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粮价上涨趋势如何?专家解读来了

2024-08-04 08:02

粮食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粮价冲击传导影响,国内粮食市场出现阶段性波动。粮价上涨还会持续吗?未来走势又将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东柱,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问:今年以来,食品价格出现波动,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刘东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恐慌情绪导致国际粮价上涨,加之社会流动性充裕,国内粮价也出现明显上涨。2020年10月份,我国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随着原粮成本上涨,大米、面粉等成品粮价格也随之上涨,但涨幅较小。10月份,我国主产区籼稻平均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左右,粳稻上涨1%左右,面粉基本持平。 同期,越南大米出口价格同比上涨37%,美国小麦出口价格上涨14%,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10月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5%。总体来看,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处于正常波动区间。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达到30%左右,但并未超过2014年的历史高位。今年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在连续多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粮价低迷的背景下出现的回升,属合理,充分体现了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发挥的积极作用。

问:未来粮食价格走势如何?

刘东柱:202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夏粮增产,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丰收已成定局,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日常消费需要,也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军民用粮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储备充足,供应充裕,小麦、稻米两大主粮品种库存量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预计小麦、稻米价格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11月份以后,随着主产区玉米上市量的增加,临储玉米的不断释放,以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陆续到货,市场玉米供应有充分保障,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问:目前稻米市场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高,请问未来价格走势如何?

刘东柱:当前,中晚稻集中上市,市场购销活跃,市场化收购占主导,优质优价特征明显。11月上旬,全国粳稻平均出厂价2.09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涨3分钱;中晚籼稻收购价1.4—1.45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涨14—2分钱。稻米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疫情、灾害、舆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涨价预期积累发酵,持粮户持粮抛售心态较重。二是储备企业、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收购新粮,计划收购量大,加价收购意愿强。 从后期看,随着稻价进入高位,继续上行阻力较大。近年来,我国稻米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在供需宽松的基本面下,当前稻价已超过国家拍卖大米出库价,由于稻米库存充裕,供应压力延期,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加之在强稻弱稻背景下,收购主体提价意愿普遍下降,稻价上行阻力增大。总体来看,今年稻米丰收已成定局,当前稻价处于合理区间,其回升有利于减轻稻米库存压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问:10月份以来,国内新玉米市场价格高开低走,持续上涨,请问后续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吗?

刘东柱:总体来看,国内玉米价格上涨是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玉米消费的结果,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属正常合理,后期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一是9月份东北地区台风灾害对产量影响有限,台风前玉米产量基本形成,今年仍是玉米丰收年,后期玉米上市量将有所增加。二是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价格倒挂,迫使部分饲料企业用小麦替代玉米。小麦最低收购价成交量近期明显好转,正是因为饲料企业收购量增加,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玉米价格上涨。三是前期销售的临储玉米、一次性储备玉米仍在陆续出库供应市场。四是玉米及替代粮进口量明显增加。 今年1-9月,我国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已达1773万吨,同比增加61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11月初玉米期货价格明显回落,东北产区用粮企业玉米到货量明显增加,表明玉米供给在增加,价格基本达到预期,继续上涨预期减弱,农户和经纪人卖粮积极性有所提高。这里建议农户在卖粮时尽量均衡有序卖粮,既不要盲目囤粮,也不要大举抛售,避免出现集中抛售、降价现象。未售出的粮食要离地通风,放在地上或仓库里,避免发霉变质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