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1、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和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 内容:a.汇率的确定,b.货币的可兑换性,c.国际收支调节方法,d.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e.国际结算的原则,f.对黄金与外汇流动与转移的限制性条件。 2、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1)按照汇率划分:完全固定汇率制,完全浮动汇率制,介于两者之间的爬行钉住制与管理浮动制等。 (2)按货币本位划分:纯商品本位,纯信用本位,混合本位 (3)按历史顺序划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 以货币本位形式为划分标准 A、金本位制度:以黄金充当国际储备;(19世纪~一战前) B、信用本位制度:某一国或几国通货创造出信用,其它各国认可的信用工具来充当国际储备;(1976~今) C、金汇兑本位制度:以黄金和某一国通货及国际信用工具共同为国际储备。 (1944~1973)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1、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是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指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度与英国的地位 ①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 ②英镑是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国际结算中90%使用英镑; ③伦敦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国际金本位体系 特征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货币以黄金表示其价值,货币当局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 金币自由流通,黄金可自由输出输入 货币发行数量受黄金储备数量限制,金币与银行券之间可无限制自由兑换 金币为无限法偿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比决定,黄金输送点为汇率波动上下限 3、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Hume,1752,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自动调节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D.Hume price-specie-flow-mechanism) (2)特点: a.自发性: b.对称性: c.稳定性: 国际金本位制的稳定性体现于下列三个特点中 (1)自由输出入;保证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相对稳定 (2)自由铸造;具有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3)自由兑换;保证了黄金与银行券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 这些特点的充分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a)各国政府自动遵守游戏规则 b)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3、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 (1)优点:各国货币对内对外价值稳定;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缺陷 1、缺点:货币供应量受到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具有通货紧缩效应. 黄金供应和储备的有限性限制了货币供应,难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需要 2、牺牲国内经济,国内矛盾上升 3、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会因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困难和不平衡而被放弃。 4、金本位时期的价格波动与世界黄金产量波动直接相关 金本位的崩溃 1、1914一战爆发 黄金禁运,纸币停止兑换黄金 严重的通胀,货币黄金可兑换性被禁止 1915~1922,世界黄金生产下降了1/3 2、战后初期 1922年,经济与金融会议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3、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国际金融危机 抵御危机袭击 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 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布雷顿森林市(Bretton Woods)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商讨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国际货币制度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基本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金汇兑本位制) 1、黄金与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它各国不得随意调整; 2、其它国际中央银行可以无限制地以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格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 3、如果一国逆差或顺差严重,经IMF批准可以调整汇率; 4、其它货币当局要经常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波幅超过1%; 5、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1)“一固定”即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1盎司等于35美元; (2)“双挂钩”是指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其他国家货币通过与美元的直接挂钩达到与黄金的间接挂钩; (3)“上下限”指的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原则上汇率一经确定不得变更。汇率的固定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纹丝不动。该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波动(史密斯协议后这一波幅为2.2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五个特点:一固定、双挂钩、上下限、政府干预、允许调整 (4)“政府干预”是指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便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使它不致背离平价过远; (5)“允许调整”是指当一国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汇率不可能通过干预的方式得以维持时,在基金组织成员国85%以上投票通过的前提下,允许该国货币公开升贬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兑日元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混乱的国际货币秩序,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 1.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2.美国黄金准备充足,保证兑换。 3.黄金价值维持在官价水平,美国的责任是通过购买或抛出黄金来维持1盎司=35美元的官价。 上述三点决定于美国的财政实力。 三、美元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措施 1、内在矛盾:(Triffin难题) (1)美元作为国际经济交易结算手段,是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发行的,逆差太小或经常顺差,国际流通手段就不足,国际贸易萎缩; (2)逆差持续不断,美元外流,美元泛滥,世界性通胀; 逆差持续不断,养元外流,美元泛滥,突破官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简要历程 (1)IMF协定于1947年正式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运行 ; (2)从1948—至1952年 ,美国开始了著名的马歇尔援助计划;1948年西欧国家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管理援助资金,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3)1959年1月,主要西欧国家取消外汇管制,货币开始实现与美元的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简要历程 (4)在整个60年代,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兑换黄金的基础不断削弱 ; (5)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平价兑换一终止,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6)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解决措施 ①稳定黄金价格的君子协定 ②巴塞尔协定(1961年3月) ③黄金总库 ④十国集团的借款总安排 ⑤货币互换协定 ⑥黄金双价制 ⑦特别提款权 三、布雷顿森林制度的崩溃的原因 ①美国经济地位的不断衰落,长期的赤字导致的美元信誉下降。 ②美、日、西欧从各自利益出发,磨擦和冲突不断加剧。 ③体系本身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美逆差时发行美元,逆差时币值不稳,与要求相反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一、牙英加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1973年布体系崩溃) 1、1973年以后,浮动汇率制度出现,但主要国家的态度 2、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以避免损失。 3、国际货币体系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况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内容:汇率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扩大SDR的作用增加IMF对发展中国家资金融通的数量 三、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特点: 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 四.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牙买加体系灵活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的特点; A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扩大B :各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增加C :经受了多次金融危机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 2. 各国无需承担维护固定汇率的义务,能更多地关注投资 牙买加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A :汇率过度波动,影响经济发展 B :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资金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牙买加体系的不完善为国际间政策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 牙买加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A :汇率过度波动,影响经济发展 B :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资金的存,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牙买加体系的不完善为国际间政策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 附录: 国际协调的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 1、货币合作的三个层次 (1)区域货币合作: (2)区域货币同盟: (3)通货区: 2、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产生的背景 (2)关于最适度货币区的不同标准: a.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 b.经济的开放性 c.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 d.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 e.政策一体化程度 f.通货膨胀的相似性 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 (1)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 ; (2)1957年3月,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 (3)1969年12月在海牙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 (4)1978年 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协议正式实施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简称EMS)。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简称ECU) 2、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 )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简称EMF)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 1、《德洛尔报告》 该报告证实提出了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详细方案,指出货币与经济联盟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1991年12月9月和10月,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包括《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是欧洲货币经济一体化的新里程碑。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 3、欧元的诞生 (1) 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为欧元区内各国货币向欧元转换的过渡期; (2)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将作为法定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同尚存的各国货币一并流通; (3) 从2002年7月1日起,欧元区各国货币全部退出流通领域,市场只流通单一货币欧元,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形成。 欧元的重大意义 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欧盟建设; (1)实行单一货币可以有效的降低成员国货币之间的交易费用; (2)统一货币也可以消除汇率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各国的物价、利率、投资收益之间的差别会趋向一致; (3)欧元的发行还将大大促进欧盟资本市场的扩大,从而提高欧盟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2、挑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分享货币竞争的利益,国际货币体系将越来越趋向均衡。 3、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60——1971)跛行货币区 (2)第二阶段(1972——1978)联合浮动 (3)第三阶段(1979——1998)欧洲货币体系 (4)第四阶段(1999——)欧洲单一货币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五个特点:一固定、双挂钩、上下限、政府干预、允许调整 357.9 358.05 358.15 362.20 362.90 361.40 358.80 362.40 359.60 361.80 359.60 1美元兑日元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年份 359.80 360.80 360.80 360.80 360.80 360.80 360.80 361.05 361.05 361.05 360.00 1美元兑日元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1950 1949 年份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