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海通宏观研究框架之一及美国经济经验分享

2024-06-18 12:05

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

——海通宏观研究框架之一

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姜超

(2019年8月13日上海培训会发言,应嘉贤、王巧哲整理)

今天我分享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理解美国经济的经验,研究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也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霸主,研究美国会给我们长远的启发。

1. 经济研究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做宏观研究,资本市场的研究和学校里做学术研究不一样,学校里的研究是研究知识本身,而资本市场是研究如何用知识创造财富。

比如我们看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年来的股价表现:40年前每股股价300美元,现在每股30万美元,40年来涨幅达1000倍,年均涨幅20%。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湿润的雪地和绵长的山坡。”

巴菲特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他说是因为他运气好,中了彩票,而且出生在美国。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如果你恰好出生在日本,就很难有这样的神话,因为日本的经济产出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谁也无法算出日本经济到底损失了多少年,刚开始说损失了10年,后来又说损失了20年,后来又说损失了30年。体现在日本股市上,30年前日经225指数最高峰时达到4万点,现在只有2万点。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对比还是很鲜明的,想要赚钱,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巴菲特的资产每年增长20%,40年增长了一千倍,基础依然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利用历史数据,我们做了简单的分析,列出过去100年美国各类资产,如股市、债市、房市、黄金等的平均收益率,并与美国经济增长进行对比。

美国过去100年的经济增长率大概是每年3%左右,这是实际经济增长,但如果加上每年3%的物价涨幅,名义增长率大概是每年6%左右。过去100年,美国股市、债市的平均收益率大概在5-6%左右,接近美国GDP名义增长率的长期平均值。

如果看房屋和黄金,过去100年的平均年收益率在3%左右,基本相当于同期物价涨幅。也就是说,由于房屋和黄金等实物资产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其长期上涨的唯一支撑就是通胀。

因此,股市、债市等金融资产的长期收益来自于名义经济增长。因此,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美国,巴菲特通过投资股市创造了巨额财富。巴菲特长期以来不喜欢黄金、比特币等资产,因为这些资产只能涨价,而不能创造实际价值。

2. 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长期的财富创造来自于经济增长。在第二部分我们会研究如何去研究分析经济增长本身。其实这里有两个视角,第一是长期的增长,第二是短期的经济波动。

长期增长因素。

如果你学过经济学的话就会知道,根据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有三大: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资本,第三是技术。技术变化比较难观察,但劳动力和资本比较容易研究。

比如,从劳动和资本的角度,我们来研究一下美国过去100年的增长。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以20年为一个周期,观察这段时期的平均GDP增长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代表。可以发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其实是相当高的,20年平均增长率是5%,但此后不断下滑,目前已经降到2%左右。

与美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相对应的是,过去80年来人口增长和资本增长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下滑是因为劳动力增长放缓、资本投入减少。

但是即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第一它还在增长,第二美国在发达国家里还是最好的,因为大家都在放缓。美国增长虽然放缓了,但是比日本、欧洲还是强很多,而且美国也有移民,日本人口是负增长,欧洲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所以美国的经济表现、金融市场表现在发达国家里还是最好的。本质上还是来自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美国的基本面最好。这是长期的事情,要关注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

短期经济波动。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就是短期经济波动。在美国,有一个机构叫美国经济研究局,专门从事经济周期的研究。我们小时候学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牛奶倾销”现象,其实它描述的就是经济周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经济运行中,并不是沿着长期潜在增长率平稳增长,而是经常出现剧烈的波动。有时候经济好的时候过热,有时候经济不好的时候衰退。

那么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什么驱动的呢?比如说现在看中国,大家都说中国最新的货币融资数据不太好,经济在下行,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很关注短期的经济变化。

消费与经济同步。

如果要研究短期变化,首先要知道经济是由什么构成的。美国经济结构分解起来是这样的:最大的部分叫消费,家庭消费占2/3左右。另外两部分是政府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近1/6。最后一部分是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就是净出口的比重是负的,而且比重也不大。所以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三大项上,即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

接下来我们观察各个经济分项指标和美国经济增速变化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最大的消费。美国消费的走势和美国经济的走势几乎一模一样。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因为消费占经济比重太大,所以它只能和经济变化同步,没有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看到,比如说经济出问题了,消费就提前出问题了。消费是一个同步性指标。

投资领先的周期。

我们再看投资,美国的投资占了差不多六分之一,但是投资本身是有结构的,投资主要有三项,最大的一项叫非住宅投资,也就是企业部门的投资,第二项叫住宅投资,也就是房地产投资,最小的一项叫存货投资。

虽然总体来说投资占比不是很大,但是投资的影响其实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发现美国每一次经济衰退,过去五六十年有五次比较典型的衰退,每次经济衰退前一两年可以发现,库存投资可能已经提前下降了,比如2008年。库存投资是一个领先指标,如果经济真的不好,很多企业的产品可能都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变成产品积压,也就是说库存投资开始拖累经济增长。

每个人选择的行业不同,但大概有一点是共同的:不管你是做周期行业研究,还是做消费行业研究,都要研究库存是否在变化。比如大家都抢着买A股的王者茅台,但其实2015年、2016年,茅台根本没人买。当时一瓶茅台的零售价是800多元,但因为之前价格一直在跌,所以没人愿意买。

后来有人研究茅台的库存,因为没人买酒,家里的茅台就卖完了,后来发现经销商的酒也所剩无几了,整个社会好像都没有库存了,然后茅台的价格就开始上涨了。也就是说,在行业的拐点,研究行业的库存很重要,这样才能看到未来的方向,这是行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个投资指标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非常重要,被称为经济周期之母。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美国的经济衰退,几乎每一次经济衰退之前,房地产投资也都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

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投资故事,后来还拍了一部叫《大空头》的电影,它讲述的就是如何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而一小部分幸运儿抓住了CDS机会,一夜暴富的故事。

但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呢?当时拍电影的时候,大家找了各种线索。其中一条线索是这样的:有一个40多岁的失意中年男人,被裁员了,后来进了好朋友的公司,给他画了一张图,就是美国实际房价走势图。他说:“你看,美国实际房价以前是平的,但是这几年,一直垂直上升,这肯定太高了,你应该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后来他赚了几百亿美元。”这是电影里的故事,也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后来,有人把美国实际房价走势图当成了价值几百亿美元的神奇图。

但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也能够准确预测经济衰退。可以看到,早在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因此,房地产投资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先指标。

第三个投资指标是美国非住宅投资,也就是企业投资。企业投资会对经济衰退作出反应,也就是一旦经济衰退,企业投资就会明显下降,但其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总结一下,投资中的库存和房地产投资非常重要,它们领先于经济周期的变化。

最后我们来看政府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很大——六分之一。但财政支出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一般会滞后于经济变化两年左右。这个滞后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政府本身不赚钱,而是靠税收,所以政府赚的钱都是居民和企业的钱。政府要花钱,就必须有钱。所以经济好,政府才有钱花,滞后两年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美国经济的三大构成,消费、投资、财政支出,每一项的潜在影响是消费占比最大,但是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最大。

警惕经济衰退。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再套用到现在的美国经济上。我们做研究,不仅要回顾历史,还要分析现实。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很动荡,各种研究都把大家吓得魂飞胆丧,说未来全球衰退的风险可能比较大。其实不是全球衰退就是美国衰退。美国股市最近跌得厉害,美国国债利率曲线倒挂。

所谓债券利率曲线倒挂,就是指长期债券利率低于短期债券利率。的确,从历史经验来看,利率曲线倒挂是预测经济衰退的重要指标,但这仍然只代表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预测。有实际的经济指标可以证明这一点吗?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投资,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三大投资,包括库存、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增速都出现了负增长,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前面我们说过,投资是经济周期的先行指标,所以投资整体下滑,预示着美国未来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美联储最近已经开始降息,美联储主席说,他们更担心美国经济,给出的理由是,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美国投资开始转向下行。

仔细想想,消费是消耗,投资和储蓄才是经济的积累,所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一旦投资开始下滑,未来的经济可能就不太好了。所以大家对美国未来经济衰退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我们该怎么办?

3. 经济周期与债务周期

第三部分我们会讲政策如何反应,政策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的变化。

财政逆周期调节。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不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所以第一个政策叫财政政策。那么财政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和GDP的关系。虽然财政政策本身有制约,因为财政收入来自于经济本身,滞后于经济变化,但这并不妨碍财政政策在短期内起到逆周期对冲的作用。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经济衰退,财政支出都有逆周期的增加,2008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当经济不好的时候,第一个能用的手段就是加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怎么起作用呢?如果要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首先财政支出要超过财政收入,这就意味着要体现在财政赤字率的扩大上。纵观美国的财政赤字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共出现过四次明显的扩大:第一次是1980年,里根减税的时候,第二次是2000年,小布什减税的时候,第三次是2008年,奥巴马减税的时候,这一次是特朗普减税的时候。

受政府债务比率制约。

要实施财政刺激,财政赤字率必须扩大,但前三次财政刺激时期,美国政府债务率只有50%左右,1980年为40%,2000年和2008年为50-60%。而这次特朗普刺激期间,美国政府债务率已经达到100%,而且美国国会目前两党分裂,不像特朗普刚上任时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

所以,财政刺激政策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一是政府层面有制约,比如欧债危机就是因为一些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失控,英国脱欧也是因为不满欧盟对穷国的补贴。二是政府负债率有制约,比如日本政府负债率高达200%,美国和欧洲也高达100%,其实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财政政策失败,还有其他选择吗?

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

第二招是货币政策。为什么要有货币政策?其实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货币政策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在大萧条时期,人们发现货币和经济增长是紧密相关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突然一夜之间崩盘,你看当时美国的GDP数据,可以发现它的变化是不可思议的,1929年经济总量还有1000亿美元,但是到了1933年就不到600亿美元了,大概有一半的经济突然消失了,相当于一半的工厂、一半的工作岗位都消失了,这些东西都消失了。

但是经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么多呢?后来人们发现没有钱了,因为银行都关门了,不能提供贷款。企业没有钱,只能关厂、裁员。所以大萧条之后,人们发现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经济萧条的经验,人们发明了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在美国,并没有诞生中央银行。美国的建国时间比中央银行的成立时间早了将近150年,1913年才成立中央银行,也就是说之前美国经济是没有中央银行运行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美国经济运行不是很稳定,经常出现经济衰退,所以就发明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使命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因为人们发现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利率,利率可以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可以影响货币和信贷的增长速度。所以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中央银行诞生之后,就成为了影响经济周期的一个核心指标。

比如我们回过头来看2008年爆发的全球大萧条,按照1929年的经验,未来十年经济可能都不会好。但是因为美联储一夜之间把利率降到了零,大家原本以为经济不好,想存钱,后来发现利率降到了零,就不得不跑出来开始花钱。企业原本以为经济不好,大家都不想投资,后来看到利率这么低,又跑出来投资了。所以美联储相当于用这样的逆周期货币政策,把经济提前启动了。

美国经济好转之后,美联储在2015年又开始加息,但是加息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利率很高,又开始存钱,企业不愿意投资,这时候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衰退,所以央行成立之后,央行就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核心因素。

货币供给过多,滞胀。

央行通过调控利率来平滑经济周期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人性是难以掌控的,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希望经济能更好,这时候央行可能就无能为力了。但是如果经济变坏,央行可能就得马上出来工作了。人类可以享受经济繁荣、经济过热,却难以忍受经济萧条。所以,央行调控之后,一开始货币与经济增长是和平协调的,货币与经济增长率是匹配的。但是后来,央行逐渐增发货币,到了70年代以后,就明显出现货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出现较大的差距。

美国在70年代发行了太多的货币之后,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应。人们发现经济没有增长,然后物价疯狂上涨,房价飙升,利率很高,股市下跌。所以70年代的美国,人们其实过得很艰难。人们发现,靠央行增加货币,似乎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好。美国的70年代和中国过去十年很像,居民炒房,企业炒商品。

供给侧经济学:收钱、减税。

1970年代以后,美国在1980年开始反思,1980年里根竞选美国总统,他说货币供给过多是错误的,给美国开了一个药方,名字跟我们现在的国策很像,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美国叫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不能靠刺激需求,而是要靠改善供给。

里根的第一项政策是支持央行行长沃尔克紧缩货币供应量,将货币增长率从10%大幅降至6%。

第二项措施是减税改善供给。里根政策实行后,美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货币增长率下降后,通货膨胀消失,房价停止上涨,泡沫消失。同时利率大幅下降,金融资产、股市、债市都上涨。再加上减税后,企业开始盈利,开始创新,因此美国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时代,股市经历了40年的超级牛市。

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无法阻止。

其实,沃尔克或者里根的政策组合是完美的,即先收紧货币,然后减税,以改善供给。但问题是,货币供给过剩的诱惑太大了,人们永远摆脱不了这种瘾。

除了80、90年代短暂的一段时间外,美国的货币和经济增长率是完美匹配的。2000年以后,美国货币发行量更多,货币增长率开始超过经济增长率。所以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泡沫几乎是连续的。2001年是互联网泡沫,2006、2007年房地产泡沫爆发。虽然美国股市屡创新高,但是很多人觉得美国股市不安全。由于美国前几年利率很低,无数公司借钱回购股票,如果回购股票,股价就会上涨。比如可口可乐,十年业绩没有增长,但估值水平比10年前提升了50%。所以在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下,美国股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泡沫风险。 目前美国又开始降息,说明摆脱货币供给过剩的模式依然困难重重。

特朗普不是里根。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特朗普和里根。特朗普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模仿里根。他的竞选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而这个口号正是里根在竞选期间发明的,他只是原封不动地用了过来。他的减税政策也是在模仿里根。

但有一点,是和里根有根本区别的。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谈到里根的时候,提到他支持时任美国央行行长的紧缩货币政策,但特朗普是怎么对待央行行长的?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6月份主持新闻发布会时,有记者问到:“听说我们的总统要解雇你,你怎么看?”可以想象,央行行长被当面问到这样的问题,会有多么尴尬。当时,鲍威尔一脸茫然,回答说,法律规定,我还可以工作四年。

最近,美国四位前美联储主席集体呼吁,美联储必须保持独立性,总统不能干预美联储。特朗普本人是房地产商人,他当然认为放松货币政策对经济有利,可以帮助他连任。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货币政策与里根时代完全不同。相应的,放松货币政策不一定能让美国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反而可能导致衰落。这是我们对美国的分析。

经济增长和债务周期。

如果把以上对美国经济的分析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达利欧的债务周期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解现实经济变化的模型,我个人觉得达利欧在宏观研究上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达利欧的研究不错,重点有几点:第一,达利欧的业绩很好,他的桥水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1年的欧债危机、2018年的全球亏损中都赚得盆满钵满。在投资行业,业绩才是硬道理。经济学家的预测你不必太在意,因为都是纸上谈兵,但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应该认真听。其次,达利欧的历史研究不错,为了研究债务危机,他仔细研究了过去几百年中典型的债务危机,并总结成《理解大规模债务危机》一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学好经济史,对经济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就会更加准确。

在达利欧看来,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但短期经济波动则由债务周期决定。我们可以用日常生活来举例,当我们努力工作赚钱时,就是在创造经济增长。但我们发现,有些人借钱不用努力工作,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过上好日子,但到了还钱的时候,却不得不过上艰苦的生活。因此,借贷行为就创造了债务周期。

对于个人来说,借的钱到了该还的时候,就得还。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因为还钱会很困难,谁也不愿意过着困难的生活,所以一旦到了还钱的时候,政府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多借钱,这样就逐渐把短期债务循环变成了长期债务循环。直到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借不到钱了,长期债务循环的顶点就会出现,这时候就会出现大萧条。

达利奥的债务周期模型实际上是非常准确的,可以在过去100年中总结美国的经济变化,例如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从而使经济在长期内继续增长,但在短期内,债务周期却在短期债务周期中降低了债务。

这是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分析的摘要。

4.宏观经济研究和资产分配

如果我们专注于这种经济增长模型的不同方面,则可以采用不同的宏投资方法。

例如,大多数人都会关注短期的经济波动。

另一个更复杂的是,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状态,著名的美林时钟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象限。

另一种类型的重点是研究大萧条,如大约所述,这类型的研究不是很及时的,因为长期债务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各种政府政策倾向于延长债务周期,但是一旦发生,它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它将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财富的分布。

实际上,这是最简单的,这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很长一段时间,回报率实际上非常好。

最后,我想与您分享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投资行为的一些故事。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在2008年爆发后,在危机中最严重的时期,美国房屋价格下跌了30%,股市下跌了50%,获得了百年历史的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碰撞了,花旗集团(Citigroup)和AIG等巨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您是美国的普通人而什么都不做,那么2008年的平均财富损失为20%。

当年的大明星是鲍尔森(Paulson),他是华尔街的传奇卖空者,他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成名,他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闻名,两年来赚了200亿美元。

他在2008年赚钱的人是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Ray Dalio。

Lu与我们分享了另一个故事,您赚到的钱实际上是政府的钱和纳税人的钱,这使您感到不安。

另一个人是巴菲特(Buffett),他在2008年10月16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我是美国,我是”。会感到非常舒适,但实际上,他们选择了不良的长期资产。

事实证明,巴菲特是正确的。

即使在美国的一个普通人在2008年损失了20%的资产,只要他持续到现在为止,他的平均资产也比2007年的峰值高出50%。这实际上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