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势力#
大A牛起来才是最好的进攻
2023年进入下半场。但蹊跷的是,美国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连对我国股票市场伸出黑手。
中国股市15年徘徊不前,除了我们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外,我们可能忽略了其中美国以及所属的投行评级审计机构沆瀣一气勾结围猎打压的原因。而借助北上资金和境外设立的众多资本衍生品实施罪恶图谋行径尤为突出。美国投行评级机构从未停止过利用一切危机刻意做空中国股市的所有机会。
7月4日,高盛发布针对中国银行股的长篇分析报告《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三个研究主题分别为:涉及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地方政府债务敞口,包括规模、组合和分布;地方政府债的利润损失而导致的银行盈利风险;评估地方政府债风险因素对不同银行带来的差异化影响。这是继高盛恶意做空中国银行业黑历史上的又一次高调唱空中国银行股票。
涉及的12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平安银行。无论是评级卖出还是买入或者中性,都暴露出高盛骨子里对中国银行业的极度负面评价甚至敌视态度。
最为可耻的是,高盛的报告以高度假设作为给自己辩解的依据:如果地方债务被允许展期,则违约风险可控。随着地方债务余额继续增长,高盛预期存量债务展期及新增债务均会面临利率下行,从而带来利息收入损失。
如果地方债务保持增长,信用风险可控。但随着地方债务规模增加,银行息差收入将有一定压力。由于地方债务在债券部分有税收和资本节省,可以有效帮助银行减少利息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因此地方债务中债券占比也是影响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
即使有资深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高盛报告关于银行地方债和部分资产不良率指标的测算条件结果都是错误的:一是每家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的量级假设不合理;二是对降息基准的假设过于夸张;三是降息极端假设更是夸张。甚至存在不懂具体的“非标+信用债”的不良率概念,混淆了老理财、非标和信用债的范围,错误地把一次性老理财清理当成非标不良。
当然,这并非是高盛不懂,而是故意为之。而且还在加速唱空。进入8月份,高盛又向兴业银行举起屠刀:兴业银行持有地方债或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两万亿。而兴业银行的实际状况是,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2208.78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868.37亿元;不良资产率1.23%,较上年末下降0.74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27.2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3.39亿元。
摩根士丹利企图引导中国资本向印度股市转移
8月3日,摩根士丹利总部策略师在一份报告中称“下调中国股票评级,该报告将中国股市评级下调至持股观望(equal-weight),并建议投资者应在这一轮的上涨中获利了结。同时对印度股市的评级从“均配”上调至“超配”,即从“持有”上调至“买入”。认为印度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和投资组合流动的获益者,印度政府增加了改革和宏观稳定议程,为强劲的资本支出和利润前景奠定了基础。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也支持股票的流入。其核心是:看空中国市场,号召让投资者获利了结,去印度投资已经在十年内涨了30多倍的印度股市。
尤其是摩根士丹利的出手绝非简单理解为唱空而唱空。因为,这是在中国最高层刚刚宣示力挺股市,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的声音尚在回荡之际。摩根士丹利的调门完全就是撕破脸皮吼破喉咙公开唱对台戏。
做空中国银行上瘾的高盛
一、如何识别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惯用的伎俩
美国投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以及多家对冲基金都与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惠誉(Fitch)有着密不透风的联系。其合作轨迹大致为:
第一,密切分工,分段布置报告作业,统一由该报告所要求的目标决定者进行缝制。与之反向操作的报告也在同一时间安排进行。便于应对突发性的状况,以免下不了台。也可以同时发布,唱空唱多、红脸白脸一起忽悠,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第二,投行人为造成一个与众多对冲机构隔空叫板正酣的假象,实则掩护资金筹措确定仓位头寸的多寡,一旦时机成熟,即刻翻脸,甚至公开道歉也无所谓。
第三,始终采取假设前提,选用绝大部分来自全球进行模拟假设推算金融数据构建发展趋势模型的人为选取数据作为自己要想得到的主观分析推断结论的依据,但是,绝对会省略引用数据处反复声明的“本数据仅限于拓展研究假设趋势发展或有存在,不可复制用于现实商业活动、同业竞争甚至排他性的恶意诽谤的等情形”。
第四,对一直追踪研究并打算通过双方签署对赌协议之类的公司,必须要求所作的估值报告分属于全球不同地区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但发布时间和结论必须相同。让同一个团队做出的报告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同意见,假装充分发表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目的还是给投资者或者交易对象一个极其模棱两可难以及时做出决策的困境,然后反复不断向目标公司提出联合召开最为感动人心的联席会议,对猎取对象的洗劫也就此开始。
第五,将自我打脸的报告责任归咎于系无法预测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变幻莫测。甚至还倒打一耙,归咎于所在公司的国家或政府干预。否则,他们的报告就是对的,错的是公司或者干预。
第六,投行和评级机构里应外合,合谋操纵市场和公司股票。特别是被专门围猎的上市公司。
高盛作为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罪魁祸首, 在2000年和2001年为实现希腊加入欧元区,高盛两次为希腊设计货币互换方案,大规模减少希腊以外币计价的债务价值。同时,高盛向德国的商业银行购买CDS保险,将自己为希腊设计的货币互换交易违约最后责任人绑定德国金融机构。2010年1月底2月初,上述债务10年期限将满,货币掉期交易即将到期,希腊债务问题爆发。
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庞氏骗局的帮凶
欧债危机爆发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无一提前预警。但是,当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时,三家评级机构降级拉开序幕,以采取协同轮番降级方式,将欧洲债务危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2010年2月,希腊主权评级下调不久,高盛联合美国对冲基金同时大肆做空希腊债券,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沆瀣一气,推波助澜,下调希腊信用评级,为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格狂涨,高盛们如愿牟取暴利。同时,华尔街对冲基金定下做空欧元做多美元的毒丸之计,逼迫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
2020年,我国香港地区证监会对高盛亚洲管理层监督、风险、合规以及打击洗钱等监控方面犯有的严重失误和职责缺失,对高盛开出了3.5亿美元的罚单,这也创造了香港证监会历来罚单金额之最。高盛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受罚金额累计达到226亿美元。同时,全球前500家大企业中有300多家是高盛公司的长期客户。
二、认清美国高盛们的本来面目,拆穿他们伏击资本市场的套路
2008年10月22日,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最具震撼的证词来自曾在标普担任按揭评级业务总经理的弗兰克·瑞特:公司犯错的原因很简单,为了赚钱,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其实早在2001年标普就拥有了一套更新且详尽的按揭贷款评审模式,却没有将其运用到随后的250万宗贷款案例中。因为这种新模式不能为标普增加利润。
美国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Marc Dann)直接怒斥“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MBS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他们持续给这些(资产毒垃圾)AAA的评级,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这些欺诈的同谋。”
2010年4月23日,由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发布的《华尔街与金融危机:评级机构的角色》的调查报告,揭示出评级机构涉嫌勾结欺诈投资者的内幕。2002到2007年间,三大评级机构将华尔街制造出的数千种创新债券评为最适宜投资的“3A”级别。到2008年7月份后,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的评级,直接导致了全球投资者的恐慌抛售,从而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是,有足够时间应对的三大评级公司早已赚翻走人。
2011年9月30日,SEC执法部门负责人库赞尼坦承:面对证明信用评级服务机构犯罪面临许多障碍:“面临着法令上的挑战,有关信息披露的挑战,这对信用评级服务机构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能会让案子变得更具挑战性。
硅谷银行的48小时生死时速
硅谷银行倒闭牵扯的四大审计机构同样罪恶累累。会计事务所毕马威,以及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在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中,因低估隐瞒风险等主观错误遭到起诉。毕马威在硅谷银行审计报告中轻描淡写“持有到期债券浮亏”,但却对最为致命的“存款快速流失”只字未提,更不可能对硅谷银行能否持续经营提出质疑。在毕马威开具的“健康证明”仅14天后倒闭。签名银行在该会计师事务所签署其审计报告11天后关门大吉。研究机构Calcbench数据证实,审查去年报告持有至到期证券损失占其股东权益比例最高的10家美国中小型银行的审计意见,没有一个审计师将债券有关的“重大审计事项”列入其中。
目前,中金所已上市权益类、利率类两条产品线共11个金融期货、期权品种。股指期货期权(权益类)共计7个产品:沪深3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中证10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权,中证1000股指期权,上证50股指期权。
沪深交易所分别有4只ETF期权品种上市。
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科创50ETF期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
深交所也有四只场内期权产品,分别是:沪深300ETF期权,标的为沪深300ETF;创业板ETF期权,标的为创业板ETF;中证500ETF期权,标的为中证500ETF;深证100ETF期权,标的为深证100ETF。
目前,已上市股指期货和期权产品标的成分股有1800只,占全市场流通市值超八成。
针对中国的全球股指期货期权增长迅猛
但是,全球推出中国概念金融衍生品的势头更加迅猛。
2013年11月27日,基于德银-嘉实沪深300ETF开发的ASHRETF期权在3家交易所上市(CBOE、NASDAQPHLX和CBOEC2),且成交活跃;2015年10月12日,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推出可全天候交易的E迷你富时中国50指数期货,其样本涵盖在香港地区上市的50只中国概念蓝筹股。
2021年8月20日,香港交易所宣布与MSCI签订授权协议,于2021年10月18日推出首支A股期货产品——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合约,旨在追踪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所涵盖的可通过沪深港通交易的11个行业中最大的50只股票的表现。其中金融占比18.2%、工业占比17.45%、消费者日常用品占比15.89%、资讯科技占比13.41%。该指数第一大权重股为宁德时代,权重为11.48%,随后是贵州茅台、隆基股份、万华化学、招商银行、立讯精密、五粮液、比亚迪、京东方、中国中免。这一期货合约获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批准于美国境内销售,美国投资者可在首个交易日起买卖有关新期货合约。
目前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ETF超过60只,合计管理规模330亿美元,美国市场上市的规模超1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ETF有6只,分别为MCHI(跟踪MSCI中国指数)、KWEB(跟踪中国互联网指数)、FXI跟踪(富时中国50指数)、ASHR(跟踪沪深300指数)、GXC(跟踪标普中国指数)、CQQQ (跟踪中国科技指数)。这6只ETF规模分别为95.1亿美元、77.7亿美元、61.7亿美元、22.9亿美元、13.4亿美元、10.4亿美元。
其中,MCHI涵盖港股中概股A股上市的中国公司,前三大成分股及权重为腾讯(12.2%)、阿里巴巴(8.33%)、美团(4.79%),其次为京东集团、建设银行、拼多多。2022年11月1日至12月8日累计涨幅37.9%。
ETF-FXI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旗下ETF品牌安硕发行的ETF,FXI跟踪富时中国50指数(FTSE China 50 Index)跟踪香港市场上市值最大的50只中国股票。来自ETF.com的消息显示,FXI前十大重仓股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京东、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银行、网易、百度。2022年下半年,未平仓看涨期权的合约数始终达到看跌期权合约的1.6倍。
2022年 12月13日,海外另类ETF供应商Granite Shares设立做多阿里巴巴的ETF BABX;2023年1月12日,美国ETF供应商金瑞基金新推出一只中国市场ETF KLIP。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2022年,中国企业一共遭遇了不低于87起有影响力的做空事件,超过28个境外做空机构在市场上向超过60家中国概念股上市公司发起攻击而遭受巨大损失。做空机构,大多隶属美国。其中前五名GMT Research、博力达思(Bonitas Research)、杀人鲸(Blue Orca Capital)、浑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美奇金(JCapital Research),合计对36家中国企业实施不少于40次的做空攻击。
国际投机机构通过充分利用自有交易机制健全的优势,完全可以做到做空或做多中国股市,实现其一箭双雕的功效。通过拉升汇率,赶逼人民币升值,再用庞大资金推高股市,实现第一步在中国本土取得货币升值和股市赢取暴利的双重目标。接着,在大洋彼岸的交易所设立做空中国股指期货,一边在中国打压一边在美国本土捡钱。国际资本显然都是经过精心缜密的研究和准备,而且刀刀见骨。他们不仅能够同时在全球各大市场展开布局,密切互动,而且往往将布局的手段延展到经济领域之外,甚至不惜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利益,如通过煽动和支持分裂活动,等等,目的就是尽可能影响股市向他们理想的伏击圈迈进。
四、国内外资独资和控股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羽翼丰满,美国尤为突出
截至目前,外资控股券商已达10家,分别是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瑞信证券、星展证券、大和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渣打证券。其中,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渣打证券均为外商独资券商。东亚前海证券、金圆统一证券、中德证券等多家外资参股券商。
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共有8家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公司。包括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联博基金、施罗德基金等新设立基金公司,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三家通过股权收购转为独资。
8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私募数量已经达到38家。桥水、Two Sigma等崛起,在渠道销售受追捧,规模快速突破。桥水中国成为首家管理规模突破100亿的外资私募,Two Sigma旗下的腾胜投资、德劭投资、元胜投资等几家规模在50-100亿元,瑞银资产、润晖投资等规模在20-50亿元。外资私募布局策略较为多元,涵盖股票多头、债券、CTA、宏观对冲等。还有将近20家外资券商向证监会提交申请等待核准。
截至2022年8月,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惠誉(Fitch)先后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成为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
五、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者经济组织对商品的定价能力越来越体现为当今世界的真正权力。拥有商品的全球定价权或者是权重较大的发言权,必然成为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选择。这既关系到一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科学有序发展,也关系到一国长远发展中健康畅通的物价传导机制的形成,更关系到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同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估值和国家金融安全等有机关系的确立。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的彼此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撑极其重要,而证券市场是提升这些重要话语权的坚定基础和战略平台。
对一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建立独立、有效、公正的估值信用评级制度,培养发展相关机构至关重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中国必须要有自己权威的评级机构。特别是要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屡屡受制于人,估值屡遭贬低而导致发行认购倍数时常超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表面繁荣中汲取深刻教训,要切实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价值和资信评估体系,和国际同行就中国企业海外募集资金和上市进行有效协调,既防止国有资产低价贱卖而流失的问题出现,也能够维护中国企业的资信和声誉,为走向世界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换句话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在国家决策层的鼎力支持下,启动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可能是我们最好回击图目不轨者的最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