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沈洪普专栏
12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一改“汇改”后的走势,出现2005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波动,随后又连续四天触及“跌停板”,人民币汇率走向再度成为内外讨论的焦点。
有意思的是,长期一贯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的美国财政部这次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表述,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称,“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以获取贸易优势,但中国应该允许人民币升值到适当的水平”。其中,美国财政部只是提出了建议,要求“中国推动市场机制更快地决定人民币汇率,并允许人民币在近期内对美元更快地升值”。显然,由于危机的影响,中美之间的经济利益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调整,美国似乎需要人民币保持升值,以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某种结果。
那么人民币汇率问题为什么重要?
传统上,汇率被认为与外贸密切相关。然而,这种相关性在近年来的中国外贸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反学术性。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本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速,导致顺差增速收窄,甚至出口下滑、贸易逆差。中国外贸出口增速、顺差增速最快的年份,正是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飙升的年份。相比之下,在人民币汇率下跌之前,中国11月份出口已大幅“跳水”,同比下降2.2%(10月份同比增长19.2%),为7年来首次负增长(剔除春节因素),远低于市场预期。显然,中国外贸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特征。
事实上,近期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美欧日经济衰退,二是微观层面流动性萎缩,国外进口商难以获得贸易信贷。从这个角度看,在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的情况下,难以抑制中国出口继续放缓的势头。从整个衍生链条来看,相较于理论上的汇率—贸易机制,人民币汇率未来可能成为一个相对滞后的变量,会受到中国出口增速、中国经济景气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否操纵人民币汇率确实无关紧要。
由于本轮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中央推出针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全面退税计划,行政扶持出口的迹象明显,使得汇率和我国出口的增减幅度相对有限。而且,即便人民币汇率真的贬值,也不太可能因为传统外需主体的经济下滑而导致外贸出口出现根本性转机,更不可能出现对其他“世界工厂”形成“威胁”的局面。
那么,人民币是否应该主动选择升值还是贬值,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缺乏营养的话题,至少对于具有线性逻辑关系的进出口而言是如此。但也应该看到,以目前的基础来看,人民币的突然贬值与美元的突然走强有着直接的联系,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突然暴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可能直接体现了外部资本对人民币“代表”的中国经济方向的摇摆不定,在其他核心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别无选择的背景下,不得不被迫回流美国。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
众所周知,危机根源至今尚未消除,美国也并未表现出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热情,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和赎罪的诚意。在此基础上,资本回流美国或许意味着世界经济秩序将重回旧框架。
如果这一判断正确,那么人民币继续大幅贬值既不符合中国稳定出口贸易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如果人民币继续大幅贬值,可能引发危机氛围中各国早已酝酿的贸易保护主义。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一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跳水的现象不会持续,可能只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和节奏会发生变化。从目前的水平来看,人民币选择减缓升值速度,是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的。当然,这是对人民币目前所对应的“一篮子货币”的判断,至于美元指数本身的走向,那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笔者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