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可再生能源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可再生能源成为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最新数据显示,继今年6月突破13亿千瓦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10月底突破14亿千瓦。COP28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已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赵英民: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包括绿色低碳服务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全球领先,中国为全球风能和光伏发电成本下降80%和90%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大会期间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预算》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达到368亿吨,较去年增加1.1%,将创下历史新高。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阿代尔·特纳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

阿代尔·特纳: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实现零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大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我认为中国将在这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当前,中国正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杨雷:新型能源体系也打破了过去供需的界限,打破了过去集中式的结构,越来越多的需求侧响应,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完善的市场,让这些新的技术得以规模化的应用,真正发挥可持续的动力。

关注丨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大规模跃升新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2022年,随着能源革命深入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装机总量历史性超过全国煤电装机,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

据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25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全社会新增的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将超过80%。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翻番预测_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煤电_中国循环能源

春江水暖鸭先知

新春伊始,全国各大电网上又新增了不少清洁电能。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每天可发电1亿多度。

青藏高原上,德令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里,又有70万千瓦的光伏装机并网发电。

腾格里沙漠旁,60台刚投产的风电机组在早春的料峭里开始迎风旋转,每转一圈,就能发出480度电。

记者了解到,2022年,全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年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主体。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了12.13亿千瓦,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年发电量27000多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相当于欧盟2021年全年用电量。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长易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2022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减排二氧化碳中,由中国制造的装备贡献度超过了40%。我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产业发展领跑全球,已经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

据易跃春介绍,目前我国正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湾、新疆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藏东南、川滇黔桂两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以期全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先立后破,协调好能源保供与“双碳”目标关系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彭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要贯彻“先立后破”的总方针,协调好能源安全保供与“双碳”目标的关系,“一立”新能源快速发展,以基地式集约化开发为主体,协同推进分布式新能源;“二立”调节性煤电适度发展和煤电的灵活性改造,立足以煤电为主的基本国情,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发挥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压舱石作用;“三立”水电和抽水蓄能的储能调节功能,推动水电扩机和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抽水蓄能发展;“四立”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能源革命倒逼能源相关产业转型,拉投资稳增长。

对于集约化开发,彭程表示,首先,沙漠、戈壁、荒漠风光基地开发开创了政府主导规划,以电力央企为主力,基地式集约开发的新局。在他看来,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呈现集群特点,鼓励千万千瓦级规划建设、一体化主体牵头投运,提倡基地与调节电源、外送通道,“三位一体”同步建成投产。基地式集约化开发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形成阶段,并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重要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新发展要求、提供了新发展机遇。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关键领域和主战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主力军”和“先锋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并逐步走向存量替代。

新形势下水电如何发展?张宗亮建议,一方面做大增量,积极推动金沙江龙盘等流域龙头水库和战略性工程建设,提升流域整体调节能力和综合效益,同时积极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另一方面用好存量,通过水电扩机、增容改造、建设混合式抽水蓄能、增加库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水电调节潜力,实现优化升级;同时,充分发挥水电灵活调节能力,在全国主要流域推动水风光一体化创新发展,提升水风光可再生能源整体开发规模、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张宗亮认为应围绕提升建设和投产规模、拓展场景应用、推动多元化发展格局、完善产业体系等方面继续大力推动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二手车市场回暖 年交易量有望冲击2000万辆

时报时评丨1月份信贷“狂飙”成经济复苏前奏

视点丨北京:轨道交通产业跑出“加速度”

地产周刊丨“还钱”比“借钱”难 提前还贷利弊几何

关注丨猪肉价格将持续低位运行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翻番预测_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煤电_中国循环能源

中国循环能源_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翻番预测_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煤电

2023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王一鸣谈国内经济增速与转型风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张晓冲)2023全球财富管理论坛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副中心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论坛上表示,国内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升,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将是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时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有效防范化解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王一鸣指出,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这一转变的独特背景是国内房地产市场供需格局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加之传统制造业在达到顶峰后也进入平台期,基础设施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逐步收窄,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缓。

王一鸣认为,数字智能技术正在驱动产业生态重塑。产业升级包括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我国钢铁、石化、建材、轻工纺织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它们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将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产业升级还包括轨道交通、船舶、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等主导产业的升级,以及一些新兴领域的培育,如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还包括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如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每一个领域都将带来巨大的增长。

王一鸣提到,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拐点重叠,能源逐步到达峰值需求。预计2030年至2040年,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占比将大幅提升,带动我国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污染物逐步进入峰值期,形成叠加,达到峰值后进入平台期再叠加。这种峰值叠加在现阶段会形成特殊的叠加效应,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王一鸣认为,科技创新是未来最重要的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国际经验看,越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对从国外进口的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而且随着价值链的上升,依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大。要使这些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坚持开放。

编辑:宋玉婷

由 Lucy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