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8年金融硕士考研:边际量的应用与日常分析

2023-12-09 15:01

1、边际数量——理论定义和实例,重点关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2、消费者的边际考虑——举例分析消费者对不同优惠活动的边际考虑差异;

3、公司考虑的边际金额——公司面临是否亏本出售的决定。

整篇文章6000多字。 理论内容在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日常例子来分析边际量的应用。 您可以按需阅读。

1. Margin(保证金)保证金

“边际”这个词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印象很深刻。 后来,其他概念可能会逐渐淡出,但这种“边缘思想”却永远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 对于英语的margin和形容词marginal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

《经济学原理》1.1.3章介绍了什么是边际变化:

边际变化:对行为计划进行小的增量调整。

理性的人(系统地、有目的地做能够实现经济学假设的目标的最好事情的人)通常会通过考虑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的比较来做出决策,也就是说,经常如果我是否会考虑做更多事情或要求更多,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以及我必须为此付出的代价。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什么是边际数量。 例如,如果您正在喝水,“边际量”就是下一口。 这一口会给你“更渴”或“更饱”的感觉。 ,是边际量的影响,它必须基于您到目前为止喝了多少。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

这就引入了一个新词边际收入(marginal Revenue),它出现在第14章的14.1.2中。它经常与边际效益(即使它被烧毁)混淆。 我个人对边际收益和边际效益的理解是:

收入反映了以货币形式定义的收入,通常被公司用来判断产出和销售商品的财务收入;

效益体现了对效益的评价,可以被个人用来评价。 例如,由于情绪和信念等其他因素(类似于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差异),对一件物品的效益评估实际上可能高于其价格。

边际收益:销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

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则MR=ΔTR/ΔQ,其中MR是边际收益标记收益的缩写,TR是总收益的缩写,ΔTR表示总收益的边际变化(一般对于离散销售产品,因此不是像 dTR 这样的微分),ΔQ 是数量的边际变化(通常指变化单位)。

以标题中的“第二件半价”为例。 表面上看,买两件商品好像有25%的折扣。 事实上,对于一个商家来说,当卖出一单位时,他的边际收益是一个单位,比如10元,那么卖给同一单位的第二份个人的边际收益是5元(而不是平均计算7.5元)每个)。

边际成本

通常在考虑收益的同时,也会有相应的成本。 除了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的总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外,还有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这个术语正式出现在10世纪第3章13.3.2中,它表示当某个级别增加到另一个级别时总成本的变化。 这里增加的“等级”通常是一个单位。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这里的边际成本是根据生产企业的成本来描述的,实际上适用于非生产企业和个人。 数学表达式为MC=ΔTC/ΔQ,即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产出(数量)变化。

我们以“第二杯半价”的商店为例。 比如,这家店已经购买了一个店面、设备,以及店内的几名员工。 那么当我们去商店购买时,无论是“第一杯”还是“第二杯”,商店的边际成本主要是水、添加剂、果汁、包装、电力等原材料,生产饮料时的损耗等,以及生产过程中机器的损耗(比如根据生产的杯数需要更换喷嘴等),我更喜欢核算的思维方式)。至于“沉淀” “租金成本和店员工资,跟你卖的是一杯还是两杯无关(如果店员有绩效奖励,需要计入边际成本)。

边际产品

我本来不想提这个概念,但为了更好地解释边际成本的变化,引入了边际产品(marginalproduct):

边际产量:单位投入增加而引起的产量增加

通常,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边际产量具有递减的特点,因为在生产资源相对闲置的初始阶段,一个生产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但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生产资源达到相对饱和度。 ,新来的人员的生产力会变低(或许是由于“三个和尚无水喝”依赖别人的想法,或者是由于机器使用超负荷、手术室拥挤等)。

边际产量递减,在产能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 详细信息请参见下图,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

平均数量和边际数量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边际成本还是边际效益(收益),它们都不同于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 对于同一个东西,两者给出的最终用途和感受是不同的:通常平均金额给出的是这个东西的最终评价,即平均花费多少钱或者每件获得多少钱; 而边际数量更多的是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辅助人们的判断,用于决策多买一件,多卖一件是否值得,只反映这个“多一件”对成本的影响或者收入,你就可以看看这个“多一个”是否有必要。

“第二件半价!”——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以上面的示意图为例,它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企业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总成本ATC的示意图:

起步阶段,企业生产效率较低。 以“第二件半价”甜品店为例。 在产量(销量)低的情况下,机器限制和店员无事可做,导致整体效率低,边际成本高,平均总成本高。 高的;

当顾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实现了店员与机器最有效的结合。 此时MC最小。 之后,由于顾客太多,因为太忙或者机器和店员的效率跟不上,边际成本增加过程就开始了;

而且,通常在增量过程中,当MC曲线与ATC曲线相交时,就达到了ATC的最低点(教材的重点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当多一个单位的产出时加上,这个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价值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因此平均总成本也会增加。

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边际成本的变化并不那么有规律,因为个人消费行为通常是价格接受者,其个人成本,即商品的价格,不受个人控制。 他们只面对电子商务或在线销售。 消费者在参与商家活动时,通常会给人留下“边际成本递减”的印象。

边际收益递减

对于竞争市场中的普通参与者来说,由于他们是价格接受者,多卖和少卖都不会改变均衡销售价格。 对于这个市场参与者来说,需求曲线是水平的,销售商品的边际收益也保持不变。

对于垄断市场,或者具有垄断特征的公司(即独立定价并接受价格需求变化),需求曲线通常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销售更多的商品,你需要出售更多商品。 如果市场价格较低(暂时忽略价格歧视,只考虑统一定价),那么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曲线就会向右下方倾斜,斜率较大。

“第二件半价!”——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上面简单的统一定价,如果你想多卖几个,市场需求曲线的向下斜率决定了统一定价的价格需要下降,所以当你卖第51个、第52个、第53个单位时,价格会更低。 未来边际收益分别为449、447、445,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状态。

“第二件半价!”——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