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1) 223696
+ (051) 2279421
客服
7×24小时

Tag: 经济数据

财经聚焦丨金融政策精准发力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透视7月金融数据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金融政策精准发力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透视7月金融数据

新华社记者吴雨、任军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一系列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如何理解主要数据变化?

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

7月历来是贷款投放的“小月”,6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明显,把6月和7月贷款数据合并来看,信贷增长保持平稳。

今年以来,债券融资增长较多,推动社融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数据表现突出,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4.88万亿元。

“通过债券置换,此前地方政府大量以高息短贷形式存在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低息长债,这对贷款数据产生一定影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表示,地方债务置换有助于风险出清和金融稳定,腾挪更多地方财力惠民生、促发展,也有利于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其变化折射出经济活力。

7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5.6%,M1与M2“剪刀差”较去年9月高点大幅收窄。

董青马表示,今年以来,M1与M2“剪刀差”呈现收窄态势,体现出资金活跃程度和循环效率提升,各项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助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信贷结构继续优化

分析信贷变化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还要重视“质”的变化。

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63万亿元,企业仍是新增贷款的大头。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91万亿元,占比近六成。

具体来看,金融“活水”流向哪些领域?一组数据或能给出答案。

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信贷结构作出相应调整,要求更高质量的信贷投放。”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成琪表示,今年以来,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断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意愿不断提升,效果也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整治资金空转和金融业“内卷式”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在细分市场中挖掘有效信贷需求。

贷款利率保持低位

今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仍保持在历史低位,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成本更加优惠。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7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现在贷款利率只有过去的一半,这对减轻我们财务压力帮助很大,有助于我们启动新生产线、更好开拓市场。”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体现了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保持低位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说,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较长时间,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

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五个省份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专家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内经济循环有望更加顺畅,一揽子金融举措持续发力,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完)

新近公布今年前两月中国经济数据低迷原因与性质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刘飞王建华)新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数据确实显得不景气,但分析其原因和性质,不难看出短期波动,政府仍不会出台进一步措施。 刺激措施的特点是扩大赤字和过度发行货币。

国家统计局13日联合发布的1-2月经济指标中多项关键数值创多年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9%,为2002年12月以来最低; 消费增速11.8% 创2006年2月以来新低; 累计出口增速-1.2%,创2009年以来新低;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6%,创2009年4月以来新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在7.5%中位线上下小幅波动。 这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常态。 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投资、GDP、消费等数据下降,属于短期波动变化,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并不是长期波动的开始。长期下降趋势。

中国政府仍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与去年持平。

去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幅波动。 但政府冷静应对,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它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措施,没有扩大赤字,也没有发行过多的货币。 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 全年经济增速7.7%,略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增长目标。

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用更大的精力推动改革进程。 张立群说。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赤字率稳定在2.1%,货币政策保持适度从紧。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去年我们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就实现了预期的经济目标。 为什么我们今年做不到呢?

短期波动经济是指_什么是短期经济波动_短期波动经济是什么意思

张立群分析,今年1-2月,我国总投资规模下降与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提前下降有关,是累积效应的滞后表现; 该出口数据也与去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同比大幅波动相吻合。 定期更改。

今年,中央预算投资4576亿元,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重大工程。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 这是一项温和的财政政策,目标是今年的经济增长。 根据情况作出必要、有针对性的安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张立群表示,居民收入对增加消费具有基础性作用,是释放潜在需求的必要条件。 政府提出的保就业措施也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处于温和复苏阶段,经济大环境没有改变,我国出口竞争力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大幅变化。 国家正在培育的新的竞争力增长点正在形成。 这些都是保证未来我国出口正常增长的条件。

张立群表示,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的多项政策措施正在落实中。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需要出台短期财政金融刺激措施,也能够保持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水平。 在此区间内,保持稳增长、稳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王涛也认为,虽然1-2月实体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开局较为疲软,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