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期货市场

场内场外什么意思?场内场外交易的区别是什么?

在金融领域中,“场内”和“场外”是两个常见的概念,尤其是在期货交易中。

首先,“场内”一般指的是在正规的、受到严格监管的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以期货市场为例,像国内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等,这些就是典型的场内交易场所。场内交易具有以下特点:

场外交易_期货场内交易特点_场外交易风险对比

交易集中化:所有的交易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易信息透明、公开。

标准化合约:合约的条款,如交易单位、交割日期、交割方式等都是由交易所统一规定的,具有高度的标准化。

严格的监管:交易所对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和有序。

流动性高:由于参与者众多,交易活跃,买卖容易成交。

而“场外”交易则是指在交易所之外进行的交易。

场外交易的特点包括:

交易个性化:合约的条款可以根据交易双方的需求和协商进行定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交易对手风险:由于缺乏交易所的中央清算和监管,交易对手可能存在违约风险。

透明度较低:交易信息不如场内交易公开,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场内场外交易的区别,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表格对比:

场内交易场外交易

交易场所

交易所内

交易所外

合约标准化程度

高,交易所统一规定

低,可定制

监管程度

严格

相对宽松

信息透明度

流动性

相对较低

交易对手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在选择场内或场外交易时,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交易经验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交易透明度和规范性的投资者,场内交易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具有较强谈判能力的投资者,场外交易可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灵活性。

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交易,都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塑料企业如何利用基差交易降低经营风险

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什么_基差交易的类型包括

A 传统的套期保值

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指生产经营者在现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一定量的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以其中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控制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

套期保值主要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所谓买期套保,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是在期货市场购入期货,用期货市场多头保证现货市场的空头,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卖期套保,则是为了防止现货价格在交割时下跌的风险而先在期货市场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当的合约所进行的交易方式。

因此,卖出套期保值又称为“卖空保值”或“卖期保值”。本文就基差交易这一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基差交易是什么_基差交易的类型包括_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

B 基差交易的应用

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运行效率较高,产业客户的介入、私募基金的兴起使得市场定价更加高效。反映到期货盘面,我们容易看到一些品种长期处于期货贴水状态,对于一个深幅贴水的品种进行期货卖出套保,很多时候容易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同时“挨耳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最主要是由于基差的存在。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强调的是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完全对冲,不考虑绝对价格涨跌,也不关心基差强弱。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基差的存在,套期保值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谓基差是指现货价格减去某合约期货价格的差,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若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正数,称期货贴水或现货升水,此时为反向市场;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则基差为负数,称期货升水或现货贴水,此时为正向市场。基差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它主要反映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之间的运输成本和持有成本,以及期货盘面的投机资金因素。

与基差交易共存的一个概念是点价。基差交易,区别于传统现货贸易商习惯的“一口价”定价方式,是通过“期货盘面点价+/-固定基差”这一计算模型得出一个最后现货的结算价格。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大宗商品现货贸易普遍采用基差交易。美国的谷物贸易商都是基差交易者,他们不需要预测价格的涨跌,只需根据历史走势对基差进行预测。他们的任务就是管理好基差,并通过对未来基差变化的判断,综合运用期货、期权等多种方式,从基差的变动中获得利润。

对于谷物商而言,套期保值就是对基差的投机,是根据基差变化而不是价格变化作出买卖决定。既然是对基差的投机,如果对基差走势判断错误,就会导致套保操作出现亏损,但由于基差变动幅度较小,其带来的风险远低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即使判断错误也不会给谷物商带来灭顶损失,这也是美国谷物商必做套保的真正原因。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我国的油脂油粕类行业全面洗牌,许多之前不做期货套保不熟悉期货工具的现货商大量破产,随后基差交易逐步得到了全行业的普遍认可,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交易结算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上海有色金属的贸易流通过程中也开始有该类应用。在塑料行业,据笔者调研,国内某知名大型石化贸易商在华东地区一个月大约有5000—6000吨的货物进行点价交易,在华南地区大约有10000吨的点价贸易量。

C 塑料企业参与基差交易案例分析

基差交易,在实际操作中,手中有货的一方,可卖出基差,锁定所持有货物的价格,从而锁定利润;未来需要买货的一方,则可买入基差,规避价格上涨风险,锁定成本。二者均需要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操作。一批货物可以分多次、多笔进行点价操作,具体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执行。相较于单纯的期货套保,“期货点价+基差”的定价方式给了企业更多的价格选择。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自身的贸易风险只是相对价格变化,而非传统的绝对价格变化。从传统的期货套保中买卖双方在期货盘面做对手盘,演变成为基差的对手盘,即一方卖出基差一方买进基差,或者说一方做多基差、另一方做空基差。

基差交易中,基差水平由卖方报价,买方选择是否接受这一报价。基差越低对买方越有利,成交可能性越大。

下面通过一个PP的买方点价案例进行说明。

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什么_基差交易的类型包括

2015年2月底之后聚烯烃行情不断走高。4月28日,贸易商在PP1509期货价格为8900元时进行卖出套期保值,同时报出期货价格+200元的基差合同,同意先行发货,由下游厂家选择合适的时候点价结算。

在该案例中,4月28日合同刚开始的基差是9150-8900=250元/吨,贸易商与下游签订了固定基差合同,即合约PP1509期货盘面报价+200元,相当于贸易商让利了50元给下游。以8900元的价格进行卖出套保,计划锁定8900+200=9100元/吨,贸易商发货。

此时,下游交付合同定金10%,按合同约定,可以先向贸易商提货使用。

到了5月20日,下游选择了点价,期货价格在8230元(现货价格在8900元),此时下游与贸易商的结算价为8230+200=8430元/吨,相对于此时的现货价格8900元/吨,下游节约了8900-8430=470元/吨。若是按照当时提货时的现货价格来计算,下游节约了9150-8430=720元/吨。而对于贸易商,由于其是做卖出套保,实际售价在一开始签合同的时候就已锁定,为9100元/吨。在这个例子中,贸易商锁定了卖出价,而下游则提前使用到了便宜货,买卖双方实现了双赢。

在该案例中,贸易商是卖出基差,下游是买入基差。只要基差走强,下游获利。若是基差合同签订后,期货下跌幅度比现货下跌幅度小,即基差走弱,那么下游的获利程度受到影响。如果基差大幅走弱,下游甚至有可能出现不如不签订基差更划算的情况。所以买方点价适用于市场普遍比较悲观预期未来现货要跌,下游都不敢拿货的情形。因为在该情形下,因为预期后期现货要跌,下游自然而然地选择低库存随用随买的策略,通过买方点价,一方面下游可以提前用到货,而且可以自主选择某个期货盘面的价位进行点价结算,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于贸易商,则是在签订基差合同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卖出价格,无论后期期货或者现货怎么涨跌,对贸易商的最终卖出价格都不影响。

该基差交易合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贸易商在多少基差跟下游签订合约。如果从历史基差图上得出目前基差处于极低的位置,比如今年曾经基差为0甚至为负,且预期后期需求不旺现货要跌,这时候贸易商报出固定基差以吸引下游客户签订合同,那么双方最后双赢的概率是极大的。因此,对于买方点价的基差合同,在基差越低的情况下,买方越划算。

该案例是以市场低迷的情形下做出的买方点价案例。同样的,市场也有可能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贸易商惜售待涨,但下游需要用货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这时候做卖方点价则对于双方也是共赢,贸易商可以到时在期货盘面进行点价结算,而下游也可以提前拿到货物使用。

如果再推进一步对基差合同进行变通,我们还可以衍生出最低(卖)价合同和最高(买)价合同。当现货市场供应紧张,贸易商不愿意供货时,下游同供应商签订最低(卖)价合同,遇涨跟涨、遇跌不跌,保证贸易商的满意利润,同时在期货市场进行买入保值规避风险。当现货供应过剩时,贸易商对下游签订最高(买)价合同,遇跌跟跌、遇涨不涨,保证下游采购成本,同时通过卖出套期保值控制风险。

D 总结

综上,根据不同基差签订的合同最后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如果双方想要完全规避价格波动的不确定风险,都需要在期货盘面上进行交易。

最后笔者对买方点价和卖方点价最适用的情形做了总结:对于买方点价,在现货市场走软下游不敢拿货的情况比较适用。下游可以先拿货后结算,是基差的多头。在基差走强的情况下,下游受益。

对于贸易商,由于很早做出了卖出套保,其锁定了卖出价格。对于卖方点价,在现货市场氛围良好的情况下对双方合适。现货资源紧俏,贸易商惜售,下游拿不到货,通过卖方点价,卖方可以卖个好价钱,下游也可以锁定成本。

基差交易中的买方交易策略

升贴水谈判、点价以及管理敞口风险成为买方关注的焦点

基差交易是什么_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指以()加上或减去

基差买方升贴水和点价策略

由于在升贴水谈判中,基差卖方的让利空间有限,加上基差买方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因此,买方最多也只能对升贴水讨价还价一番,尽量争取优惠。不过,市场上的升贴水报价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每个基差卖家的升贴水报价可能不一样,所以买方可以通过多次询价货比三家,为谈判提供讨价还价的理由和依据。在升贴水谈判结束后,接下来交易双方将签订基差交易合同。

基差交易合同签订后,基差大小就已经确定了,期货价格就成了决定最终采购价格的唯一未知因素,而且期货价格一般占到现货成交价格的90%以上。因此,点价成了基差买方最关键的因素。那么如何进行点价呢?要想获得最大化收益,买方何时点定期货价格对自己最为有利呢?

基差买方点价受制于三个条件:一是只能在规定的期货市场就某个期货合约点价。二是点价有期限限制,不能无限期地拖延,否则卖方有权按最后时刻的期货价格作为现货交易的计价基准(称为强行点价)。三是点价后不能反悔。为此,点价方在签订合同后,要向基差卖方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抵押物。

点价模式有多种,既可以是一次性点价,也可以是分批点价;既可以在盘中即时点价,也可以以当天期货合约结算价点价,或者以合约当月月度结算平均价和收盘平均价等其他的约定价格作为所点价格,只要交易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好就行。总的原则是所点价格不得具有垄断性或操控性,市场的流动性要好,方便交易双方套保盘的平仓出场。

点价实质是一种投机行为,点价成败的关键是要正确判断期货价格走势。这就要求点价一方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基本面因素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对期货价格的未来走势判断制订相应的点价策略,并运用图表等技术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点价时点。

例如:A饲料公司地处广东省,是国内饲料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在当年12月24日,某油厂向A公司报出以大商所豆粕期货5月主力合约价格+升贴水600元/吨的来年2月份之前提货的豆粕基差销售报价,当日广东地区豆粕现货价格为3960元/吨,豆粕5月合约收盘价为3340元/吨,现货与其基差为+620元/吨。那么公司是否接受油厂报价呢?

策略一:预期基差由强走弱

A公司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尽管油厂的升贴水报价低于当日豆粕现货与5月期货合约基差20元/吨,但当日豆粕期货1月近月合约价格为3560元/吨,1月合约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贴水400元/吨。A公司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豆粕基差图发现,自2007年8月份起,豆粕期货价格就逐步形成对现货价格的贴水局面。以交易最为活跃的主力合约为例,期价贴水最高值为900多元/吨,最低贴水也有100多元/吨,通常的贴水值在200—700元/吨区间。

图为豆粕基差

由此判断,目前620元/吨的基差处于历史偏高位置,未来一段时间豆粕基差走弱的可能性较大,意味着目前期货价格可能被低估或现货价格被高估,因此当前买入现货豆粕的风险较高。于是,A公司决定不与油厂签订购销合同,而是采取买入期货合约的方式,将1—3月份公司所需豆粕原料先在5月期货合约上买入一部分,然后根据基差变动与豆粕期现价格的运行趋势再定后期与油厂的基差贸易。

最后,该公司在12月25日开盘买入豆粕5月期货合约500手,成交价为3340元/吨。

基差走弱应对策略:如果是期货价格涨幅大于现货价格涨幅导致的基差走弱,则继续持有期货头寸;如果是现货价格跌幅大于期货价格跌幅导致的基差走弱,当基差损益点达到100点时,则考虑在期货市场直接交割接货,或提前期转现,或平仓期货头寸的同时采购现货。

基差走强应对策略:如果是期货价格涨幅小于现货价格涨幅,或者是期货价格跌幅大于现货价格跌幅导致的基差走强,即期货贴水扩大时,继续持有期货头寸,并可将后期公司饲料生产所需豆粕用量转到期货市场上采购。

后续操作:元旦过后,广东豆粕现货市场价格异常走高,与豆粕5月期货合约的基差一度突破700元/吨高位,A公司按计划在期货市场扩大采购数量,在原有500手的基础上,将3—5月份生产计划用豆粕原料5000吨也建立在豆粕5月期货合约上。

至此,A公司持有豆粕头寸的基差拉大到了705元/吨,距离交割仅有四个月时间,按照期现价格最终将收敛回归原理,未来基差将会逐步走弱,这对公司持仓是有利的。公司可以采取期货交割或者期转现方式将期货持仓转为现货。

基差交易是指以()加上或减去_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什么

表为饲料公司预期基差走弱时的交易策略

策略二:预期基差由弱走强

5月份豆粕期货合约交割以后,9月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豆、豆粕、豆油等大宗商品下跌趋势明显,国内油脂行业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下游需求疲软,进口大豆港口库存高企。罕见的内外利空因素叠加,使得许多油脂企业销售乏力,库存增加。

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什么_基差交易是指以()加上或减去

图为豆粕基差

11月5日,油厂向A公司报出对来年1月期货合约升水50元/吨的12月5日前提货的基差定价交易合同,比去年12月下旬的升水600元/吨报价差异巨大。当日豆粕期货1月合约收盘价为2694元/吨,现货价为2650元/吨,对1月期货价格反而贴水44元/吨,较为罕见。A公司研究人员通过对豆粕基差图监测和分析发现,-44元/吨的基差处于历史最低位置,未来一段时间豆粕基差走强的可能性较大,意味着当前期货价格可能被高估或现货价格被低估,因此当前买入现货豆粕的风险较低。

于是,A公司决定接受油厂的升贴水报价,与油厂签订12月5日前提货的基差交易合同5000吨,按当时期货价格2694元/吨的10%缴纳油厂保证金约135万元,饲料厂可在一个月间的任意时间提货,现货合同定价为1月豆粕期货合约价格+50元/吨。

期价波动应对策略:如果发现期货价格涨幅,则尽早点价或分批点价,或在期货市场做买入套保;如果期货价格继续下跌,则将点价时间尽量往后拖延。

基差走弱应对策略:如果是期货价格涨幅大于现货价格涨幅,或是现货价格跌幅大于期货价格跌幅导致的基差走弱,则尽早点价或分批点价,并将所接现货抛到期货市场卖出套保。

基差走强应对策略:如果是期货价格涨幅小于现货价格涨幅,或者是期货价格跌幅大于现货价格跌幅导致的基差走强,即期货贴水扩大时,将点价时间尽量往后拖延。

后续操作:进入11月下旬,广东豆粕现货市场价下跌缓慢,而大商所1月豆粕期货合约价格下跌较快,现货对期货的基差由贴水转为升水,市场形势对A公司有利,A公司尽量拖延点价。进入12月份,当1月期货合约价格跌破2400元/吨时,基差并没有创出新高,意味着基差不再走强,加上离点价最后期限已近,于是A公司电告油厂,点取1月期货合约盘中价2401元/吨为现货合同基准价,加上50元/吨的升贴水,最终的豆粕提货价格为2451元/吨,结束交易。

基差交易是指以()加上或减去_基差交易是指按一定的基差来确定_基差交易是什么

表为饲料公司预期基差走强时的交易策略

以上两次操作中,A公司灵活运用基差定价交易模式,达到了稳定公司豆粕原料采购成本的目的。

基差买方风险控制策略

对基差买方来说,基差交易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敞口风险。由于点价方基于自身对商品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预测所具有的信心,而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换取点价的权利。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签订合同时就到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的,否则拥有的点价权意义不大。

所以,在基差交易中,点价一方带有对价格涨跌进行投机交易的性质,但是一旦点价方签订基差贸易合同后,对商品价格走势判断错误而又没有及时点价,则所面临的风险要比基差卖方大多,有的甚至因无力连续向对方缴纳保证金而违约、破产、甚至倒闭。近些年,在国际大豆贸易中经常出现的“弃船”、“洗船”等事件无不与基差买方亏损严重有关。

为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对价格判断错误导致点价策略失误造成的巨大风险,基差买方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敞口风险。

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制订当价格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的止损性点价策略。当点价方一旦发现价格与自身判断方向相反运行时,应采取防范性的点价策略。

二是当价格向不利方向发展时,及时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应的套期保值交易,锁住敞口风险。如果是买方叫价交易,则点价方应及时在期货市场做买期保值;如果是卖方叫价交易,则点价方应及时在期货市场做卖期保值。当然也可采取边点价,边套保的策略。

三是运用期权工具对点价策略进行保护。

对基差买方来说,矛盾之处在于,既想通过点价获得价格向有利于自身期望方向发展带来的收益,又怕一旦价格向不利于自身期望方向发展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即能保住点价获益的机会,又能规避价格不利时的风险呢?

采用期货合约套期保值显然只能顾一头,即在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也把价格向有利自身方向发展的获利机会也规避掉了。但用期权做套期保值的结果则可以两头兼顾。比如说,在买方叫价交易中,基差买方通过买入看涨期权做套期保值,既可以锁定价格上涨造成的采购成本提高的风险,同时又保留了价格下跌后点价获利的机会。

同样,在卖方叫价交易中,基差买方通过买入看跌期权做套期保值,既可以锁定价格下跌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的风险,同时又保留了价格上涨后点价获利的机会。而且运用卖出看涨期权也是一种卖出套保的方法。当然,卖出期权适合于期货价格中性或者小幅波动的情形,而买入期权则适合于期货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

正是因为期权产品具有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金融特性,使得基差定价交易中的基差买方既可以获得点价带来的收益,又能规避价格向不利于自身方向发展造成的风险。使用期权产品,基差买方相当于为点价上了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点价的难度和风险,使买方可以更加便捷地管理价格风险。

不过,运用期权为点价保驾护航也有一些缺陷。最大的弊端是买入期权需要缴纳不菲的权利金,能否通过点价把支付的权利金收回是买方在运用期权时需要加以权衡的。而运用卖出期权虽然不存在上述问题,但它在期货价格大幅波动情况下的保值效果有限。因此,基差买方运用期权工具对点价策略进行保护时需要综合考虑。

基差买方的点价保护策略主要分为保护性点价策略和抵补性点价策略,这两种策略所使用的条件和效果各不相同。

首先,保护性点价策略是指通过买入数量相等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为需要点价的现货部位进行套期保值,以便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保护性点价策略的优点:一是风险损失完全控制在已知的范围之内,最大的风险和损失就是已缴纳的权利金,不会存在方向判断错误造成损失不断扩大的风险,而当价格的发展对点价有利时,收益能够不断提升。二是买入期权不存在追加保证金及被强平的风险。可以保持较好的交易心态,使保值计划得到完整地执行。

保护性点价策略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成本较高。买入期权时需要向卖方缴纳权利金,尤其是对于实值期权所需支付的权利金还相当高。只有当价格的有利变化弥补所支付的权利金成本时才会盈亏平衡,随后才会开始出现净盈利。

其次,抵补性点价策略是指通过卖出数量相等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为需要点价的现货部位进行套期保值。收取的权利金可以抵补部分风险损失,但当现货部位的风险损失大于收取的期权权利金后,裸露的风险不能再得到完全的规避。因此,抵补性点价策略只适用于期货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

抵补性点价策略的优点:与保护性点价策略相比,抵补性策略是负成本,即可以收取一定金额的权利金。

抵补性点价策略的缺点:获利的空间有限,就是权利金,但存在期权做错方向时损失会不断扩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和损失理论上是无限的。不过有点价托底,对卖出期权的损失风险能够规避,只是卖出期权不能对点价进行完全性的保护,再就是卖出期权需要缴纳保证金。因此,采用抵补性点价策略需要的期货资金要多一些,并要做好追加保证金的后续准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技术分析法:基于市场行为预测期货价格变动方向的方法

期货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基于对市场行为本身的分析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方向,即主要对期货市场的日常交易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价格变化、交易量和持仓量的变化等。其他数据。

按照时间顺序绘制图形、图表,​​或者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图形、图表或者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预测期货价格走势的方法。期货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合理的假设之上:市场行为反映一切;价格随趋势变化;历史将会重演。

1.市场行为反映一切

这是技术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师认为,任何影响商品期货价格的因素——基本面、政治、心理或任何其他方面——实际上都会反映在其价格中。因此,我们必须做的就是研究价格变化。这个前提的本质含义是价格变化必须反映供求关系。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必然上涨;如果供应超过需求,价格将不可避免地下跌。供给和需求规律是所有经济预测方法的起点。反过来说,那么,只要物价上涨,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需求一定超过供给,从经济基础上一定是乐观的;如果价格下跌,从经济基础上来说一定是利空的。最终,技术分析师只是通过价格变化间接研究基本面。大多数技术人员也会同意,是某种商品的供需关系,即决定该商品是看涨还是看跌的基本面。图表本身并不会导致市场上涨或下跌,而只是显示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乐观或悲观情绪。

图表分析者经常忽视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原因,并且通常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市场在价格趋势的早期阶段或当市场处于关键转折点时表现得如此不稳定。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技术分析师往往会找到独到的办法,一针见血。

按理说,既然所有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最终都要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那么研究价格就足够了。事实上,图表分析师只是通过研究价格图表和大量辅助技术指标让市场揭示其最有可能的趋势,而不是分析师凭借自己的精明“征服”市场。今后讨论的所有技术工具都只是市场分析的辅助工具。当然,技术人员知道市场波动肯定有原因,但他们认为这些因素与分析和预测无关。

2. 价格呈趋势变化

“这是技术分析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研究价格图表的全部意义就是在趋势发展的初期及时、准确地揭示趋势,从而达到顺势交易的目的。事实上,技术分析本质上是顺应趋势,即确定并遵循既定的趋势。

从“价格以趋势的方式演变”自然可以推断出,对于一个既定的趋势,下一步往往是继续朝着现有趋势的方向演变,而反转、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这当然也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应用。另一种说法是,当前趋势将持续下去,直到发生逆转。虽然这句话几乎是同义反复,但这里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地遵循既定趋势,直到出现相反的迹象。

3.历史会重演

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与人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价格形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价格图表形状来表达的,这些图形代表了人们对某个市场的乐观或悲观情绪。事实上,这些图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已经众所周知并被分类。既然它们在过去行之有效,我们不妨认为它们在未来也同样有效,因为它们是基于人类心理的,而人类心理向来是“易改变,难改变”。 “历史重演”意味着未来的钥匙隐藏在历史中,或者未来是过去的复制品。

在三大假设下,技术分析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第一篇文章肯定了研究市场行为意味着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所有因素。第二条和第三条使我们找到的规律能够运用到期货市场的实际运作中。

欧美地区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成熟,投资者积极参与风险转移

欧美起步较早,市场参与者结构较为完整。

自1975年美国首次推出利率衍生品以来,利率期货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利用利率期货有效转移利率风险。其中,国债期货是目前交易比例最大的利率期货。总体而言,目前全球国债期货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而且主要集中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和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两大交易所。欧美国债期货发展起步较早,市场机制相对成熟、交易活跃,市场参与者结构相对完整。

全球国债期货交易与发行

交易状态

自1975年美国首次推出利率衍生品以来,利率期货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利用利率期货有效转移利率风险。其中,中债期货是目前交易比例最大的利率期货。

图为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变化

据FIA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近20家交易所拥有活跃的国债期货交易,标的物覆盖至少18个国家的现货国债(2020年FIA统计覆盖33个国家的80家交易所)世界各地))。从交易量来看,近五年来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总体平稳增长。仅2020年,交易量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17.82亿手的水平,超过近五年172.8亿手的年均交易量。近五年国债期货交易量占整体利率期货交易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平均比例为51.4%。是所有利率期货中交易量最高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交易者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有所增加。

交易分布

图为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按地区占比

据FIA统计,从地区角度看,近五年来全球国债期货交易分布相对稳定,其中北美地区占比最大。近年来交易份额逐渐提升,五年平均交易份额为56.6%;其次是欧洲地区,近年来成交比例略有下降,平均成交比例为32.8%;亚太地区成交比例相对稳定,平均比例为10.5%;而拉美地区的交易比例基本在1%以下。与亚太和拉美地区相比,北美和欧洲国债期货交易更为活跃。北美和欧洲合计占全球交易量的近90%。 2020年,欧洲和北美国债期货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88.58%。

从个别交易所来看,近五年来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几家代表性交易所。 CBOT占比最高,年均成交额达54.9%。北美国债期货交易也主要集中于此。份额第二的是欧洲期货交易所,年均交易份额为29.2%。 CBOT和欧洲期货交易所合计占据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的80%以上,2020年,上述两家交易所的交易量合计占比为82.9%。此外,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ICE Futures Europe(ICE Futures Europe旗下子公司)、韩国交易所的交易量也占一定比例,五年平均占比为6.2%和6.2%分别。 3.4%和2.4%。近年来,我国国债期货交易量持续增长,但目前占全球交易量比重较小,年均交易份额为0.8%,2020年份额为1.35%。

图为2020年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按地区占比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国债期货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而且主要集中在CBOT和Eurex两大交易所。欧美国债期货起步较早,市场机制相对成熟,交易活跃,市场参与者结构较为完善。

图为全球国债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占比

图为2020年全球国债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占比

B 欧美交易所国债期货投资者结构

自1975年美国首次推出利率衍生品以来,利率期货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利用利率期货有效转移利率风险。其中,国债期货是目前交易比例最大的利率期货。总体而言,目前全球国债期货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而且主要集中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和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两大交易所。欧美国债期货发展起步较早,市场机制相对成熟、交易活跃,市场参与者结构相对完整。

欧洲期货交易所

市场概况

自德意志交易所(DTB)与瑞士期货和期权交易所(SOFFEX)合并组建欧洲期货交易所以来,该交易所上市的以德国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期货已广泛用于对冲欧洲国家政府债券和部分国际利率债券风险。欧洲期货交易所连接债券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和托管清算系统,为投资者提供一体化服务,大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推动国债期货市场快速发展。欧洲期货交易所目前交易11种政府债券期货,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瑞士的政府债券。

图为欧洲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按品种成交占比

从欧洲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国债期货各品种持仓比例变化来看,总体来看,德国长期国债期货(Euro-Bund 期货)、中期国债期货(Euro-Bobl 期货) )、短期国债期货(Euro-Schatz期货)有明显变化。领先于其他国债期货。从交易量来看,上述三个品种年均交易比例分别为40%、26%和20%,合计占欧洲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量的86%。从持有量来看,上述三个品种年均持有量分别为29%、24%和27%,合计占欧洲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持有量的81%。从趋势看,2011年以来,除德国短、中、长期国债期货外的其他国债期货交易持仓比例逐年上升。欧洲期货交易所统计显示,除德国短、中、长期国债期货外,其他类型的期货债券均逐年增加。交易和持仓占比从2011年的1%和3%上升至2021年的25%和28%(统计截至2021年10月),欧洲期货交易所各类国债期货的交易和持仓分布有所发展走向均衡发展。

图为欧洲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按类型持有比例

投资者结构

根据欧洲期货交易所的规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在专业水平、规模、技术等方面符合交易所申请条件的,都可以申请成为交易所参与者。欧洲期货交易所有来自31个国家或地区的352家机构参与交易。机构类型包括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国内外央行、德国财政部及非金融机构等。各交易参与者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申请开设自有业务。账户分为三种类型:委托人、做市商和代理。自营账户用于机构自有资金的交易;做市商账户用于市场报价和交易;经纪账户用于客户经纪。

欧洲期货交易所历年披露的固定收益期货投资者市场份额显示,欧洲期货交易所固定收益期货和中国债券期货交易量占比超过99%。因此,各类投资者在固定收益期货中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欧洲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的份额。投资者结构。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15年以来,自营账户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做市商账户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2021年10月,做市商成为欧洲期货交易所固定收益期货市场份额最大的交易主体,占比37.3%,自营账户和经纪账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7.7%和35%。这与欧洲期货交易所鼓励做市商参与现场交易以提高流动性密切相关。

图为欧洲期货交易所固定收益期货投资者结构

CBOT

市场概况

美国国债现货市场活跃,产生了广泛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1976年,芝商所推出第一个国债期货合约——91天短期国债期货合约,随后逐步推出长期、10年期、5年期和2年期国债期货。美国国债期货的发展与现货价格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目前,CBOT上市的美国国债期货包括2年期、5年期、10年期、超长10年期、长期和超长期国债期货。交易最活跃的期货产品是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

投资者结构

从参与者结构来看,美国国债期货参与者结构丰富,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将国债期货参与者分为以下几类:中介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杠杆基金、其他和非报告头寸。其中,中介机构主要是美国和非美国的银行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杠杆基金主要进行风险投资;其他机构主要指风险对冲机构,如央行、金融公司等。

根据CFTC持仓报告,CBOT国债期货多空头寸中,持仓比例最大的前两名投资者分别是资产管理机构和杠杆基金。从多头仓位来看,2021年10月,资管机构和杠杆基金的持仓规模分别为561.96万手和257.77万手,占比53.14%和24.38%。从空头持仓规模来看,2021年10月,资管机构和杠杆基金持仓规模分别为434.4万手和275.35万手,占比41.08%和26.04%。从历史情况来看,在多空头寸结构中,资管机构多头头寸占比高于空头头寸,而杠杆基金则相反。尤其是2018-2019年期间,杠杆基金空头占比最大。 WHO。不同时期各类投资者的持仓比例变化可能与利率走势和机构投资策略有关。

图为CBOT国债期货多头投资者结构

图为CBOT国债期货空头投资者结构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