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突破“7”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26日早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298,贬值378个基点。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大招——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0提高至20%。
离岸人民币短期有所反弹,但随后又开始走软。 截至26日17时45分,交易价格为7.166。 “折算后,远期购汇将增加近700点的额外成本,还有两天时间,需要管理外汇风险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窗口进行远期购汇。” 一家股份制银行向该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多数机构看来,央行的工具箱还是非常丰富的。 但短期来看,由于美联储加息进程远未结束,强势美元的上行动力并未消散。 在非美元货币贬值趋势下,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相对强势。
中国央行又出大动作
“没想到‘大招’这么快就出来了。” 某外资银行策略师对记者表示,市场对央行使用这一工具并不感到意外。 早在上周9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798,当日现货交易价最弱报7.106,偏离中间价近1.6%。 22日凌晨,美联储如预期加息75个BP,但将2022年至2024年利率预期从3.4%、3.8%、3.4%上调至4.4%、4.6%、3.9%分别彻底粉碎了2023年降息可能性的幻想。 中美利差倒挂扩大。
“随着美元兑人民币逼近2019年高点(7.2),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更关心汇率的稳定性。 今年国内不利因素可能会给人民币带来一定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将从政策工具上采取更多逆周期政策选择。”巴克莱宏观及外汇策略师张猛对记者表示。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被市场视为外汇市场的“自动稳定器”工具。 一般来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调整与人民币升贬预期密切相关。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向企业提供的汇率对冲衍生产品。 企业通过远期购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的汇率风险。
对于此次调整,市场普遍认为,提高远期售汇业务准备金率,意味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远期售汇合同金额的20%缴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未来。 为可能的损失提供风险准备金、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结售汇是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央行提高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得远期购汇成本增加了企业,影响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行为。 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避免企业过度“顺周期行为”和“羊群效应”,导致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影响资源有效配置,拖累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复苏。
这一工具首次出现于2015年,当时人民币大幅贬值,资本持续外流。 当年9月,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其远期售汇(包括期权、掉期)合同价值的20%缴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允许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这里的“售汇”是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的,对应的是企业或个人的“购汇”。 当企业或个人在未来某个时间有外汇需求时,可以现在购汇,也可以与金融机构签订远期协议锁定汇率。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远期售汇业务。
例如,进口公司A与银行签订远期购汇合同,同意三个月后按1:6.8的汇率购汇1亿美元。 即使三个月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到1:7,A公司也可以用1亿美元6.8亿元购买,比此时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节省了2000万元。 。
“一般在贬值压力加大的时候,银行会建议企业购买远期外汇,价格比即期购汇要好,这可能会增加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因此,对于银行来说,远期购汇是20%售汇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市场购汇,因为金融机构一般会将20%的成本转嫁给客户。” 中国一家大型银行的外汇交易员此前告诉记者。
央行可能仍会继续使用工具箱
由于美元可能保持强势,机构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更多反周期政策选择,尤其是在10月份。
信达证券宏观策略总监谢云良对记者表示,央行稳定汇率的工具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激活逆周期因素、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远期外汇风险准备金等。 ,并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 等待。
事实上,早在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推出了稳定汇率的工具。 当日,央行表示,自2022年9月1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由8%降至6%)。 此举旨在适度释放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但与在岸市场日均390亿美元的美元兑人民币交易量相比,近200亿美元的外汇流动性释放量仍相对较小。 当日,离岸人民币短线上涨100点。 6日,人民币仍小幅贬值。 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9096,下跌98点。
此外,央行继续发行央行票据,通过适度吸纳离岸市场流动性来支撑人民币汇率。 9月20日,央行在中国香港成功发行5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标利率2.2%。
该机构预计,未来不排除央行可能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也不排除央行可能引导金融机构放缓对外证券投资,包括放缓QDII额度发行。
不过,张猛认为,目前可能没有必要采取其他宏观审慎措施来控制跨境资本流动,因为外汇结算数据显示,在美元兑人民币走强的背景下,结汇比例有所上升,购汇汇率涨幅有所放缓。 。 “我们还认为,鉴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国际化举措,官方宣布重新启动反周期因子的风险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周人民币中间价明显强于模型预测,表明央行稳定汇率的意图。 截至9月22日,央行已连续近21天将人民币中间价设定在高于模型预测的水平。 9月22日的负偏差是彭博社2018年开始发布中间价预测数据以来最大的一次,达到约850点(即根据公式,22日中间价应报7.0648)。 9月15日“破7”当天,偏差已近550点,已经是当时一段时间的高点。
美元强势下人民币汇率将如何走势?
近期,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以遏制高通胀。 随着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大部分非美元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 不过,与英镑、欧元、日元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小,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稳定。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美联储强势加息并加速紧缩、欧洲能源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人民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强势美元的压力。 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面临阶段性压力,但尚无趋势。 性的价值被大大贬低的情况。
8月份银行结售汇最新数据显示,衡量结售汇意愿的结售汇率为71%,比今年月均值高出3个百分点。 衡量售汇意愿的售汇率为67%,与今年月均值基本持平。 。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认为,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当前人民币汇率下,市场主体结汇意愿强烈,这将成为重要的市场支撑力量。人民币汇率;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主体采用“高结汇、低买汇”的交易模式,外汇市场交易秩序总体良好。
温斌强调,从我国经济基本面看,三季度GDP增速有望较二季度明显回升,通胀温和可控,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特别是基本项目国际收支,如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 保持较高顺差是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 人民币不存在继续贬值的基础。
周茂华表示,从国内基本面、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资产长期配置价值等方面来看,人民币不具备趋势性贬值的基础。 尽管海外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但人民币将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同时,随着人民币逐步消化风险因素,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人民币走势前景乐观。
但未来,美元的势头可能暂时难以消退,年内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趋势或将持续。
“我们预计近期美元/人民币走势将跟随美元指数走势。” 张猛表示,人民币已接近2019年高点(7.2)。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采取行动稳定汇率,但如果美元继续大幅上涨,美元/人民币上涨的可能性很大。 维持目前的水平是很困难的。 不过她也提到,美元兑人民币突破关键心理关口(7)后,错位贬值的风险很低。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兆银对记者表示,激进的加息之下,美债收益率飙升,导致美元与其他货币利差大幅扩大,自然导致人民币贬值。非美货币的汇率。 例如,上周美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4.1%,创十多年来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8%左右。
“目前美国利率上升趋势尚未结束,美国国债收益率将先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见顶。如果利率在明年上半年见顶,那么美债收益率很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见顶。” “今年年底,相应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年底。历史数据显示,美元指数很难在2年期美债收益率见顶之前见顶。”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