来,受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因素影响,原油、铜、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上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信贷政策结构性收紧。但同时,猪周期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3)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维持稳健中性基调,货币信贷总体呈现“稳货币+结构性紧信贷”格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不急转”但“缓转”,“转”还得转!未来货币政策将随着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作出决策。流动性拐点已经阶段性出现,只是量级、结构等方面有所差异。

建议: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力度和节奏要精准把控,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起伏。结构性方面,要精准投放流动性到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工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高科技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应优于货币政策,要继续以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为重点,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13.中长期三大挑战

首先,中国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现任霸权国家正在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这是长期且日益严重的。

在2018年中期贸易摩擦的开始时,我们提出了三个明确的判断,这些判断与流行的市场观点不同,但随后的情况进化而不断验证:“中国 – 美国贸易摩擦是长期的,越来越严重的”,“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下的封装”我确定。”

美国的真正问题不是中国,而是本身,如何解决民粹主义,过度的消费模式,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巨大差距,特里芬的困境等。

中国的真正问题不是美国,而是如何建立高级市场经济和开放式战争。

其次,中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很严重,人口危机正在临近。

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数下降到1465万,人口的年龄占12.6%,但人口接近峰值。与2018年相比,育​​龄率的妇女数量和生育率的基本稳定性的下降与2016年至2019年相比,第一和第二子女的基本稳定的数量大大缩小。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由于育龄年龄的妇女数量的逐渐消失,目前的出生人数仍在迅速下降,预计在203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1100万。 ,在2033年左右,它将进入一个超过20%的超老化社会,然后在2060年继续迅速上升到约35%。

中国面临着衰老的重要问题,当时日本和韩国的老年人比例达到12.6%,他们的人均GDP超过24,000美元全球总人口将从目前的19%下降到7%。

第三,动员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热情,以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预防和解决主要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及诸如官员管理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反映了我们系统的优越性,同时,它也带来了其他新的问题,例如当地的劳动力,较友好的企业成本和高级机构的成本和中等程度的企业。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建立高质量的开发评估,以促进政府的宏观控制角色,提高质量和效率,并减少行政干预,其次是企业家的热情;并促进科学和技术成就的转型和工业化。

所有业务都是由人们完成的40年,主要是由于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球开放,地方和区域竞争以及私人经济的活力。

14.七个建议:新周期,新基础设施,新策略

为了回应世界上空前的变化,我们将采取七个重大改革作为一个突破性的点,以开始一个新的周期和新的模式:

1)大力促进“新基础设施”为中国经济建立新的引擎,包括5G基础架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量,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诸如Instruction Indercational Indercation inst Inceldution inst Inceldution sartiperation in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starty Indercation inst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istim in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istim in Instruction and Inceldution,

2)加速促进由城市集聚和大都市地区主导的新城市化,将人和土地联系起来,并促进因素的流动。

3)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将出生率和衰老的人口越来越严重。

4)打开资本市场以及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流通”,增强了科学和技术的自力更生,并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支持主要的国家科学和技术创新,并解决“瓶颈”技术。

5)大规模税收和减少费用,从分散的,优惠的减税转移到全面的,普遍的减税,全面减少公司所得税,制造价值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率,以及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益感。

6)以中国贸易摩擦为机会,大力促进国内外开放。

7)建立新的长期国家战略 – 新的战略。

本文来自Zeping宏观经济学

基于综列协整分析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论文:人民均衡汇率及其调整预期:基于综合协整分析的结论

摘要:理论背景与方法论分析表明,在研究一国货币的长期均衡汇率时,基于传统协整分析框架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不可靠。本文基于新发展的基于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根据1982—2005年的协整数据,依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分别对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汇率进行分析,检验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及其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实际汇率与三国基本经济要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对偏差的修正速度较慢。

关键词:均衡汇率 汇率错位 总量协整 总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调整预期:

基于面板协整分析的结论

摘要:传统的协整理论对于货币长期均衡汇率的计算结果可能不够可靠。本文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面板协整分析技术,发展了面板协整分析方法。

……(新书记网省略1207字,正式会员可全文阅读)……

平价之谜)因此,近来关于汇率问题的文献更多地集中于均衡汇率理论。

威廉姆森(1994)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FEER)理论,将中长期内与宏观经济均衡相一致的实际汇率作为均衡汇率,并考虑了基本经济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影响。但该方法的计算涉及大量涉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参数设定,可操作性较差。克拉克和麦克唐纳(1999)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BEER)理论,通过分析相关基本经济变量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度量均衡汇率以及实际观测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 [①本文中实际观测汇率是指通过现实中观察到的名义汇率计算出的实际汇率,均衡汇率是指由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实际汇率的均衡水平。]①因此,BEER理论可以通过协整分析考察相关基本经济因素与实际汇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以及在长期均衡关系存在的条件下,实际观测汇率在短期内的调节效果。若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根据协整方程的估计结果估计均衡汇率水平,利用协整方程的残差考察实际观测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利用相应的误差修正系数考察汇率机制对汇率错位的短期调整速度和矫正能力。

近年来,许多论文基于BEER理论及相关模型研究了各国汇率的行为特征,例如Maesco-Fernandez等(2001)、Alberola等(2002)等。近期,也有不少论文基于BEER及相关理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建军(2002)基于1984—1999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分析,发现1984—1986年、1989—1990年人民币处于高估状态,1986—1989年、1991—1995年人民币处于低估状态,高估和低估程度最显著时均超过20%,1999年实际观测到的汇率与均衡汇率较为接近。 Funke & Rahn(2005)基于1985—2002年季度数据研究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发现人民币并未被严重低估,样本期末人民币相对美元均衡汇率被低估约11个百分点。就国内研究而言,刘洋(2004)认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际汇率均被低估,2003年低估约10%;秦万顺等(2004)的研究表明,199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期高估和低估,2001年至2002年2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2003年2季度起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冉茂等(2004)的研究表明,199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期高估和低估,2001年至2002年2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2003年2季度起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估; (2005)认为现阶段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严重低估,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赵希良、赵景文(2006)基于传统协整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基本稳定在均衡汇率附近。上述研究结论内容相似,但也有不同观点,如人民币高估与低估的周期性、偏离程度等。但上述文献的研究方法基本相似,都是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方法(主要是Johansen协整检验)来考察基本经济因素与实际观测到的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

传统的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只能估计和检验一个横截面单元的协整关系,如果有多个横截面单元,则只能对不同的横截面单元逐一进行检验和估计,此时忽略了横截面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无法全面反映出各个横截面之间所考察的经济变量的总体特征,其检验潜力通常较低。

就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而言,要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总体特征,需要对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而言,198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从1981年至1984年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5年至1993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价并存的两个双轨制时期,到1994年至2005年7月实行的实际盯住单一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再到2005年7月以后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无论是早期的主体盯住美元,还是近期的参考一篮子货币,都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均衡汇率与对其他货币均衡汇率出现行为差异。 因此,单纯考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人民币汇率的整体行为特征,而需要对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汇率进行综合分析(鉴于欧元样本数据间隔较短,本文主要考察人民币对美元和日元的汇率)。

由于传统协整分析框架下只能分析单一汇率,为了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总体特征,现有研究文献通常采用实际有效汇率(REER),即根据贸易额对不同货币的汇率进行加权平均,如Funke & Rahn(2005)。而传统的协整分析方法中,对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会给分析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采用加权平均实际汇率,分析中用到的所有双边经济变量都需要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分析中得到的变量间的经济关系只是平均数,而不是实际观测到的汇率与相应的基本经济要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浪费了大量的经济信息,而且只能得到粗略的、概括的结论,无法具体分析各国间汇率运行的具体特点和影响因素。其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不同国家通常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直接对经济变量进行加权平均会扭曲甚至抵消经济变量间的真实关系,从而导致不可靠甚至是错误的分析结论。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同一种基本经济要素对不同货币间均衡汇率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而对数据进行加权意味着我们被迫假定这种基本经济要素对不同货币间均衡汇率的影响程度相同。 对于某一经济因素对不同货币之间均衡汇率的影响,如果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影响的方向相同,那么传统的协整分析就会产生很大的估计误差,从而导致分析结论不可靠;如果影响的方向也不同,那么传统的协整分析的估计结果就会有错误,从而分析结论也会有错误。

一些相关文献也意识到了传统协整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例如Égert等(2004)在研究一些国家的均衡汇率时,采用了Pedroni(1999)的综合协整分析方法,但这种基于残差的综合协整分析方法无法检验多重协整关系,检验潜力较低。

鉴于传统协整分析框架的局限性,本文将以近来发展起来的基于协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PVECM)的协整分析理论(Groen,2003)为基础,建立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均衡汇率的协整分析模型。通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和主要基本经济因素的分析,提出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均衡汇率的协整分析模型。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教育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期末综合测试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国内生产总值: 2平衡预算乘数: 3流动性偏好: 4菲利普斯曲线: 5自动稳定器: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2、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平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 )。A1100亿美元; B1500亿美元; C1700亿美元; D1800亿美元。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6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经济决定理论;B价格决定理论;C宏观决定理论; 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7由于

3、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 B实际余额效应; C进出口效应; D挤出效应。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9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 A.一个; B.无数个; C.一个或无数个; D.无法确定。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 B变得很大; 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发生变化。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

4、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相同。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C货币交易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交易需求减少,利率下降。14处于流动偏好陷阱中时( )。A货币需求无限小,货币政策无效; B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政策无效;C货币需求无限小,货币政策有效; D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政策有效。1

5、5凯恩斯主义极端及政策效应是指( )。AIS曲线垂直LM曲线水平,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BIS曲线垂直LM曲线水平,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C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D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财政政策效果大于货币政策。16当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时,双松的政策使(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C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D收入增加,利率不确定。17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

6、亿美元(即k/10)。18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9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为( )。A0; B1; C10; D无限大。20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 )。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21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水平,则( )。 A

7、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损; B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益; C债务人受损,债权人受益; D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22“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B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C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23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 )。 A.在公开市场买入债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促使利率上升; B.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促使利率下跌; C.在公开市场买入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促使利率下跌; D.在公开市场卖出债

8、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促使利率上升。24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 A票据贴现;B抵押贷款;C投资证券;D活期存款。25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大幅度歉收,这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引起该国( )。A物价水平上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B物价水平上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减少;C物价水平下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D物价水平下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 26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27假设经济社会中的自然失业率为4%,有一个国家,目前失业率为7%,根据奥肯定律,这个国家实际的GDP将低于潜在的GDP( )个百分点。A4

9、; B5; C6; D7。28在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之间,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A.KTR+KT=0; B.KT0KTRKG=KI; C.KT=KTR; D.KT+KTR=1。29有A 和B两个部门,如果前者的生产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是3.5%,后者生产增长率为0.5%,而工资增长率为3.5%,这时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生产增长率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属于(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D惯性通货膨胀。30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会右移;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会

假定gdp是6000亿美元的题的答案_假定gdp是6000亿美元的题的答案_假定gdp是6000亿美元的题的答案

10、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三、判断题(本题型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命题打,错误命题打。)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发行国债的利息要计入GDP。( )2三部门经济系统中,投资和储蓄恒等式为I=S+(T-G)。( )3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是以价格是否能够调整为标准的。( )4边际储蓄倾向加上平均储蓄倾向应该等于1。( )5年度预算平衡的财政管理思想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经济体系,支付报酬的周期越短,则货币的交易需求就越少。( )7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

11、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8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减少了50亿美元。( )9经济衰退时,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很好;经济繁荣时,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效果很好。( ) 10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从而减轻了经济波动的影响。( )11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当政府的财政预算出现了赤字,这一定是由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的。( )12支出乘数越小,挤出效应的效果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 )13广义的货币供给(M2)是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4 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消费,

12、总需求变动或总需求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15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经济的衰退阶段和经济的扩张阶段。( )四、计算分析题(本题型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1如果某一年份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美元,国内私人投资的总额为50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美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美元,个人所得税1000亿美元),政府支出为3000亿美元(其中政府购买支出为250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美元),出口为2000亿美元,进口为1500亿美

13、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该国的GDP 、NDP、NI、PI与DPI。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1)求均衡收入;(2)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即平衡预算)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量m200,c90+0.8 yd,t50,i140-5 r,g50(单位都是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求均

14、衡收入、利率和投资;(2)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4)画图表示上述情况。五、简答题(本题型共4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题6分,共15分)1简述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几种方法。2简述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3简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4简述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六、论述分析题(本题型共1题,共7分)加尔文柯立芝曾说:“通货膨胀是政府拒绝付款。”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还是不可预期的,在这里重要吗?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国内生产

15、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平衡预算乘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同时且以同数量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政府收入支出变动的比率。3流动性偏好:即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4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二、单项选择题(本题

16、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1C; 2D; 3C ; 4D; 5A;6D; 7B; 8D; 9 B; 10B;11C;12B;13A;14B; 15A;16D;17C;18A;19B; 20A;21C;22B;23C;24D; 25B;26C;27C;28B;29C; 30C。三、判断题(本题型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命题打,错误命题打。)1; 2; 3; 4; 5;6; 7; 8; 9; 10;11;12;13;14; 15 。四、计算分析题(本题型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1 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2分

17、)NDP=16000-1000=15000 (1分) NI=15000-2000=13000 (1分)PI=13000+500=13500 (1分) DPI=13500-1000=12500 (1分)2(1) y= c+i+g=100+0.8yd+50+200,yd=y-t +try -250+62.5, 均衡收入y=1000;(2分)(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1/(1-0.9)=5;税收乘数= -0.9/(1-0.9)=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4;平衡预算乘数=1;(2分)(3)国民收入增量为200,1)增加政府购买为200/5=40;2)减少税收为200/4=50,3)各200。(2

18、分)3(1) LM 方程 L=0.2Y=200,Y=1000;IS方程Y=c+i+g=90+0.8(Y-50)+140-5r+50,整理得 Y=1200-25r;求得r= 8,Y=1000,i=140-58=100;(2分)(2)g增加20,LM 方程 L=0.2Y=200,Y=1000;IS方程Y=c+i+g=90+0.8(Y-50)+140-5r+50+20,整理得 Y=1300-25r;求得r= 12,Y=1000,i=140-512=80,(2分)(3)i减少20,投资被完全挤出;(1分) (4)画图。(1分)五、简答题(本题型共4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题6分,共15分)1政

19、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1)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1分)(2)发行政府债券,即向国内外民众借款(1分)(3)出售政府资产(1分)。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1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1分);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1分)。3. 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是质的概念(1分);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2分)。4.(1)公开市场业务(1分)。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1分)。(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分)。 中

20、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贷款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1分)。(3)再贴现率(1分)。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贴现行为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贴现行为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1分)。六、论述分析题(本题型共1题,共7分)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货膨胀能减轻政府债务负担,能给政府带来很多好处。(2分)同意这个观点。(1分)因为,通货膨胀会使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从而减轻债务人的负担。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债务人,它会倾向于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减轻其债务负担,这相当于政府通过通货膨胀政策拒绝付款。(1分)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到在理解这句话中是重要的。(1分)如果通货膨胀被预期到,不存在政府拒绝付款的说法。但是在现实中,利率是不可能对通货膨胀做出充分调整的,因此,即使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也存在部分政府拒绝付款的因素。(1分)如果通货膨胀是没有预期到的,因此,政府最终支付的债务量小了,所以说政府拒绝付款了。(1分)8

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剂技巧指南[精品].doc

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二七年十月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42录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10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11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3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4211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2陕西省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技术指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十月目录一、总则11、工作范围12、工作依据13、技术路线24、工作成果二、城镇土地级别更新和调整41、工作底图及格式

深圳更新基准地价_深圳更新基准地价_深圳更新基准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