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3 年中国经济走势:关键拐点已至,多重利好助力发展

2024-06-13 12:01

2023年经济势头将会如何?

回望2022年,债市震荡,货币、大宗商品暴跌,市场不断动荡,但“危”中蕴藏机遇。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快速落实和一系列重大经济信号的释放,2023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充满无限想象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反复、外部环境冲击、消费持续疲弱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承压。但随着近期防疫政策优化、稳增长举措落地、加上低基数效应,中国经济正迎来关键拐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法律上落实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要求,从政策、舆论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全国多地密集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及相关会议,从继续减税降费到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同时,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将由“BA类管理”调整为“BB类管理”。疫情逐渐进入尾声,经济持续向好,目前港股市场呈现明显的牛市氛围。

疫情三年后,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经济工作将如何部署?三年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如何克服?后疫情时代个人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真正提振和稳定企业信心?民营经济的突围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2022年12月29日至30日,谢伏瞻、江小娟、朱光耀、李阳、屠光绍、宋志平、高西庆、高福、金东彦、丁雄俊、毛大庆等数十位政界、商界、学界嘉宾将齐聚“2022凤凰财经云峰会”,共同探讨全球经济走向,思考未来打破僵局的办法。

新冠肺炎疫情真的结束了吗?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乙类、乙级管理’实施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明确提出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行“乙类、乙级管理”。

“疫情时代”似乎即将结束。

但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放松防控措施后,第一波新冠肺炎感染高峰相继到来,民众对疫情快速上升产生焦虑情绪,部分地区出现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

“看病难”高峰期会持续多久?疫情较晚的地区该如何在“松”与“严管”之间取得平衡?未来疫情防控的重点又将是什么?

新冠病毒“乙类、乙级”级别有何意义?防控上与甲级有何区别?

如何有效防范“两免一补”后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发生率和死亡人数?

后疫情时代核酸检测会有什么样的调整?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核酸检测?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出现大规模后遗症?网络频传的“大白肺”发病率究竟有多高?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储备和供给是否充足?能否满足危重阳性患者的需求?

个人该如何自我保护,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东彦,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杰,北京仁正医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原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等齐聚“2022凤凰财经云峰会”,解答公众对疫情的疑问,详细阐释我国疫情防控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经济形势将走向何方?

2022年,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并开启加息周期,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严重动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警告称,未来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2023年全球GDP增速低于2%的可能性为25%。同时预计全球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6%放缓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

与此同时,经过一年超快速加息,美国通胀已出现高位回落迹象,货币政策开始放松。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或将重新进入降息通道,这将利好海外及中国资产。

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整体动能不足,但亚洲经济最为乐观,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引领亚洲发展。具体来说,中国消费市场的复苏将带动经济复苏,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的增长,印度经济有望实现6.2%的增长,主要受制造业投资、能源转型等因素推动。

美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预测,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超越发达国家,全球GDP将增长一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将占全球经济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欧洲经济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缩小到五分之一以下。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或因低基数和新一轮政策驱动迎来重大拐点,摆脱低迷,重启内需、重启消费将成为2023年的经济关键词。

按照市场的普遍看法,对市场私有化的投资几乎已经成为2023年最关键的经济驱动力。

民营经济在复苏大势中将发挥什么作用?

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及其控股企业之外的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总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6%,占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二以上,占近年来新上市企业的80%以上。

民营经济的特点曾被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即民营企业以全国不到30%的矿产资源和政府科技资源、不到40%的金融资源,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投资、税收、出口,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科技创新和新产品,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创造了全国10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贸易顺差。

此外,我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总数的98%,私营经济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数的80%以上:

2012年至2022年,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将增加1亿多,其中,国有单位减少1000多万人,三资企业增加200多万人,私营经济增加1.2亿多人,超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总量。

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57%,民营企业创造了52%的工业企业收入和47.7%的工业企业利润,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国税收的60%,民营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9%。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今年前11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9.41万亿元,增长13.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6%。

此外,2022年中国拥有356家独角兽企业,仅次于美国,其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

中国“专精特新”企业80%以上是民营企业。

投资市场化私有化无疑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也是市场经济保持活力的根本保障。

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2023年中国经济的重心将在哪里?

近年来,受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弱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大量受到抑制。

对此,中央经济会议强调,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重点,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

从内需结构看,今年1-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高达9.3%,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高达11.6%,但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为-0.1%,复苏潜力巨大。

未来经济复苏中受抑制的消费领域能否出现转机?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中央经济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时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

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由2017年末的近17万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6万多亿元。

那么,将会出台哪些具体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尽快实现经济运行平稳甚至全面好转,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一致?

此外,会议提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兼并重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坚决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是否意味着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迎来相关重大政策,进入市场期盼已久的复苏趋势?

会议最后提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国出口业绩突出的能源汽车、发电部件、储能产品、智能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是否存在投资机会?人工智能、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是否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世界地位和中国高质量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2022年12月29日至30日,谢伏瞻、江小娟、朱光耀、李阳、屠光绍、宋志平、高西庆、高福、金东彦、丁雄俊、毛大庆等数十位政界、商界、学界嘉宾齐聚凤凰网。

越过坎儿时如何提振经济信心?政策落地时如何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中国如何顺利战胜百年不遇的疫情?风高浪急时,世界如何渡过危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将在“2022凤凰财经云峰会”上揭晓。

本次活动感谢华熙生物的特别支持、小虎图贤的赞助以及天眼查的独家数据支持。

百年变迁,精彩时代,洞察时势与趋势,把握危与机,一场精彩对话今天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