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不良贷款转让

中小银行入局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持续扩容,下沉到中小银行

近期,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公布最新一期“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共有19家城商行及50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加入不良贷款转让队伍。

与此同时,试点期“红利”仍在持续,相关配套细节逐步完善。2023年6月1日起,银登中心宣布将继续对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暂免收取挂牌服务费,并对交易服务费予以八折优惠。此外,银登中心在5月中下旬发布多条涉及不良贷款转让资金业务的配套文件细则,进一步优化实施流程。

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统计_银行不良贷款_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中小银行

部分业务细则文件 图片来源:银登中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拓宽了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有利于上述机构优化资产负债表。不过目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仍面临诸多难点,例如定价难、信息不对称、企业参与性较弱等问题,仍待后续解决。

密集扩容至740家

此次试点扩容的“主力军”以中小银行为主。

根据统计表显示,今年共有50家农村中小银行加入试点机构,其中3~4月是扩容高峰期,共有有39家机构加入,占比接近8成。城商行也在今年密集入局,广州银行、兰州银行、盛京银行、上海银行、中原银行等19家银行(分支机构并入总行统计)纷纷进行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开户。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还有13家消费金融机构、5家金融租赁机构加入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开户“大军”。值得注意的是,渤海国际信托、广汽汇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各自领域首家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机构,这也意味着信托行业、汽车金融行业首次“破冰”,开启银登中心不良资产转让新渠道,。

截至5月19日,已有740家机构(含分支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各类金融机构密集扩容、争先“落子”背后,还得益于此前试点政策修订“扩范围”。2022年12月30日,银登中心公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3家政策性银行以及部分省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一同被纳入试点范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与试点首批“先行者”6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这轮试点扩容范围更广,将中小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也纳入,保守估计新增供应单位将超500家。

事实上,中小银行入局也确有必要。相较于国有大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偏高,存在一定风险。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31%、1.90%、3.24%。上述人士认为,将试点范围下沉到中小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将为中小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供新路径。2022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对 4392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中小银行中,高风险机构主要分布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城商行。其中,农合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17家和118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 92%。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从供需角度分析认为,出包机构变多在短期内会影响市场价格促使其向下调整,进而影响交易积极性。从银登网公布的个贷批转平均折扣率来看,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个贷批转业务平均折扣率从14.9%下降至2.7%;本金回收率从27.5%下降至7.9%。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不良资产包价格“跳水”背后,除出让方扩容带来的供给增加外,个贷批转的定价问题模糊问题或才是背后“元凶”。参与试点的银行通常转让的是信用类不良贷款,量大、分散、可预测性不强,也缺乏成熟经验参考,因此常出现定价困难等情况。

已有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转让成功

大量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尝鲜”开设账户后,开始积极为不良资产资产挂牌“寻嫁”。根据银登网信息显示,今年刚入局的银行“新兵”中,大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原银行、锦州银行等近10家银行都已正式开始不良资产转让工作。

参与频次最高是大连银行,近一周时间内该银行已经2次“挂牌”名下不良资产。5月25日,大连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拟转让瓦房店市共济街道某经销店不良贷款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约728.34万元,起初始价600万。5月19日,该行拟转让大连万绿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不良贷款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约1271.44万元。不过上述两个项目均在6月起拍,目前尚未有结果。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中小银行_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统计_银行不良贷款

同时,已有入局早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功。根据银登网信息显示,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江南农商行”)关于2023年第1期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已转让成功,受让方为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根据此前转让公告显示,该项目涉及未偿本金约9815万元,竞价起始价为500万。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今年新增中小银行中唯一一家公告官宣转让成功的项目。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转让成功案例较少主要是由于时间:大部分机构在3~4月加入,5月密集挂出公告,大部分要6月才有结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对上述渠道使用积极性还并不是很高。某中小农商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对于不良贷款,其所在行更倾向于自行清收而不是对外转让。因为中小银行对于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流程和不良资产的估值定价等技术手段不熟悉,期望资产转让价格与投资人资产定价有差距,因此目前参与积极性较弱,未来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转让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2023年“成绩单”披露:机构扩容,信用卡透支类资产提升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海颜)2023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绩单”披露。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情况,从数据来看,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效显著,试点业务机构、账户持续扩容,业务规模实现大幅攀升。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_银行不良贷款_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报告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共有266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883个业务账户,其中第二批试点机构共开立226个试点业务账户。试点业务规模在2023年实现大幅攀升,全年挂牌710单,未偿本息合计1529.84亿元,同比上升234.97%;成交553单,未偿本息合计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平均本金回收率23.71%,平均折扣率15.21%。

据了解,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自2021年正式开启,这使得银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得以“破冰”。不过彼时试点机构较为有限,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仅是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随着2022年12月30日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开启,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优化结构、轻装上阵。《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共有7个试点省市的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8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成功落地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累计成交109单,未偿本息合计82.1亿元。

从整体不良贷款转让情况来看,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单户对公业务成交量稳步增长,累计挂牌248单,成交163单,对应不良贷款163户、430笔,未偿本金合计176.59亿元,未偿本息合计228.31亿元,同比增长17.55%。

其中,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市场投放规模较大。第一批试点机构中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转出48单,未偿本息合计107.84亿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52单,未偿本息合计62.35亿元。第二批试点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全年共转出单户对公业务63单,未偿本息合计58.12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转出6单,未偿本息合计18.18亿元,城市商业银行转出46单,未偿本息合计30.54亿元,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转出9单,未偿本息合计4.03亿元,金融租赁公司转出2单,未偿本息合计5.37亿元。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报告》指出,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挂牌462单,成交390单,对应不良贷款约279.89万户、342.14万笔,未偿本金合计621.91亿元,未偿本息合计965.38亿元,同比增长449.43%。

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市场投放规模较大,未偿本息合计占比94.92%,其中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311单,未偿本息合计732.65亿元,未偿本息占比75.89%;10家消费金融公司转出14单,未偿本息合计183.71亿元,未偿本息占比19.03%。

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比重显著提升,资产类型分布日益均衡。《报告》显示,2023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批量个人业务未偿本息总额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此外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类贷款转出未偿本息占比分别为43.26%、17.56%。

根据2024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报告期内,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公告挂牌65单,业务规模同比增长35.79%至158.6亿元;成交53单,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34.28%至148.3亿元。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扩围,2023年对公不良贷款交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个人不良贷款市场增长迅猛,整体看不良贷款供给增长,需求热情释放,市场活跃度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2024年预计不良贷款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对公、个贷业务增长,商业银行与消费公司不良处置需求增长,尤其是部分中小机构需要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此外国内出台相关政策,有助于保障不良贷款市场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