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供给、均衡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货币均衡 第十一章 * 第十一章 *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 货币需求的定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给定的收入或条件下,社会各部门对货币的需求。一个人能够并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 2、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经济学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 宏观的实际货币需求。 第十一章*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物价水平:正比例关系 2.收入水平:正比例关系 3.利率水平:反比例关系 4.货币流通速度:反比例关系 5.消费倾向:正比例关系比例关系 6、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正比例关系 7、居民对未来物价的预期:反比例关系 8、其他因素 第 11 章* (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物价水平:正比例关系 2.收入水平:正比关系 3.利率水平:反比关系 4.货币流通速度:反比关系 5.消费倾向:正比关系 6.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正比关系 7.居民对未来物价的预期:反比关系关系 8. 其他因素 第 11 章* (3) 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费雪交易货币需求理论 剑桥现金平衡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 货币需求函数 第 11 章* (三)货币需求理论 1.古典货币理论 (一)费雪交易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交易方程:MV=PT 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的缺点是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的确切程度忽略了对微观经济实体和货币储存功能的分析。
第11章*(3)货币需求理论1.古典货币理论(2)剑桥货币需求现金平衡理论马歇尔现金平衡理论皮金剑桥方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第一章第11章*(3)货币需求理论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 预防性动机 投机动机 M1=L1(Y)M2=L2(i) 货币需求总量的确定:M=M1+M2= L(Y, i) 第11章* (3)货币需求理论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Md=Md/P=f(Y;W;Rm;Rb;Rc;1/p·dp /dt;U)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之一其核心在于它强调了永久收入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类财富的总和就是人们所持有的总财富,大致可以用永久收入来表示。 由于永久收入的波动范围远小于当期收入的波动范围,而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此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对稳定。 第十一章*第二节货币供应量 (一)货币供应量概述 1.货币供应量的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银行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向经济体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一段的时间。 2、银行体系在货币供应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在实行央行制的金融体系下,货币供应过程分为两个环节:央行提供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三、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第十一章*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则 一、基本概念 (一)存款货币 (二)原始存款 (三)衍生存款 (四)法定准备金法 (五)超额准备金准备金 第十一章*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则 二、存款货币的多重创造 (一)前提:部分准备金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 非支票存款为零 二进制银行体系第十一章*( 2)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理 2. 存款货币的多重创造 (2) 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假设为了增加货币供应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向 A 人购买国库券为1000元,A将收入1000元存入A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客户A将现金1000元存入A银行,A银行按20%的比例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资产负债 法定准备金 200 现金 800 存款 1000 第十一章* 银行 A 向 B 发放贷款 800 元,B 提取现金后,购买了在 B 银行开户的客户的商品,存款转入资产负债 法定准备金 200 贷款 800 存款 1000 B 银行按新增存款的 20%计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资产负债 法定准备金 160 贷款 640 存款 800 第十一章* 银行B向C发放贷款640元,以及客户C的循环账户付款活动。 存款转入C银行。 资产和负债 法定准备金 128 贷款 512 存款 640 当最初存入银行的1000元存款全部成为准备金后,该行为停止。
最后,整个银行账户的存款负债为5000元,贷款资产为4000元,准备金为1000元。 第 11 章* (3) 存款创造乘数 法定准备金率:kd=1/rd 现金泄漏率:kd=1/(rd+c) 超额准备金率:kd=1/(rd+c+e) 需求比率存款转为定期存款:kd=1/(rd+c+e+t×rt) 举例:例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现金渗漏率为2%,超额准备金率为4 %,则存款货币创造乘数为:1/(10%+2%+4%) = 。 第11章* (3)货币供应量的确定 1.基础货币 2.货币供应量 3.货币乘数 狭义货币乘数:m1=(1+c)/(rd+c+e+t×rt )广义货币乘数:m2 =(1+c+t)/(rd+c+e+t×rt) 例如:现金泄漏率为20%,法定准备金率为10%,则对应的货币乘数为:m= (1+c)/(rd+c)=(1+20%)/(20%+10%)=4 第十一章*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 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流通的货币流通状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称为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可以用下式表示: Md=Ms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一定利率水平下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的状态。 货币均衡的判断标志是商品市场价格稳定和金融市场利率稳定。
第十一章 * 第三节货币均衡 (二)货币均衡原理 1、货币运动过程的内在均衡机制 货币运动的内在均衡机制决定了货币供求能够自动保持平衡状态。 从货币需求端出发,当利率上升时,公众会增加银行存款或减少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乘数下降; 商业银行对央行融资资金需求量减少,导致基础货币增量减少。 反之亦然。 从货币供给侧出发,基础货币与央行释放的信贷量成正比,货币乘数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如果央行信贷投放量减少或者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就会减少。 一方面,商业银行将提高存款利率,吸引更多存款,增加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他们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存款利息支付成本的增加。 反之亦然。 第三节货币均衡 (二)货币均衡原理 二、货币均衡水平的确定 就宏观经济学而言,总的要求是实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与GDP同步增长。 产品的价格一般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 当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相对下降时,商品价格并不会相应下降。 在调整产品价格“剪刀”时,一般会提高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使价格体系更加合理,从而会带来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排除通货膨胀等异常因素的影响,物价水平仍然存在自然上涨的趋势。 如果考虑物价的自然上涨,流通货币量的增长应该略高于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