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价正式一体化,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是中国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汇率统一的第一天。 在北京贵友大厦外汇兑换处,外汇价目表显示,100美元的购买价格为867.83元人民币。
汇率——国家之间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历来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正因为如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于中国经济本身和中国外汇都具有极其特殊的战略作用。 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重大的决定。 汇率是一国宏观经济的核心经济变量,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和信心的集中体现。 因此,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始终是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认为经历了三次重大跨越式改革,其中1994年和2005年的两次汇改最为引人注目。
第一次重大变化发生在1994年。此前,中国外汇市场形成了“双轨价格体系”——调整价格和官方汇率并存。 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外汇是稀缺资源。 为了鼓励出口创汇,中央政府允许出口企业拥有一定的外汇储备并进入调节市场。 交易以高于“官方价格”的“市场汇率”结算,让企业赚取更多利润。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 在此背景下,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核心实际上是“汇率统一” ”并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 此次汇改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此后,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剥离、提高资本充足率、实施股份制改革。 同时,“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已经形成,金融监管能力得到提升。 这些为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05年,中国居民和企业结汇净额达到2800亿美元,人民币开始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改变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汇率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 2006年1月4日,央行在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和询价交易制度,改变中间价定价方式。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行长肖毅摄)中国经济周刊摄影师)
2005年的汇率改革意义重大。 一是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接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二是对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找到了重要支撑,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地位,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工具。
第三次改革是2015年的“8·11”汇改,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和基准地位。 此外,2013年后央行逐步宣布退出外汇市场日常干预。 外界普遍认为,本次币改是人民币走向自由浮动汇率的有益尝试。
正是这样的改革,人民币于2015年11月底被批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中的第三大篮子货币,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截至2017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大致相当于日元、英镑。 同期,人民币全球贸易结算份额达到1.79%,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和票据等国际金融交易综合占比达到6.51%。 %,创历史新高。
当然,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更多的是作为本币的功能,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货币地位,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贸易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 管涛)
经历过的关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波三折”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交换价格,是宏观经济中的核心经济变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三大金融1994年、2005年和2015年的汇率改革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轮汇改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出台了哪些措施? 改革开放40年,汇率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 取得了哪些成果? 关涛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1994年实行统一汇率,建立现行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单一汇率制度。 1981年至1984年实行官方汇率与内部结汇价平行的双轨汇率制度。 1985年至1993年实行官方汇率和结汇价调整。 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当时的汇率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需要。 1994年,国务院启动了一项较为重要的外汇改革。
1993年大学毕业后,管涛被分配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 一年后,他赶上了1994年初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他有幸成为汇改的第一线见证人,“亲眼目睹了新旧之间的巨大差异”。 如何实现系统的平滑集成。”
“1994年的汇率改革很多都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管涛说:一是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汇率双轨制一体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安排。市场供求机制的实施,奠定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基本框架的建立。 二是取消留汇、结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 同时,中资企业还面临经常性的对外收购和强制结汇。 但对于中资企业,进口优惠待遇以及一些与进出口相关的辅助费用,如运费、保费、佣金等,允许直接在银行柜台购买,即经常账户有条件可赎回。 三是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即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体系。 以上海为主中心,全国18个城市作为分中心和电子网络,形成银行间外汇市场,是现行外汇管理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平台。
关涛介绍,1994年汇改的主要宏观背景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经济迎来了比较好的势头。 1993年,外贸进出口出现较大逆差,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强的贬值压力。 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基本稳定在5.80左右,但外汇市场汇率已从1992年的6元多跌至78元。 7月中旬,国家首次直接入市出售外汇储备,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稳定汇率,初步将汇率稳定在8.70元左右。 贬值预期强烈,不少人认为8.70难以为继,人民币将继续贬值。 但事实上,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实行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这在1994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民币汇率企稳并小幅升值,从年初的8.7升至8.49。 与此同时,外汇储备增加一倍多,从上年末的212亿增加到516亿。
关涛介绍,1994年的汇率统一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合并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仅没有像当时市场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继续大幅贬值,反而稳步上升,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
他认为,1994年的汇改非常有效。 当时,国务院给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任务是:一是稳定汇率,二是增加储备。 汇改一年后,不仅汇率稳步上升,外汇储备也翻倍,完全实现了这一目标。 “外贸形势的好转确实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宏观调控实现的。”管涛说。
意想不到的“7·21”汇改
2005年,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即“7·21”汇改。
2005年7月21日晚,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临时政策已经结束,人民币汇率回归到1994年汇率统一后建立的有管理的浮动安排。
为何用了10年才迎来第二次改革? 关涛回忆说,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逐渐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初,时任总理朱镕基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199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的水平,这意味着实际上是暂时盯住美元,在很窄的区间内波动。 这个水平一直持续到2001年。2001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二是9.11恐怖袭击。 在此情况下,美联储大幅降息,美元由强转弱,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面临升值压力。
管涛回忆,其实早在2001年,就研究过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的可能性。 当时,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下半年经济工作计划中,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真正有管理的浮动。 但由于2001年9月11日事件,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随后又发生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国家面临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改革一再拖延。
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汇率改革自1994年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正在制定这项工作的方案。” 该计划的时机和时机可能会令人惊讶。”
“这就像一个问候,也就是说,改革方案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时机来启动它。” 管涛分析,2001年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被推迟,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之一就是2003年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当时国家创造性地利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大型商业银行注资。重组银行资产,根据实际资本损失核销不良资产剥离处置,注入外汇储备,推动境内外发行上市。 “这次改革极大改善了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夯实了金融基础。” 他说。
“所以我认为改革没有最好时机,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关涛说,“有条件就实行(改革),没有条件就先做其他事,为下一步做准备。” 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7·21”汇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汇率调控方式。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浮动。 二是首次汇率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 三是中心价和每日浮动幅度的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收盘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及其他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交易的参考价。下一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的中间价。
“‘7·21’汇改可以说是非常出乎意料的。” 管涛回忆,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中,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汇率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汇率管理,所以他并不知道改革政策很快就会出台。 “当时我受邀到外汇管理局湖北分局进行培训。7月21日晚上,飞机一落地,当地同事就告诉我,人民币兑人民币升值了2%。”美元,我不信,以为是道听途说,结果那天晚上新闻联播正式播出了。
关涛告诉记者,随着“7·21”汇改,外汇管理进一步丰富了外汇市场衍生品,放开了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推出了外汇期权等衍生工具。 同时,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体系,交易模式进一步完善。
他认为,本次币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宣传和与市场的沟通。 汇改方案出台后,外汇局及时通知主要外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汇率改革的原则是主动、渐进、可控。主动是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渐进是指我们的汇率改革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正在逐步推进汇率市场化,宏观经济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也不是彻底的改革,可控性是指改革过程中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 ” 关涛说道。
他介绍,“7·21”汇改后,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相对银行间市场中间价的每日浮动幅度逐步扩大。 2007年5月21日扩大至正负0.5%,2012年4月16日扩大至正负0.5%。 2014年3月17日扩大至1%,2014年3月17日进一步扩大至2%。
“8·11”汇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又迈出一步
1994年汇率统一后,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增强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既定方向。 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又迈出关键一步。
关涛介绍,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此次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 自2015年8月11日起,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市前,做市商参照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服务。考虑当天外汇供求情况以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 报价。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增加参考一篮子货币,更好保持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15年的“8·11”汇改,加上近期国内股市变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集中外流。 这次,中国选择了有管理的浮动,坚持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并与国际市场美元的波动反向波动。
管涛直言,“8·11”汇改后,汇率形势较之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 正如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人民币贬值其实在1994年之前是常事。长期以来,国内外民众已经习惯了人民币汇率只能升值的事实。涨不跌,市场对人民币贬值还没有心理准备。”
“事实上,在制度转型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透明度。” 关涛直言,由于大家对新机制了解不多,所以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由此,“8·11”汇改引发了预期中的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贬值恶性循环。 “8·11”汇改消息公布后,由于缺乏与市场的及时沟通,大量错误、恶意信息被传播。 有舆论认为,人民币贬值是竞争性贬值,将发动货币战争。 中国经济会失败,就用贬值来救经济。 因此,在市场沟通和预期管理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8·11”汇改后,为解决有管理浮动的透明度问题,2016年初披露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即中间价=前一日汇率)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改善了央行汇率政策与市场的沟通。 2017年5月,定价中间价公式中引入逆周期因素。 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反映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
管涛直言,从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形势有好有坏。 有时改革继续推进,有时改革节奏暂时调整。 20年来,央行进退自如,树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改革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回顾40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管涛感叹:“如果没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兴强势货币地位。 虽然过去人民币升值一直伴随着一些部门的反对。 但我们看到,尽管1994年通胀压力强劲,但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 正是因为升值,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仍是一场未完成的游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伟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