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国

中国外汇储备始终在3.1万亿左右,而美债已不足8600亿,钱哪去了

我国外汇储备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种类丰富多样,其中美债一直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债的占有量不断下降,让人不禁好奇这笔钱究竟去了哪里。

据香港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已降至8594亿美元,这是连续12年来美国国债占比外汇储备最少的一次。实际上,过去十年中,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每年都在以一定比例减少,减少的比例已达到了34.1%。

美国国债现在是多少_国债美国是不是还欠中国钱_国债美国现在是利率吗

外汇储备的构成除了美债外还包括欧元、日元、黄金、股票等。黄金和股票等资产的比例逐渐上升,从而降低了美债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风险,还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地位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我们积极探索更多新的投资发展机会。降低美债储备量、吸引外资、引进更多发展机会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实现国家复兴的宏伟目标。

国债美国现在是利率吗_美国国债现在是多少_国债美国是不是还欠中国钱

四、探索新投资机会

除了降低美债储备量以应对时代变化,中国还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投资机会,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其中,数字经济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中国政府深谙这一趋势,积极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外汇储备中,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数字资产。这些数字资产涵盖了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等多个领域。以加密货币为例,其作为新兴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也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债美国是不是还欠中国钱_国债美国现在是利率吗_美国国债现在是多少

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在这一倡议的引领下,我国将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视为重要投资方向。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会。

五、总结

我国外汇储备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实力的变化,中国不断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和比重。尤其是美债在外汇储备中的持有量不断下降,而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成为我国新的投资方向。

国债美国现在是利率吗_美国国债现在是多少_国债美国是不是还欠中国钱

好新闻,无止境

截至3月17日,全国已有至少20省份公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广东、山东、河南分列人口总量前三位的格局并未改变。

去年,广东新增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外部流入2.81万人,接近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山东人口自然增长率0.02‰;河南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58万人。同期,浙江增加常住人口72万人,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排名第一;从疫情中复苏的湖北新增常住人口55万人,实现“回正”。

此消彼长间,中国人口地图正在发生变化。受访专家指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阶段的规律、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是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年后中国人口趋势图_中国人囗趋势图_中国人口趋向

2月8日,贵州遵义,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排队,乘坐高铁出行。图/IC photo

广东总量仍第一,浙江一年增加72万人

虽然尚有一些省份没有公布2021年人口数据,但结合目前已经公布的情况和历年变化趋势,2021年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已大致明晰。

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继续包揽人口总量排名前五位。其中,广东以12684万人继续稳居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山东以10169.99万人紧随其后。广东和山东依然是仅有的两个人口突破1亿人的省份。

中部人口大省河南以9883万人继续位列第三,总量没有突破1亿大关,比去年(9941万人)减少了58万人。

广东、山东、河南分列人口总量前三位的地区人口格局自2010年以来再未发生改变。

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去年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浙江,达到72万人;随后是广东,常住人口增加60万人;湖北新增常住人口55万人,排在第三。

刨除人口流动的影响,仅从当地出生与死亡带来的自然增长看,广东以4.5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在第一,增长超过57万人。山东去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0.02‰,逼近“0”增长关口。

20年后中国人口趋势图_中国人口趋向_中国人囗趋势图

广东省东莞市,工作人员穿着防静电服在车间工作。图/IC photo

“头部”阵营中,已经跨过“0”增长关口,进入负增长的是江苏和暂列第六位的河北,两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1年“由正转负”,江苏为-1.1‰,河北为-0.43‰。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另外一边,青海以594万人的人口总量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排在最后。虽然尚有数据未公开,但考虑到上年数据及全国平均人口增幅,宁夏、青海、西藏或继续排在最后三位,人口量级均在千万以下。

去年广东流入人口不足3万,不意味吸引力降低

在考虑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时,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一是前文提到的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即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个概念是常住人口增长,既包括自然增长的人口,也包括从其他地方迁移流入的人口(机械增长),是二者的总和。

如果用常住人口增量减去自然增量,得到的就是从其他地方迁移流入的人口增量,即机械增量。这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吸引力。

到2021年末,广东有常住人口12684万人,比去年增加60万人。新京报记者在梳理了1978年以来该省的人口数据后发现,这一增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60万人中绝大部分来自于自然增长。2021年,广东出生率为9.35‰,出生规模突破百万。较高的出生率支撑了其人口自然增长达到57.19万人的水平。

排除自然增长的部分,60万人中仅有2.81万人为迁移流入的人口。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这一增量仅稍高于1983年的2.42万人。

分析历年数据,发现转折发生在2019年。当年广东人口机械增长48.62万人,较2018年的114.24万人减少超过一半。在这之前的13年,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该省从外部流入的人口虽在波动中下行,但规模始终保持在百万以上。

对于“缩水”的原因,广东官方暂未作出说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肖金成分析,中美贸易冲突、当地产业转型是主要原因。

20年后中国人口趋势图_中国人口趋向_中国人囗趋势图

2021年12月27日,广东深圳,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嘉宾参观参展商展示的营养空间载体。图/IC photo

肖金成解释,中美贸易冲突对沿海地区的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企业订单减少,所需劳动力相应减少,很多人就会离开广东,回到原来的地方去。

同时,广东近些年一直在“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迁出东南沿海,这对广东吸纳人口有一定影响。

肖金成强调,人口流入减少并不意味着广东的吸引力在降低,只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表现,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对高端人才仍是有吸引力的。

“广东省常住人口多出户籍人口几千万,这说明广东仍是人口净流入地区,还是在吸纳劳动力的。”肖金成说。

湖北人口一年“回流”60万,属阶段性波动

与广东的情况相反,去年湖北新增常住人口均来自人口流入。湖北省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湖北出生40.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人口自然增长减少超过5万人,但常住人口总量增加了55万人,也就是说,湖北去年依靠流动带来人口超过60万人。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中,这一规模仅次于浙江。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新京报记者,湖北去年流动人口的激增实际上是一种“回流”。“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湖北走了很多人,2021年疫情对湖北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反而其他省份可能严重一些,于是很多人选择留在湖北。”

肖金成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去年湖北经济恢复性增长,需要大量劳动力,生活在长江上游的人不必再跨省南下打工,而是选择聚集到武汉,例如贵州等周边省份的人也可能就近选择到湖北打工。“去年的流入人口增长是阶段性的。”

他强调,判断一个地区人口变化趋势不能只与上年比较,因为年度之间会有波动,而应该持续地从当地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变化中判断趋势。

“后疫情时代”,湖北流入人口的增势会一直持续吗?

肖金成等人于2020年发表文章《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城镇化效应》,根据其研究,我国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000-2010年的人口流入重心向东北偏移,2010-2015年的人口流入重心反向西偏移。

自2010年开始,“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及中部地区的崛起,吸引了部分省际迁移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

中国人口趋向_中国人囗趋势图_20年后中国人口趋势图

2月19日,湖北武汉,高校开学季即将到来,百万大学生陆续错峰返校。图/IC photo

肖金成对新京报记者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内需扩大,自然会带来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可持续的,“但是量不是很大,并且是逐步提高的,不是一年就能变强。”

叶青长期在湖北生活,对这些变化有自己的体察,他注意到,“制造业在回归”。叶青解释,中欧班列的通行使得出口加工企业在中部也可以生存,劳动力成本相对东南沿海更低。电商制造业在中部发展也更有优势,“中部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湖北的运输半径是最好的,仓储运输的成本都更低,湖北荆门很多服装厂都是从广东迁过来的。”

他认为,随着中西部城市GDP逐渐扩大,企业数量相应增长,将吸纳更多劳动力。

2021年,湖北GDP为50012.94亿元,同比增长12.9%。虽然两位数的增速有上年基数极低(-5.0%)的原因,但从总量看,这是湖北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超过450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697家,为近年最高。叶青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将助力湖北留住和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

人口流动状态将趋于平稳,“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7年,广东省外流入人口中有10.89%来自湖北,属于广东流动人口来源地第三大省。

此消彼长间,中国人口地图正在发生变化。

肖金成做了一个比喻:水要想流动就需要落差,落差越大,流速越快,随着大体的平衡,落差变小,流速也会减缓。

“2020年到2030年,我们的落差还是比较大的”,肖金成认为,这包括不同区域间成本的落差、需求的落差等。但是,随着中西部的收入水平提高、需求扩大,为产业转移提供“拉力”,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成本不断上升,为低附加值产业转移提供“推力”,落差将逐渐缩小。

接下来,中西部的市场也不会一味扩大,也要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低端产业主要可能向国外转移。届时,各区域间的流动将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基于这种判断,肖金成等人在《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城镇化效应》一文中提出,我国各地区的净流动概率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渐降低,到2030年流动状态将趋于平稳。

中国人囗趋势图_中国人口趋向_20年后中国人口趋势图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对年轻人始终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图/IC photo

我们或许也可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获得一些启发。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在其所著的《大国大城》一书中曾谈及这个问题:经济不会无限地集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到一定阶段后就会稳定下来,因为这个时候中心集聚区的生产要素价格太高了,使得生产者觉得没有必要都在大城市附近生产,也会使得一部分老百姓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生活在大城市。

他认为,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会相应稳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

陆铭同时强调,增量“缩水”不意味着规模缩小,“当经济和人口经过一段时间快速集聚之后,集聚的速度就会减缓,但集聚的程度并不会下降。”

人口流动状态趋于平稳后,人们该往哪里去呢?

“向城市群聚集”,受访专家持有同样观点。肖金成分析,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区域内外有很大差距,城市群外的人将向城市群内聚集。我国的城市群分布在不同区域,也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国大城》中,陆铭也谈到,我们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

货币政策工具箱打开 金融“法宝”各显神通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经济参考报》7月5日刊发文章《货币政策工具箱打开 金融“法宝”各显神通》。文章称,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增加2000亿元;七天期逆回购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央行政策利率下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年内首降……近期,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齐“上阵”,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展望下半年,为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货币政策操作将进一步加码。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态势,不过,多个数据也表明,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从金融数据看,4月和5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都呈现放缓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

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近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窗口期”已打开,一系列政策操作接踵而来。

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实际上,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均是长期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实践中,也有不少金融机构将支农、支小再贷款与自身业务特色相结合,实现了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福安市仁大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经营茶业加工的小微企业,2023年春茶生产季节来临之时,企业进行茶青收购急需流动资金,但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在很多银行都无法申请到贷款,而福安农信社通过向所在地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资金,创新“支农再贷款+厂房契约贷”的方式,为企业成功授信50万元。“这解决了我们春茶期间的资金缺口难题,而且年利率仅为5.5%,我们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仁大茶业负责人钟石莲对记者说。

什么指标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_货币指标和价值指标_考虑货币时间的指标是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一方面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从而激励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在LPR下降、银行息差缩窄的情况下,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银行保持息差基本稳定,进而继续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更大力度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导向”的同时,总量政策也不缺席。6月中旬以来,包括七天期逆回购利率以及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在内的央行多个政策性利率接连下调,6月20日公布的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均较上月下调10个基点,为年内首次下调。业内人士认为,LPR下行,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信贷成本、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进而稳投资、促消费、扩内需,加固经济基本盘。

展望未来,靶向“稳增长”,更多货币政策操作可期。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释放了今后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持续处于温和状态的背景下,若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未来政策性降息还有空间。

除此之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将上升。与一季度例会相比,二季度例会删除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表述。“我们判断,在本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基础上,后期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充分发力,不排除增加现有政策工具额度以及创设新政策工具的可能。”王青说。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也认为,下半年仍有可能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已到期的工具也有可能再度启用,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看来,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修复的形态、节奏与力度,经济内生动力、社会有效需求还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继续呵护与刺激。“货币数量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还有适度宽松的空间,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还有加力服务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性也都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他说。(记者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