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何时才能攻克癌症?
这几乎是21世纪科学发展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最重要的课题。
今天的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曾经就是脑动脉瘤患者,以及癌症身故患者的父亲。他说,临近政治生涯的终章,才发现能让两党团结起来的,竟然是攻克癌症的愿望。
他还说,“攻克癌症需要两样东西:协作和科技。”因此拜登主推建立了美国癌症基因通用数据库,并到处演讲告诉人们:“对待癌症应该主动出击,如果早就知道(癌症)会发生,就可以提前做最好的打算和预测。”
基因,一切生命的遗传因子,衍生于达尔文提出的“泛生论”(theory of pangenesis),又由遗传学家德弗里斯所创造的”泛生子”(pangene)一词缩短而成的。
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正有一家试图以基因科技力量,对抗癌症进行全周期管理的创新企业,叫做“泛生子”。
这家企业刚刚在今年6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创下了当时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癌症精准医学公司上市记录,随后又在9月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为其重要项目——肝癌早筛产品在美国的审批上市及后续商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再次创下中国业内首家获得者的突破。
近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了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王思振,他拥有丰富的跨学科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能力,对基因科技具体如何帮助人类攻克癌症难题、一家“聪明的企业”怎样通过学习保持不断进化的能力、以及个人如何两次抓住时代风口、跨界创业的经验故事等作一一分享。
给癌症攻坚装上精准的定位器
癌症,谈之色变的众病之王。
根据WHO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仅2018年一年,全世界就有1810万人被查出患上癌症,近1000万人死于癌症。更惊人的是,据报告预测,在未来 20 年中,全球癌症例数可能会增加 60%。
人类对抗癌症,就像在黑夜中挣扎反击一样,难以定位,没有方法和武器精确狙中。
但已知条件是,癌症即“基因病”,“所有的癌症均来源于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增加人体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因此,从基因这一癌症产生的根源入手,成为科学家们努力探寻癌症“解药”的方向。
“基因组学及分子诊断技术,就是癌症精准医疗的基础,帮助医生获得目标猎物的具体信息、并锁定位置,以精准狙击,理论上在生命不同时期都有可能阻断并打败癌症。”王思振说,这就是基因技术对于癌症防控的意义,也是泛生子的将科研成果付诸商业应用的宏图。
所谓“癌症全周期”,就是从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到诊断、治疗指导,再到监测及预后管理的全部过程。
据此,泛生子将业务板块分为诊断与监测、癌症早筛和药物研发服务三大方面。其中,诊断与监测已发展相对成熟,也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方面,泛生子通过实验室帮助医院做检测服务,提供检测分析报告,为医生治疗病人提供指导,与全国500多家医院开展了合作。相关产品线已覆盖中国前10大癌种中的8种,兼顾组织检测及液体活检。
另一方面,泛生子也提供体外诊断(IVD)产品。目前,泛生子拥有国内业界获批数量最多的IVD产品,已经有七款仪器和试剂盒获批应用于临床,尤其在NGS技术平台更拥有覆盖高、中、低通量的灵活全面的产品组合。此外,另有7款产品已进入开发和临床试验验证阶段。
“虽然现阶段的营收来源主要是诊断与监测业务,但当早筛业务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后,带来的市场规模可能比前者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王思振谈到,“现在泛生子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癌症全周期的每一个发展节点上,布下癌症基因组学的种子,希望它将来能长成一片森林,帮助人类对抗癌症,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发展策略。”
“聪明的企业”:
一定有持续进化的能力
一周前,泛生子与特斯拉、英伟达、腾讯等,共同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0年度“50家聪明公司”(TR50)。
这个听起来似乎很“有趣”的榜单,却以对未来科技力量的洞察性而著称。如2010年就曾上榜的特斯拉(Tesla)、2012年上榜的SpaceX,当时还不具名气,如今在全球已分别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商业航天领域的领跑者。
泛生子的上榜原因是,在“科技创新”及“商业运营”两个维度上的突出表现。
技术方面,其基于二代基因测序(NGS)技术的肝细胞癌早筛液体活检产品,在今年9月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基于原研技术Mutation Capsule的肝癌早筛产品HCCscreen正在4500名澳抗阳性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进行验证。源自其中297名患者的初步数据显示,HCCscreen实现了92%的灵敏度、93%的特异性和35%的阳性预测值。而在此297名患者的初步数据结果中,按照肿瘤大小分类,12名肝癌患者中有10名的肿瘤小于5厘米,其中有7名患者的肿瘤小于3厘米,HCCscreen成功地将全部小于3cm的肿瘤检测到,以上检测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肝癌如在早期阶段就能被发现,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商业维度,“过去三年,泛生子收入的平均增速是79%,基本是行业的2倍左右。在2019年,我们的收入突破了3亿人民币,整个行业仅有三家公司达到这样的收入规模。”王思振谈到。
不过,在王思振的心中,“聪明”二字的真正要义不止于此,其根本也从来都不是一般所说的“天生聪慧”、“善于经营”等,而是“具备通过学习而持续进化的能力。”
在这里,他用了“进化”,而非“成长”,因为进化的涵义是——跨越式的成长,有质的变化。
这短短14个字,也成为他在这家基因科技企业中,选择伙伴、管理团队的第一判断标准。
“当我身处一个场合之中,发现自己是所有人里最不懂的那一个,我就会瞬间兴奋起来,因为又有的学了!”对于合作伙伴和员工,他也希望对方如此。
作为企业第一管理人,这位“学霸”CEO从内心深处迸发的对于学习的灼热渴望和坚定惊人的行动力,也为泛生子打上了十足的个人烙印。
在泛生子内部,记录着公司大大小小每一次的成长成就。
例如,自第一次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NCCL)的室间质评至今,连续五年以满分通过;全面搭建“人机料法环”的质控体系,自行遵循国内外可借鉴的标准,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独创“一步法”建库专利技术,大大降低样本需求量、降低样本间交叉污染的风险,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医院院内独立运行的简单、快速、低成本的肿瘤NGS检测解决方案……
这些点滴荣誉,就像一张张阶段测试的“成绩单”,帮助企业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你可以把一个创业的公司理解为新的生命体,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逐渐成熟的过程。”王思振说,所谓的“聪明”,就是首先自身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加的优秀,其次当这种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为别人带来值得学习的东西,保持自己的创新型和先进性。
做行业的拓荒者:
完成从0到1的跨越
拜登在为攻克癌症大声疾呼时,曾引用肯尼迪登月演讲中的一句话:“unwilling to postpone”,不愿推迟。
作为曾经饱受癌症摧残的患者及患者家属,他说,“今天能做到的事,我一天都不要等。”
王思振的过去并非如此。
他毕业于经济学相关专业,此前曾从事互联网通讯和金融工作数十年。但生命科学专业,曾经是他在大学时最想填报的志愿。
因此,在7年前完成第一次创业的他,重拾年少兴趣,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早期投资一些项目开始学习。而当国际癌症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向他提出创立基因科技公司的想法时,他心中的火花被瞬间引燃,那一刻他决定“一天都不要等了”。
闭上眼睛畅想一下,假设十几、二十年之后,人们可以通过大规模普及的基因科学技术,提早对癌症进行筛查、预判、诊断,并精准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而自己将成为这项事业的切实推动者,甚至有可能是引领者,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亲身下场穿过枪林弹雨,远比站在场外投资更来得痛快刺激。
“这时候我发现,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但这和我第一次创业相比,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为行业后世的颠覆性发展打下基石。”王思振说。
2003年,感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巨潮,王思振在美国创办互联网通讯公司iTalkBB,后来被263通信集团以数亿美元收购。
“当时我们做的网络语音通讯技术应用,后来被认为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奠基石。而在今天,也可以讲,基因组学技术,就是未来现代医学的奠基石。”王思振兴奋地说,“我们在做大量的癌症领域研究,短短几年时间里面,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如果离开基因组学或者是分子诊断,这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再过几年,经过行业的整体发展,回头来看这一点会更加明确。”
目前,泛生子建立了庞大的基因组数据库,拥有中美双研发中心,两家通过ISO体系认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和5家分别位于北京(CAP、CLIA双认证)、上海、杭州、重庆和广州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司团队规模也已扩大到800人左右。
其今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合计募资约2.6亿美元 (绿鞋前)。“我们不是全球范围内行业里规模最大的公司,但已创下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癌症精准医学公司上市记录。可以想象下,再给泛生子5年、10年的时间,我们会有多大的潜力?”王思振自信地谈到。
他说,自己和团队都坚信,未来基因科技一定会成为大健康产业的底层支撑技术,就像人工智能将成为各个领域的底层技术一样。
而在那之前,泛生子愿意做行业的“拓荒者”,努力探索甚至带领癌症精准医疗行业完成从0到1的跨越。
尹莉娜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