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今年6月以来首次升破6.40重要心理关口。
10月20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高开100点,突破6.39关口。 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在6.38附近波动!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47跃升至6.39。 不少外贸商的报价作废,心在滴血!
在岸人民币趋势
离岸人民币的反应更为明显。 10月15日至10月19日算,离岸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619点,即离岸人民币汇率升值0.96%。
离岸人民币趋势
这波升值潮是从黄金周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的。
10月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604,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50个基点,创7月30日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10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贸易顺差677.6亿美元,创年内新高。 第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9%。
贸易顺差扩大增强了人民币升值信心,带动了出口企业结汇需求。 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的交易较为频繁,刺激了热钱流入。
但随后在10月15日,央行在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平衡,指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们来看看上一波升值:5月28日,美元兑人民币触及6.35,人民币创近三年新高。 随后央行出手,人民币升值势头彻底止住。 5月30日央行宣布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5%上调至7%后,人民币短期内下跌近200点至6.37附近,随后一度突破6.5。
10月20日,央行在网站上宣布,通过利率招标方式启动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当日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实现单日净投放900亿元。
德国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净投放释放出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流动性不会收紧,这可能会抑制人民币快速升值。”
中金公司认为,6月底以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1.6%。 不过,人民币汇率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兑美元升值。 这背后,除了近期出口强劲外,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供给偏紧是重要推动因素。 对于未来趋势,中金公司分析认为,中长期来看,在美元重新走强、中国贸易国际收支再平衡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可能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走强。人民币是小概率事件。
展望后市,人民币汇率走势将继续取决于美元指数、外贸状况和货币政策变化。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如何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是一个老话题。
目前,不少企业抵消汇率挤压利润的方式是“按量付费”。 但如果再加上原材料价格和高昂的运输成本,利润的底线已经被击穿,那么真的有可能陷入“赚一单亏一单”的困境。
除了硬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抵御汇率波动的风险呢?
江浙地区某电子设备加工出口企业的经验是:
“一方面,我们将加大外汇对冲操作,将美元头寸风险敞口降低至20%以下;另一方面,我们将在新外贸产品调价范围中增加汇率波动条款。出口订单。”
中小微外贸企业看完这篇沉默了,因为这涉及到两个要素:
1.外汇套期保值操作的门槛;
2、议价能力。
这是很多中小微企业无法企及的。
● 锁交换
根据此前的调查结果,24%的外贸商被迫付款,只有17%的外贸商通过银行锁定汇款。
我国目前提供的五种汇率对冲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货币掉期、外汇期权及期权组合、跨境人民币结算。 外贸公司常用的是“锁汇”(套期保值)。
这里外汇套期保值操作的门槛首先是资金门槛。 一位外贸人士表示,他联系了一家银行,他的公司提供锁定汇率,需要5%的押金和1%的手续费。
另一个门槛在于专业的运营人才。 一家机械出口公司曾总结道:“我做了两年外汇套期保值,没想到年年亏损。”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钱去哪儿了。
甚至有一些公司经营激烈,最终把自己变成了投机赌徒。 请问哪些中小微外贸公司具备足够专业的金融知识来操作金融衍生品? 财务经理听后笑了:“如果我知道了,我还能留在这里吗?”
但在这里我还是建议有一点余力的企业至少去银行了解一下远期结售汇的知识。 据我了解,锁汇的门槛已经不再那么高,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使用该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 我们不追求炒外汇赚钱,但至少我们没有“裸奔”。
● 议价能力
议价能力无需详述。 汇率就像原材料和海运费的价格。 当然,买家知道成本越来越高,但如果出口企业想借此向买家加价,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最终取决于你是否有议价能力。 一般掌握在龙头企业手中,中小企业很难避免互相压价。
更有效的做法还是报价时更加谨慎,留有升值空间; 或者在报价单或合同中约定,一旦汇率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但此时能否说服买家与你分担风险,还要看企业本身的实力。
● 进口套期保值
众所周知,当本币升值时,进口成本会降低,出口成本会增加。 因此,在原材料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央行内部人士此前建议,应该通过适当的升值来抵消一定的进口原材料成本。
如果制造企业涉及进口原材料,在这波升值浪潮中确实可以通过进口抵消部分成本。 但对于不涉足这部分业务的外贸企业来说,指望进口原材料整体价格下降来降低制造成本,却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原材料端的价格下跌并不能轻易传导至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企业。 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也缺乏议价能力。
● 跨境人民币
我们先来说说跨境人民币结算,即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收汇。 这可能是除了在合同中增加汇率波动条款之外,最有效、最简单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这条道路前景广阔。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可以通过跨境人民币支付货物。 所以你不妨问问买家是否可以接受人民币付款。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出口业务绝大多数结算货币为美元,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仅为15%左右。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情况下,虽然某个国家确实支持人民币进口,但当买家向银行申请人民币配额时,该国银行会说没有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汇率风险管理意识
最后要提到的是我们中小企业的汇率风险管控意识。
我这里得到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过去三年左右,美元兑人民币月均汇率为6.7747。 银行购汇(企业卖出美元)占当月出口额的平均比例为83.74%,售汇(企业买入美元)占当月出口额的平均比例为83.74%。 平均进口比例为107.23%。 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贬值、升值、贬值的过程。 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外汇买卖占比并不大。 变化。 疫情发生后,银行购汇比例大幅上升,但在2020年4月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银行卖出美元的比例先飙升后回落,2020年底再次反弹,但2021年前四个月的比例在疫情期间银行购销比例大幅上升,表明中国企业已经亏损他们对汇率变化的理性思考。”
很多企业的结汇操作就像炒股一样,追涨追跌,而不去揣摩央行的讲话和各项政策。 最终结汇时间根据天气情况而定。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21年6月15日起提高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7%,这是14年来首次央行已经使用了这个工具。 过去,央行通常每次调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此前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利率调整幅度较大,体现了央行调控的决心。
你明白吗?
其实,在这几年的外贸行业里,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与其说外贸越来越难做,不如说越来越专业。
轻松赚钱的上升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这并不是“钱路”的终点。 最终,专业性强、业态新颖、紧跟时代的公司还是会赚很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