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中国经济规模突破 100 万亿元

2024-06-16 12:02

温任泽平华彦学梁英李晓彤王孟茂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本

1、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7%,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中美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接近

2020年,中国GDP达到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以美元计算,中国GDP达到14.7万亿美元。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达到84万亿美元,中美两国分别占全球GDP的17.5%和24.9%。中美两国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重拾全球领导地位,2020年中国GDP实际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美国GDP同比下降3.5%,欧盟GDP同比下降6.4%,日本GDP同比下降4.8%。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5%。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20年美国GDP为20.9万亿美元,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3%。2000年至2020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迅速缩小至6.2万亿美元。

中国有望在十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若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速,将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第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版图将进入新篇章。

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口),中国城镇化进程还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赶超发达国家的空间,潜力巨大。中国劳动力资源近9亿,就业人口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共计约2亿,每年有800万高校毕业生,人口红利已经转化为人才红利。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领先全球,中国GDP潜在增长率超过5%,是美国的两倍。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但也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存在且日趋严峻;人口危机逼近;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需要重新调动。

2、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预计2024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预计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2%;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为71960元。按美元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10450美元,人均GNI为10429美元,跻身中上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有望在4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门槛是1.24万美元。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转型,按照5.5%左右的速度,中国将在2024年左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俱乐部。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中国在4年内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距离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仍然相距甚远。

从经济结构看,疫情对服务业、消费等产生冲击,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7%、37.8%和5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43.3%和47.3%,比上年分别变动5.6、10.7和-1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高,是支柱产业。从最终需求看,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94.1%和28%,比上年分别变动-80.6、65.2和15.4个百分点,拉动GDP分别-0.5、2.2和0.7个百分点。 疫情后经济复苏,基建投资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资本形成总额贡献明显增加,消费复苏落后于投资和出口。

三、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新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创新稳步提升。

2020年生产逐步恢复,传统行业增速低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比上年放缓2.9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纺织服装、体育和娱乐用品、皮革、木材及家具制造等行业增速分别为-9%、-6%、-11.7%、-1.9%和-4.4%,比去年同期分别放缓-9.9、-7.1、-13.8、-4.1和-6.9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3和3.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达到145.6万辆和2614.7亿块,比上年增长17.3%和29.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远高于制造业整体。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

中国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一些高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2020年,顺利完成35次航天发射。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完成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通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研制成功。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

2020年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其中,基础研究支出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继续位居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年末共有国家实验室872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个。专利授权363.9万件,比上年增长40.4%;PCT专利申请受理7.2万件。预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8件。

四、固定资产投资发挥压舱作用,疫情引发线上消费激增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速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主要支撑。

2020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0%,虽然比2019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依然是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疫情后被压抑的购房需求快速兑现、优质土地供给增加,提振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基础设施(含水、电、气)投资同比增长3.4%,比2019年加快0.1个百分点。2020年7月份,基建累计同比增长由负转正。基础设施继续支撑经济;2020年以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延长阶段性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留成比例政策、发行防疫专项国债、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机制等财政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制造业投资同比-2.2%,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与此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0%,比2019年回落3.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整体先抑后扬,前期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生存困难,投资意愿下降。后期中国经济逐步复苏,出口超预期,带动生产性投资加速,11、12月制造业投资月度增速均达10%以上。

疫情引发网络消费热潮。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国网上零售额1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完成833.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完成8795亿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着大量投资机会: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欧洲只有7.4亿人,美国3.3亿人,日本1.3亿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统一市场);从住房、交通升级到服务消费,买健康、快乐、有品质的生活;三四线城市的互联网红利推动新一轮网购热潮。

五是为对冲疫情影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幅放松,社融和M2增速明显提高。

为应对疫情影响,202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幅放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轮动,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大幅上升,宏观杠杆率明显提高。202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7万亿元,增长10.1%;全年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4.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大幅增加9.2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万亿元,增长13.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截至2020年末,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70.1%,较2019年末大幅上升23.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62.2%、162.3%和45.6%,分别比2019年末上升了6.1个、10.4个和7.1个百分点。

六、“六稳”“六保”政策成效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保障基本民生。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社会救助持续加大,全年共救助1341万人次,补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990万人次,直接救助7300万人次,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产业链水平逐步提升。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亿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别为67.3%、74.4%、76.7%和78.0%。

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产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种植面积116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1.6%和9.8%。

七、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多项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年度精准扶贫任务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人·年(2010年不变价),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根据全国扶贫调查结果,中西部22个省(区、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面实现“两个不愁三保障”。

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稳步推进。受疫情冲击,全球杠杆率上升。2020年,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270.1%)比2019年(246.5%)上升了23.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的增幅。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73.5%上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304.2%,累计上升了30.7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7万亿元,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2020年12月,首次提出切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2020年,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合格城市比例为59.9%,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1940个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I至III类)断面比例为83.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货物贸易创历史新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海外疫情反复,欧美等地供给恢复速度慢于需求,出现供需缺口。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成为全球生产订单的替代工厂和防疫物资主要供应国。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达2.5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

中国不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加外资规模,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开放水平提升,激发新一轮外资热潮。202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0.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1.4%,快于整体。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中国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柬埔寨签署自贸协定,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巴自贸协定第二阶段关税减让安排正式实施。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增长18.3%,占全国对外投资的16.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58.4%。

对内,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2020年,我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20年5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旨在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据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A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达783宗。2020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与未来机遇》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获得施工许可等领域的改革举措。 其认为,中国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9.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民生、科技、资源环境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加强,教育文化繁荣发展。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0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年末增加2150万人、978万人、693万人。

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招生110.7万人,在校研究生314万人,毕业生72.9万人。本专科招生967.5万人,在校生3285.3万人,毕业生797.2万人。

202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馆3510个、公共图书馆3203个。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02.3万个,比上年增加0.9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增加60万人。年末全国体育场地371.3万个,总面积31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

10、城镇化率超过60%,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阶段

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与高收入经济体的81.3%相比仍有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过去四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迅速增加到8.5亿,净增6.8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60.6%,提高了43个百分点,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成就了中国过去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5.3%,但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3%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5.2%,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空间。

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新增城镇居民约1.9亿人,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虽然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速度在逐步放缓。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发展展望2018》,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6%,2050年将达到80%左右。结合我们根据现有生育趋势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中国城镇人口峰值将在2042年前后达到10.4亿左右,较2019年增加1.9亿人,其中80%将集中在19个主要城市群,而这些城市群又大多集中在大都市圈。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房地产、新零售、医疗、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11. 全球疫情:单日新增病例已到拐点,但群体免疫仍需时日

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数在1月初达到拐点,美国、欧洲等多数疫情严重的经济体也达到拐点。截至2月28日,全球每日新增病例下降31.5万,其中美国每日新增病例5万,巴西3万,意大利、法国近2万,印度、俄罗斯均超过1万。

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富裕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进度分化。疫苗接种速度方面,中国、美国、英国领先全球,每日疫苗接种量分别为167万剂、165万剂、37万剂;据此推测,美国至少需要第三季度才能达到70%的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率方面,以色列、阿联酋、美国、英国等国位列全球前四,分别达到92.5%、60.8%、30.1%、21.8%。不过,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低于预期,印度、印尼疫苗接种率均在1%左右。

12. 2021年中国经济:通胀预期与流动性拐点

我们认为,2021年一季度左右经济或将见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速,但韧性较强。上半年中国经济周期由复苏转向过热滞胀,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信贷政策结构性收紧,广义流动性迎来周期性拐点。

1)中国经济复苏已进入上行区间,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2021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逻辑已从去年出口、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转变为制造业投资、补库存支撑。

2)2020年末以来,受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因素影响,原油、铜、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上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信贷政策结构性收紧。但同时,猪周期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3)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维持稳健中性基调,货币信贷总体呈现“稳货币+结构性紧信贷”格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不急转”但“缓转”,“转”还得转!未来货币政策将随着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作出决策。流动性拐点已经阶段性出现,只是量级、结构等方面有所差异。

建议: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力度和节奏要精准把控,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起伏。结构性方面,要精准投放流动性到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工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高科技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应优于货币政策,要继续以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为重点,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13.中长期三大挑战

首先,中国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现任霸权国家正在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这是长期且日益严重的。

在2018年中期贸易摩擦的开始时,我们提出了三个明确的判断,这些判断与流行的市场观点不同,但随后的情况进化而不断验证:“中国 - 美国贸易摩擦是长期的,越来越严重的”,“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下的封装”我确定。”

美国的真正问题不是中国,而是本身,如何解决民粹主义,过度的消费模式,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巨大差距,特里芬的困境等。

中国的真正问题不是美国,而是如何建立高级市场经济和开放式战争。

其次,中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很严重,人口危机正在临近。

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数下降到1465万,人口的年龄占12.6%,但人口接近峰值。与2018年相比,育​​龄率的妇女数量和生育率的基本稳定性的下降与2016年至2019年相比,第一和第二子女的基本稳定的数量大大缩小。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由于育龄年龄的妇女数量的逐渐消失,目前的出生人数仍在迅速下降,预计在203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1100万。 ,在2033年左右,它将进入一个超过20%的超老化社会,然后在2060年继续迅速上升到约35%。

中国面临着衰老的重要问题,当时日本和韩国的老年人比例达到12.6%,他们的人均GDP超过24,000美元全球总人口将从目前的19%下降到7%。

第三,动员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热情,以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预防和解决主要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及诸如官员管理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反映了我们系统的优越性,同时,它也带来了其他新的问题,例如当地的劳动力,较友好的企业成本和高级机构的成本和中等程度的企业。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建立高质量的开发评估,以促进政府的宏观控制角色,提高质量和效率,并减少行政干预,其次是企业家的热情;并促进科学和技术成就的转型和工业化。

所有业务都是由人们完成的40年,主要是由于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球开放,地方和区域竞争以及私人经济的活力。

14.七个建议:新周期,新基础设施,新策略

为了回应世界上空前的变化,我们将采取七个重大改革作为一个突破性的点,以开始一个新的周期和新的模式:

1)大力促进“新基础设施”为中国经济建立新的引擎,包括5G基础架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量,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诸如Instruction Indercational Indercation inst Inceldution inst Inceldution sartiperation in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starty Indercation inst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istim in Indercation and Indercation instartip inistim in Instruction and Inceldution,

2)加速促进由城市集聚和大都市地区主导的新城市化,将人和土地联系起来,并促进因素的流动。

3)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将出生率和衰老的人口越来越严重。

4)打开资本市场以及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流通”,增强了科学和技术的自力更生,并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支持主要的国家科学和技术创新,并解决“瓶颈”技术。

5)大规模税收和减少费用,从分散的,优惠的减税转移到全面的,普遍的减税,全面减少公司所得税,制造价值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率,以及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益感。

6)以中国贸易摩擦为机会,大力促进国内外开放。

7)建立新的长期国家战略 - 新的战略。

本文来自Zeping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