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最近被同事嘲笑为“精算学生差”。往年的夏天,她要参加“618”,才能买到今年流行的礼服,当然还有配套的包包、鞋子、衣服。但今年夏天,她从衣橱里翻出前几年的连衣裙,自己搭配。除了购买拖鞋、雨伞、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外,其余费用都可以节省下来。她说,我也不知不觉地从“精致的穷人”变成了“精算的穷人”。消费
欲望强烈、敢于做“失败者”的年轻人,是前几年消费信贷的主力军。信用卡、花呗、白单等金融产品成为90后日常购物的基本支付方式。然而,今年,一切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敢负债多花,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提高赚钱能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疫情来临时,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失业或上班。”“刘云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了半年多,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完善,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逐步恢复。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2%,不仅由负转正,而且明显超出市场预期。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今年首次增长。6月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超过景干线,制造业稳步复苏。此外,全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环比增长,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国民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继续萎缩,失业率增幅下降,我国经济呈现稳健上升态势。
但《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近半年来,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停工停产、失业、待工交替上演,居民个人收入恶化的影响依然存在。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重复超过21天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尽管许多经济学家预测,随着经济重新开放,消费将出现“报复性V型反弹”,但中国年轻一代在消费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克制和冷静。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90后表示,疫情让他们意识到储蓄的极端重要性,享受消费失去了吸引力。2020年上半年,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报复性消费”被推迟,但“报复性储蓄”一度居高不下,消费引擎对经济复苏的贡献明显滞后于投资引擎。
刘芸告诉记者,这样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原来很精彩,刚上班的时候,因为热衷于买大牌,工资严重透支,单件产品的价格都能达到四五位数。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上半年,不少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奢侈品和高消费,他们花更多的算计和实用的钱,减少了盲目消费。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走出广告“闪烁”的冲动消费心理,从个人实际需求出发,变得更加勤俭、节俭、理性消费。
据《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调研显示,在疫情影响下,年轻人的消费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开始变得理性、适度。直播购物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熟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轻人越来越表现出家庭责任感。
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观念转变会给消费市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消费、储蓄和投资是三重的
“如果世界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大流行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小雨,即将毕业找工作,虽然还没有经历过社会考验,但因为亲眼目睹了公司工资的下滑,她有一种“找不上工作”的预感,早早就做好了储蓄计划。“疫情对我财务前景的最大影响是,我意识到储蓄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我会认真检视自己是否因超前消费而落入商家设下的圈套。”
在调查中,《财经》记者发现,疫情冲击后,年轻人的消费、储蓄、投资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根据央视财经新媒体推出的《中央电视视经大数据》和《中国经济生活调查》,央视财经新媒体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适度。 55.8%的年轻人在消费时更倾向于只购买必需品, 40.2%的年轻人选择少买好,39.6%的年轻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以前更谨慎。
小玉认为,调查结果与她自己的情况是一致的。这半年,她亲眼目睹了疫情中人们的境遇,“如果你被困在武汉,恰逢物价上涨,你没有积蓄再还房贷、车贷、信用卡分期付款,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手头有存款会让你比享受消费更安心。同时,她也在反思超前消费是否落入了商家设下的消费主义陷阱,“女生要为自己花更多的钱,护肤品越贵越先进,电子产品追新不追旧等等,都与现实生活略有'脱轨'。小玉说,以后她会给自己存一笔应急资金,她也很庆幸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此外,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影响她目前的消费行为。“几乎所有行业的待遇都在下降,应届毕业生的合同工屡屡遭遇企业单方面违约,此前商定的待遇大幅缩水。”这也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小玉说,未来她更愿意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作。
另一位在基层做公务员的苏鹏说,他的收入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尽管如此,他的消费习惯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原因,他认为首先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作为重度影迷,苏鹏几乎是“必看新片”,每个月都要去影院四五次,现在官方通知暗示,包括影院在内的封闭娱乐休闲场所暂时不开放,客观上节省了不少开支。其次,消费的惯性仍然存在。“疫情最严重时,停工停产,滋生的'烹饪热'一直维持到今天,餐饮虽然复工,但还是习惯了自己吃饭。”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高级研究员熊玉军分析,重大灾难或社会变迁都会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无论个人的实际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这种焦虑都会驱使他们偏爱更加谨慎和保守的消费行为。
除了收入范围内的消费概念外,储蓄和投资模式也同时发生了变化。
央行5月份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增加1.09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志恒分析,数据反映了人们消费预期的变化,转向更安全的储蓄,应对意外需求。
“我手里有饭吃,心里不慌。”更多的人了解现金储备和理财的重要性,在保证现金流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产,做出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小雨说,“以后要是贷款买房,每月还款额会降到低位,虽然利息多一些,但面对突发事件,是有B计划的。最近,她还咨询了从事理财行业的朋友,希望能更好地管理自己手中的资金。
苏鹏掏空了储蓄卡的资金,把所有的资产都放在了“雨保”里,如果行情好的话,就会转入基金市场,平时“能赚一点利息”。在付款方式上,他优先使用信用卡、华北,如果没有手续费,他会优先分期付款,“以便手头有更多的现金进行理财”。另一位95后女孩张晓海也告诉《财经》记者,她在疫情期间申请了第一张信用卡,“希望能多了解信用卡支付的优惠政策,开始思考如何增加财富。
根据乐信研究院的调查数据,65.6%的年轻人更愿意在未来分期付款,认为分期付款可以减轻现金流压力,是一种更明智的财务安排。从分期商城的交易数据来看,4月初,分期商城的日均交易量较3月下旬增长了47%。
利用万亿美元的二手市场
在收入低迷、预期悲观的情况下,二手经济在疫情冲击下再次掀起波澜。
根据一家外国机构的一项调查,中国许多年轻人尚未从疫情中走出来,也没有恢复有助于推动第二大经济体的购物习惯,而是减少了个人物品,并接受了一种新的理念:少即是多。
3月份,中国最大的二手商品交易网站咸鱼日均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新卖家数量同比增长38.8%,新产品数量同比增长40%。据预测,今年中国二手商品交易额可能超过1万亿元。
咸宇资深行业运营专家尚云认为,新卖家和商品大幅增幅值得关注,同比增速高于市场,说明疫情放缓后,“抛售”需求十分突出,用户对闲置清仓需求旺盛。他认为,有几种协同效应有助于卖家的增长。一是疫情期间“居家经济”特征明显;例如,鲜宇2月份家具销量同比增长271.4%,母婴用品和家电销量同比增长82.6%和70%。
对于个人来说,二手交易平台不仅可以出售闲置商品“回血”,还可以找到低价商品。张小海表示,他也在考虑近期如何减去消费,所以需要的办公用品会先在羡鱼上浏览,这样可以省钱,性价比更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葛艳霞认为,购买商品承载着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强烈,依靠消费来获取,他们的消费观念正在从'消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这种转变将导致对奢侈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减弱,这可能会给消费市场的供应端带来新的挑战和变化。
“口罩效应”带动新消费增长
与“减少”相对应的是“面具效应”带来的新增长。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低迷时期,口红销量不降反升,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少量储蓄促使人们转向廉价奢侈品。如今,“低价位产品偏好趋势”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后疫情时代,消费观念的转变,让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从追求“数量”逐渐转变为“质量”的提升。
2020年5月31日,在上海55购物节直播周期间,在外滩金融中心举办的魔幻城市甜品嘉年华成为上海“美食家”享用进口甜品佳肴的好去处。图/人民视野
《2019-2020中国青少年消费报告》显示,45.6%的年轻人在消费时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45.3%的年轻人会对“补贴或打折商品”印象深刻,42.4%的年轻人愿意选择“多功能用途的产品”,而“同款明星”(4.3%)和“新品上市”(28.7%)相对较低。年轻人的消费变得更加实惠和实用,而不是追随新产品不可或缺的名人喜好和炫耀消费价值。
《2019-2020年中国青年消费报告》也显示,在疫情带来的最长假期期间,直播购物出现井喷式增长,年轻人越来越表现出家庭责任感。苏鹏表示,疫情推动的“居家经济”让他第一次尝试直播购物,线上消费大幅增长,芒果TV、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陆续出力制作综艺和网剧,因此成为全网的一员,打发疫情在家封关的时间。在不出门的日子里,苏鹏用外卖费省下来的钱给父母买了新的通勤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此前,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称,自中国爆发冠状病毒以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发生了更广泛的转变,更加强调家庭、精选品牌和在线购物。
张晓海告诉《财经》记者,由于疫情期间在线在家工作,优化家居环境尤为重要,未来他将更加关注家庭消费,希望创造更好的家居环境。
小雨还表示,疫情期间,“家庭转向”的消费趋势非常明显,在刚刚结束的“618”年中促销中,她用三个月的研究生补助金为父母买了一台空调,“长期在家生活,家庭责任感更强”。
据大型调查数据联盟 JD.com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26-35岁的年轻人成为家庭的“栋梁”,他们购买了50%的果蔬、约55%的家禽蛋肉、近60%的冷藏冷冻产品、53%的海鲜水产品。
促进消费与理性消费的平衡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今年外贸下滑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将更加明显。超过4亿的90后和00后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态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被压抑的内需的复苏进度。研究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中国消费复苏的前景。
据记者了解,为了避免潜在的经济衰退,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例如,今年5月,上海启动了备受期待的“五五购物节”,敦促零售商提供大幅折扣,以刺激所谓的“报复性消费”。7月2日,驻马店市出台多项措施,向市民发放电子消费红包共计1亿元。2020年5月31日,在上海55购物节直播周期间,在外滩金融中心举办的魔幻都甜品嘉年华成为上海“美食家”享用进口甜品美食的好去处。近日,深圳出台了一揽子促进消费措施,《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新零售示范企业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奖励,新迁入深圳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最高可获得1亿元奖励。《办法》从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7个方面提出20项促进消费的措施,涵盖商业零售、夜间消费、文旅体育、餐饮住宿等领域和业态,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有力释放被疫情压制和冻结的消费需求,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市场加速复苏。
除地方政府外,不少企业也陆续出台消费刺激计划,推动产品换代换代,以加快消费市场的复苏。例如,上海苏宁推出了“五大重磅组合消费促进”,包括向全上海消费者发放3亿元苏宁消费券。7月1日起,支付宝连续17天发放全国一般消费券,补贴规模100亿元。“618”店庆,京东旗下的手机、电脑、扫地机器人等商品降价1000余,以苹果手机11系列为例,最高降价达到2500元。商家“
流血”是为了“还血”,努力激发人们心中的冲动消费因素,释放消费潜力。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奏效了。刘云最近购买了已经“种植”了近一年的护肤品,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数量比以前翻了一番,但价格却降低了”。但这样的“冲动”只是基于商家的“断价”,刘云说,如果降价低于50%,理性就会占上风。
一方面,提供多种措施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面对降价的诱惑,存在着一种不会轻易动摇的消费心理。在多股力量的较量下,年轻人的消费平衡会逐渐回归到“冲动”的一端吗?
熊认为,后疫情时代,消费将呈现差异化趋势:趋向于理性,如增加储蓄和理财产业的比例,积极购买保险。另一种是非理性的,比如一些人有“疫后压力综合症”,他们囤积大量商品以应对突发情况。由此可见,疫情导致了消费心理更加脆弱。
但是,不可能简单地衡量年轻人的理性消费是“好”还是“坏”,熊说,要辩证地看待少花钱的行为,经济需要发展,需要配合有规律的稳定消费。因此,如果大量年轻人因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悲观而不消费,或者由于消费心理脆弱而消费水平不稳定,则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ment)高级经济学家姚源也认为,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导致经济复苏不均衡,这将在一段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压力。“家庭消费将更加令人担忧,自愿保持社交距离和劳动力市场动荡可能会使人们避免在餐馆、剧院、旅行和其他需要人际互动的事情上消费,”姚说。酒店、娱乐和航空公司等服务可能在 2021 年之前无法正常工作。”
具体来说,疫后消费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绝对会下降的消费,如奢侈品、汽车、家具电器、线下娱乐等;虽然很多年轻人在采访中表示“已经养成了自己做饭的习惯”,但熊认为,这其实要看复工复产的程度,如果繁忙程度增加,日常点餐成本会在短时间内恢复,随着疫情防控趋于稳定, 相关行业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三是消费绝对会上升,比如疫情催生的“居家经济”和“健康经济”,以及国产品牌消费增加。
此前受国际物流暂停影响,海外购物商品渠道受阻,部分需求转向国内市场。疫情下,“国产产品”渗透率迅速提升。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1-4月,天猫自开店以来新增品牌近500个,累计销售额超过1亿元,其中中国品牌318个,占比超过70%。据京东大数据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品牌业绩及新特征报告》,今年一季度,国内生鲜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56%,国产烘焙原料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以上,国产电脑办公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09%, 国产口罩的成交额增长了10倍以上。
熊先生认为,这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企业能够抓住疫情后消费者的痛点,聚焦健康品质,加强品牌推广,这是国产品牌的好时机。”
北京大学市场与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表示,疫情期间消费习惯的培养后,人们的网络消费倾向会更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疫情影响,成为经济的稳定器。
总体来看,熊邂逅对未来年轻人的消费潜力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很多人把中国的消费和日本相提并论,认为在日本经济的繁荣时期,年轻人热衷于购买奢侈品,然后泡沫破灭,年轻一代进入了衣食缩、消费欲望低的时代,中国年轻人会重复这条消费曲线。”熊说,事实上,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在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复苏速度或许是全球最快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不如《广岛协议》对日本的影响严重,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会出现严重的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整体上升态势不变。从家庭结构上看,我国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双方的经济支持下,虽然消费观念已经动摇,但经济上并不孤立,原有家庭的补助或将促进经济复苏。因此,我们不一定会进入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所描述的“第四消费时代”。
因此,从长远来看,消费带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潜力值得期待。
(应受访者要求,文章中刘云、小雨、苏鹏、张晓海均为化名)。
今日话题
最近,你还敢花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