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农业

突发!玉米价格遭遇“无情翻脸”,创下多年新低!最高跌6.5分钱

9月11日,国内农业市场发生了一场轰动性的事件,玉米价格突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无情翻脸”,创下了多年来的新低,最高下跌了6.5分钱。这个消息在农业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知道,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能的不断扩大,玉米的供应量相对过剩,导致价格屡创新低。不过,此次跌幅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造成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有多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农业产能的增加是导致玉米市场供应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产出得到了显著提升。

玉米历史走势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尤其是在一些玉米出口大国如美国,农民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效的农业机械,使得他们的产量不断增长。这种过量的供给使得玉米市场饱和,价格自然受到了压迫。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也是导致玉米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需求减弱,这导致了玉米的需求量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玉米是主要粮食之一,经济下滑会导致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进而减少了对玉米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玉米价格的下跌。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对玉米价格产生了影响。一些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玉米的进口量,这使得出口国的市场更加饱和,价格进一步下跌。同时,一些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补贴的投入,使得他们的农民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玉米,进一步打压了全球玉米价格。

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气候变化对玉米价格的下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天气极端化的增加,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这对玉米的种植和收成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然而,由于全球农业产能增加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即使玉米产量减少,供应依然充足,价格下跌的趋势依然存在。其次,国内玉米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业发展,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和肥料使用效率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然而,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必然会受到冲击。玉米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于农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的玉米产量持续增加,这一现象在不少人眼中既是好消息又带来了一些忧虑。

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国内玉米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业发展,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和肥料使用效率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由于政府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玉米,越来越多的农田被用来种植这一作物,导致了玉米的产量不断攀升。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必然会受到冲击。随着产量的增加,市场上的玉米供应也相应增加。由于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玉米价格会受到冲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降低价格可能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们的玉米销售面临着竞争加剧的局面。由于供应过剩,无法销售的玉米存货会增加,这不仅给农民们带来了经济压力,也会对他们的生计产生不利影响。

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此外,供大于求的情况也会对整个玉米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农民们积极投入种植玉米的经营中,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就会导致供求矛盾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下降。一些农户可能会选择转种其他作物,这将对玉米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玉米市场的发展。针对供大于求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玉米市场。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玉米的加工与利用,开发出更多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提升玉米的附加值,增加对玉米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农民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通过政策引导使得供求达到平衡。

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

再者,国内外投资者对农产品市场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由于农产品投资的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加入,导致市场供求失衡,价格波动加剧。这场“无情翻脸”的玉米价格下跌,仿佛一记闪电般来袭,令人措手不及。玉米生产者们无疑是这场价格暴跌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在此次跌价中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有些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无法为继的困境。玉米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然而,在市场波动的冲击下,玉米价格却跌至历史低点,这无疑让无数玉米农户备受打击。

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玉米生产者们辛辛苦苦耕种了一整年,经历了炎炎夏日的日曝夜晒,经历了寒冷冬季的冻土裹身。他们以期望着收获的甜蜜,但殊不知,在价格大幅下跌的巨压下,他们的辛勤努力化为了乌有。许多农户在此次价格暴跌中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他们的土地、机械设备、种子农药、劳动力等成本并没有减少,但收入却大幅度减少,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这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无法为继的困境,不得不考虑转行或者负债生存。这场玉米价格的大跌,再次提醒我们,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保护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玉米农户们辛勤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并非将他们扔入了市场浪潮的大海,而是为了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

玉米历史走势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

农业生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的付出和劳动不容被轻视。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保障农产品的合理价格,确保农民的收入不受市场波动的摧残。此外,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增强对农产品的消费意识,支持优质农产品的购买。这不仅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也能够保障我们自身的饮食安全。毕竟,只有当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他们才能够持续为我们提供优质农产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下跌无疑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消息。而当这种价格下跌发生在重要的粮食原材料上,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尤其是食品消费者,这无疑是一件更加令人喜闻乐见的事情。

玉米历史走势_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原材料, 在农业繁荣的当下,其价格下跌将直接带来食品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消费者们在购买食品时,可以享受更加实惠的价格。以玉米为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如玉米面、玉米油等,将会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这将使得食品价格整体下降,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实惠的选择。价格下跌还将带来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原材料,玉米的价格下跌将使得消费者所需花费的粮食部分费用减少。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买其他非粮食类商品时,也能够有更多的余钱。这将进一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消费者们在享受更多实惠选择的同时,也会对经济的回暖感到满意和满足。

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_玉米历史走势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

此外,价格下跌对于农民和农业产业也将带来积极的影响。价格下跌会促使农业产业对粮食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地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保持利润。农民们将需要寻找更加创新的种植方式和技术来确保他们的收入不会因为价格下跌而受到影响。这将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的农业经济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乐观。玉米价格的下跌并非长久之计,市场波动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因此,合理的农业调控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看着这场“无情翻脸”的玉米价格下跌,我们深感玉米生产者们的不易和辛酸。让我们共同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农业生产者们在充满希望的阳光下继续耕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

近十年玉米价格走势图_玉米近十年的价格走势_玉米历史走势

国内玉米产量的增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增加产量可以提高粮食供应和满足国内需求,但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势必会受到冲击。政府和农民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工利用和种植结构调整,使得玉米市场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实现农民的收入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农业产能的增加,经济发展的放缓,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都对玉米市场造成了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供给过剩,需求减少,进而导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这场突发的玉米价格下跌事件在农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让我们深思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市场稳定和农民利益得到合理保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并努力为农业的未来贡献力量。

预计下半年猪肉供需总体平衡 猪价将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_生猪价格波动周期_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研究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8月1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70元/公斤,比7月31日的20.81元/公斤上涨9.08%。“近期,全国生猪价格开始触底,最近一段时间猪价快速反弹,生猪行情逐渐向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记者说。

受生猪供给量持续处于高位而消费逐渐季节性下降影响,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7月第2周下跌至全年最低14.19元/公斤,同比下跌36.9%,较年初累计跌17.9%。7月中下旬供需形势逐渐好转,7月第4周开始快速反弹,8月第2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7.14元/公斤,环比上涨4.9%,4周累计上涨20.8%。

朱增勇认为,猪价快速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大猪上半年已经基本出清、近来强降雨扰动,以及消费季节性回暖。从供给端来看,7月份是传统生猪出栏淡季,大猪上半年已经基本出清,猪价反弹后部分养殖户对后市乐观,开始压栏放慢出栏速度,部分地区出现二次育肥现象。此外,近期我国北方强降雨对生猪调运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南方主销区猪价涨幅较大。从销售端看,随着高温天气逐渐结束,天气转凉带动了消费季节性回暖。

“上半年猪肉价格低迷,不完全是需求不畅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上周,北京新发地日均上市白条猪1782.86头,比去年同期1360.14头增加31.08%。他告诉记者,立秋之前,猪肉价格震荡上行,立秋过后快速回落,呈冲高回落走势。此前,部分机构认为,猪肉价格低迷是需求疲软造成的,但是从新发地市场看,目前销量明显超过去年同期,说明需求并不弱。立秋过后,消费降温,猪肉价格也缺少了支撑,不排除还会向下有所调整。

“预计下半年我国猪肉供需总体平衡,生猪价格整体走势可能呈现季节性回升。”朱增勇说。

从猪肉供给来看,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仍高于上年同期。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4296万头,同比增长0.5%;生猪存栏43517万头,同比增长1.5%。从猪肉进口和库存来看,上半年累计进口猪肉93.71万吨,同比增长16.5%;受上半年鲜转冻大量增加影响,今年上半年猪肉冻品库容率逐渐上涨,处于近几年高位。八九月份是冻品出库高峰期,有利于保障猪肉供给。综合来看,下半年全国猪肉供给仍然较充足。再看消费需求,天气逐渐转凉,秋季学校开学以及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有望提振消费需求。四季度腌腊消费需求将会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为猪价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三季度开始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缓解,但由于去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温和增长,猪肉供给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供给和消费需求均会季节性增加,下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可能总体呈现季节性上涨的特征,猪价将在合理范围内波动运行。朱增勇建议养殖户顺时出栏,及时锁定利润,避免因二次育肥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记者 黄俊毅)

农业农村部:新一轮“猪周期”价格波动幅度在减小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提到,7月份第2周,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4.2元,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时间超过一些人的预期,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阶段性供大于求。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

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研究_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_生猪价格波动周期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市场价格弱势运行。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96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8%。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生猪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牛羊肉鲜奶禽蛋量稳价跌。上半年,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1%、7.5%、2.9%,供给相对宽松,价格整体下行。国内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价格稳定。蔬菜供应充足。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约1.1亿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受姜、蒜等个别品种拉动,价格略有上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进一步介绍,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震荡,1—6月份生猪平均价格15.1元,略高于去年同期。7月份第2周,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4.2元,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时间超过一些人的预期,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阶段性供大于求。生产方面,今年以来生猪产能充裕,产量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生猪出栏3.8亿头,同比增长2.6%,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市场供应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消费方面,春节后猪肉消费处于淡季,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价格支撑乏力。

陈光华表示,近日,正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会商,综合研判下半年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从能繁母猪的情况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4.8%,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陈光华指出,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而为了熨平“猪周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开展生猪产能调控,稳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推动了产业素质提升,夯实了生猪保供稳价的基础。2022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猪周期”,母猪存栏量总体稳定,始终未低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产能没有出现以往动辄就超过10%甚至20%的变动。但是产能信息更加透明,市场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同频共振”放大短期波动,导致短期急涨急跌频现,养殖盈亏转换更加频繁。总的来看,新一轮的“猪周期”中,价格波动幅度在减小,波动的频率在加快。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猪价突然大涨,局部日涨5毛,官方预判会否再度失手?

农业农村部:短期猪价无大涨基础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 陈光华21日表示,今年上半年生猪价15.1元/公斤,略高于去年同期。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时间超过预期,主要原因还是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农业农村部近期也组织了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会商,综合研判,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猪价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但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有望逐步回升。

而今年4月中,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回落加上五一、端午节日拉动需求,综合判断,生猪养殖有望在二季度末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养殖亏损程度整体将轻于上年同期。然而此后玉米、豆粕价格未能进一步回落,反出现较强势反弹,而猪价则依然弱势不改,重心仍有下移,二季度生猪养殖亏损情况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至6月底,猪价破7、猪粮比破5,自繁自养、外购仔猪头均亏损均在350元左右。而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7月第2周,全国生猪价格14.2元/公斤,头均亏损仍达到200元。而去年同期,猪价已经拉涨至22元/公斤以上,头均盈利已经突破600元。

发改委:预计短期猪价或小幅震荡波动

据发改委监测,截至7月19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12元/公斤,比7月12日上涨0.07%;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为2.88元/公斤,比7月12日持平;猪粮比价为4.90,比7月12日持平。截至目前,猪粮比价在5:1之下已持续4周。本周国内猪价偏强运行。目前市场有一定看涨情绪,但终端消费对行情支撑力度或有限,预计短期猪价或小幅震荡波动。

生猪价格波动周期_生猪价格的波动规律_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研究

产能下不来,猪价真能大涨吗?

近两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多次阶段性的调整,但波动幅度均相对平缓,存栏绝对值均高于正常保有量,意味着产能一直处于合理偏高为主(绿色表示产能正常波动,黄色表示产能大幅波动,红色表示产能过度波动),对应生猪供应充足。虽然近期农业农村部首度提出生猪养殖要适度合理去产能,但后期农业农村部三大重点工作之首依然是继续加强生产监测预警,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确保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从保供这一角度看,再无重大疫情干扰等情况下,后续能繁母猪跌破4100万头的可能性为0,除非官方调整正常保有线。

理论上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2022年4月,在环比连续下降10个月之后,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177万头,为近两年的低点,但依然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5月份起,能繁存栏回升,此后连增8个月,至2022年12月底,能繁存栏4390万头,2023年1月-5月,能繁存栏再度持续下降,但6月份环比再度回升。理论上,今年生猪出栏量低开高走再降的走势,1季度出栏低点,2、3季度逐渐回升,4季度再度回落。但实际上,生猪出栏量还受到配种率、产仔数、成活率等多因素影响。

2022年3季度猪价大幅上涨,其对应的能繁存栏是2021年9-11月份,黄色区域,而今年3季度出栏生猪对应的能繁是2022年9-11月份,依然是黄色区域,同比变化不大。

那么,今年3季度,猪价能复制去年的走势吗?近几日,猪价的强势大涨是否依然只是昙花一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