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货币体系

货币的未来

货币拥有记账单位、支付手段和处理支付结算的机制三大核心要素,任何形式的货币创新都须具备这些功能。货币体系的根基在于信任,中央银行通过制度安排为维护这种信任提供了坚实保障,央行货币始终是整个货币体系的核心。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将主要沿着两条路径推进,一是增强货币政策框架的灵活性,二是提升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

货币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层出不穷,塑造着未来的货币体系。为确保这些创新能够增强而非削弱货币体系,有必要回到货币的基本问题上,即明确货币的要素和功能,识别哪些要素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仍将继续存在,从而界定一个良好运行的货币体系所应具备的特征,为评估货币领域的创新提供指导。未来可能出现许多难以预见的创新,私人部门可以更有效地承担其中部分功能。尽管如此,中央银行仍应继续履行某些关键职能。

货币的基本要素

货币及其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交易。货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记账单位、支付手段以及处理支付结算的机制。

记账单位是货币的首要功能。记账单位是指用于衡量商品、服务及金融资产价值的统一尺度,是货币体系其他功能的基础。如同衡量距离的单位一样,记账单位作为抽象而稳定的计量基准,用于转换和比较不同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值,相当于它们之间的“汇率”。通过记账单位,交易各方可以确立一个共同的计价标准,从而大幅减少需要掌握的相对价格的数量。因此,记账单位是构建整个货币体系的基石。

支付手段是货币的第二大要素。它指的是货币作为记账单位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工具用于偿还债务。在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统中,支付手段是实现等价交换的基础。作为记账单位的价值载体,支付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形式下都应与记账单位保持1:1的固定“汇率”。这一特性构成了所谓的“货币单一性”(singleness of money),即所有货币形式可按面值进行等值交易。如单一性缺失,可能导致交易复杂性上升和成本增加,并引发支付混乱。避免不同货币形式之间的浮动“汇率”影响,可以使得货币能够自由流通,并在调控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

处理支付结算的机制是货币的第三大要素。该机制必须能够在交易双方之间实现安全、高效、及时的价值转移,同时确保价值转移过程的合规性,从而实现结算的最终性,即交易一旦完成则不可撤销。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储藏并非不重要,而非是货币特殊的属性。传统理论通常将价值储藏视为重要属性,但实际上,这种功能并非货币所独有,其他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同样具备价值储藏的能力。此外,为维护支付手段与记账单位之间的固定“汇率”,货币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需具备价值储藏的特性。因此,价值储藏功能无需单独被强调。

中央银行应维护公众对货币的信任

货币体系的根基在于信任。上述三大要素构成其技术核心,但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始终是信任。唯有基于信任,价值尺度才能保持稳定,货币形式才能被广泛接受,支付结算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说“金钱让世界运转”,那么信任让金钱运转。维系信任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发挥着关键支柱作用。

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通过货币政策维护记账单位的稳定。其核心在于确保记账单位能够稳定锚定——即保持货币购买力长期稳定。像大多数必需品一样,记账单位的重要性往往在其缺失后方能充分显现。货币记账单位功能的弱化将引发持续高通胀或通缩,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市场交易活力造成严重干扰。在极端情况下,若经济主体对本国记账单位彻底失去信心,可能被迫采用外币作为计价标准(美元化),这实质上等同于放弃了货币自主权。

中央银行为维护货币信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尽管支付工具的发行与转移机制可部分交由私人部门运作,但维系公众信任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监管框架,以确保其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健运行。需要指出的是,货币的单一性并非其内生属性,而是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持续维护才能实现。当前大多数私人货币创新本质上仍嵌套于现有货币体系架构之内,它们采用通行国家记帐单位,并最终将结算与银行存款挂钩。这一现实充分表明,建立和维护货币信任至关重要。可以预见,在未来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框架仍将构成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石。

未来货币体系的两大发展路径

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将主要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增强货币政策框架的灵活性,二是提升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

(一)增强货币政策框架的灵活性

现行通胀目标制面临挑战。作为维护记账单位价值稳定的核心制度安排,通胀目标制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具有显著成效。然而,当前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制度面临更多挑战。一是结构性因素,行业特征和供给冲击对价格形成机制影响日益深化。后疫情时代全球通胀浪潮表明,持续的供给侧压力不仅会导致价格水平剧烈波动,更会引发相对价格的长期结构性调整。二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全球贸易摩擦、供应链产业链重构、技术创新加速、人口结构变迁以及绿色转型等趋势性因素正在重塑通胀的形成机制和传导路径。总体来看,异质性价格冲击和相对价格调整日益显著,导致通胀水平更频繁且持久地偏离政策目标。

通胀目标制有以下具体优化路径。首先,建立更具弹性的政策框架。尽管长期来看通胀将最终回归锚定水平,但央行在短期内调控通胀的能力面临更多约束,特别是在维持窄幅目标区间方面挑战巨大。这要求央行适当放宽对通胀波动的容忍度,允许通胀在更长时间内回归目标区间,防范政策过度微调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其次,优化政策锚定机制。应当避免机械追求精确数值目标,更加聚焦中期价格稳定目标。泰国央行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在疫情防控期间,泰国央行采取“暂时性容忍”策略,通过保持政策定力,实现了政策利率向中性水平的平稳过渡,从而有效避免政策超调风险,实现了通胀在六个月内快速回落至疫情前水平,同时保障经济复苏进程不受干扰。

(二)提升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

提升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是当前货币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体系包括支付工具及其结算处理机制两个核心要素。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不仅关系到不同支付工具之间的无缝衔接,更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所谓互操作性,可以界定为不同支付工具之间实现无缝转换的能力,以及其与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能力。要实现高效的互操作性,需构建三大支柱:技术层面要确保不同系统之间具备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能力;法律层面需保障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监管体系下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层面则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服务提供商不断提升系统互操作性。

在实践中,同步交收(PvP)和券款对付(DvP)等成熟的结算机制已经充分验证了互操作性的技术可行性。而智能合约技术的引入,则通过可编程交易条款的自动执行,进一步拓展了互操作性的应用边界。例如,自动柜员机(ATM)就是一个实现互操作性的经典案例,它成功构建了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的高效转换通道。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泰国的PromptPay零售快速支付系统,该系统显著提升了跨机构银行存款的互操作性,成为推动数字支付快速普及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开发统一的标准化支付二维码,PromptPay不仅有效防止了市场碎片化,还使得商户无须安装昂贵的支付终端,只需打印二维码即可接受电子支付。这一特性对泰国这类拥有庞大非正规经济的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境支付互操作性方面,泰国央行一直致力于解决该领域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零售支付层面,PromptPay系统已与亚洲八个国家的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使泰国商户能够以处理国内交易同样的便利程度接收境外支付。其中,在双边互联方面,泰国与新加坡PayNow建立了全球首个快速支付系统的联网连接,支持两国居民仅凭手机号码即可享受全天候、低成本、实时的跨境汇款服务。在多边互联方面,泰国央行通过“Nexus项目”,着力构建一个标准化的接入平台,实现快速支付系统“一次接入、全网联通”的目标。在批发支付层面,泰国央行与其他三家央行继续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共同研发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可扩展跨境支付平台。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可将支付成本降低约50%,实现秒级结算,并通过同步交收(PvP)机制有效消除结算风险。

随着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日益普及,未来支付体系的互操作性将主要围绕两大挑战展开:一是不同DLT网络之间的资金互操作性,例如通过“桥接”(指通过特定协议在保持各网络独立性的同时建立安全连接)或跨账本协议实现;二是DLT网络与传统金融体系等链下数据源的互操作性(例如通过“预言机”,将区块链外的信息写入区块链内的机制,以完成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数据互通)。前者是维持代币化货币单一性的前提条件,后者则是实现可编程性的基础。二者相结合,可使数字资产和价值在不同平台间实现同步流动,从而通过简化清算和结算流程显著提升效率。目前,泰国央行正通过升级后的监管沙盒,通过将资金与多种信息触发器相连接,探索新型支付功能。

为未来的货币设定锚点与边界

在思考货币的未来时,应当认识到,尽管现行货币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仍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对货币相关创新设定相对较高的准入门槛。当前围绕潜在的新货币形式,既有广泛的期待,也不乏一定程度的过度炒作。在面对这种热情时,有必要保持适度的谦逊。在不断探索货币新形态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不因技术或理念的跃进而无意中削弱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要素。一些所谓的新货币形式,也应在这一认知框架下进行批判性评估。例如,加密货币由于缺乏稳定的记账单位,难以承担货币职能;而稳定币虽然依托于法定货币单位,但由于其资产结构和流动性管理的不确定性,极易发生“脱锚”现象,从而违背货币的单一性原则。

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是通过其内在的层级结构得以体现和保障。这一结构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央银行货币,包括银行准备金和现金,是整个体系中终端支付手段。二是银行存款,属于信用货币,其本质是银行向客户支付现金或通过中央银行结算系统实现最终支付的承诺。三是非银行货币,如电子货币和稳定币,它们通常以银行存款为基础,实现兑付承诺。

在这一层级结构中,每种货币形式都依赖于上一层次的信用背书,形成了支付承诺的传导链条。在各个层级中,多样化的制度安排支撑着支付承诺的可信度,但归根结底,这些货币形式仍是承诺支付更高层级货币的凭证。在正常时期,这种层级关系在日常运行中往往不显眼,但在金融市场动荡或流动性紧张等压力时期,其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市场参与者倾向于“向上逃逸”至更高层级的货币,即寻求更具流动性和最终支付保障的资产形式。正是基于这一机制,中央银行货币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锚”的角色。所有形式的货币最终都依赖于其对中央银行货币的可追溯性,这一点在危机中尤为明显。

正是这种层级结构维系了货币体系在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因此,不论货币的未来如何演变,可以肯定的是,中央银行货币的核心地位将持续存在。同样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将不会脱离中央银行货币的支持,完全去中心化的数字代币难以成为主导形式。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为确保未来货币体系的稳健运行,有必要持续强化对制度性信任的维护。

【珅塔普·苏迪万纳乐普(Sethaput Suthiwartnarueput)为泰国央行行长,本文为2025年6月11日他发表的演讲。中文译稿的所有标题均为译者杨镇茹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