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涨表明居民消费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物价水平上涨。 物价水平的上涨与通货膨胀有关,但两者不能划等号。 因此,CPI的上涨只能说与通胀因素有关。 不能说是通货膨胀。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幅度的指数。 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也是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 目前,我国PPI调查产品已达4000多个(其中标准产品9500多个),覆盖全部39个工业门类,涉及186个调查类别。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影响。 PPI反映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 价格总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行业蔓延,最后影响到消费品。 产业链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生产,以原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输送。 另一种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粮食的传递。 在中国,从上述两条传播路径来看,第二条即从农产品到食品的传播相对充分。 2006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但第一个,即工业产品对CPI的传导基本上是无效的。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和PPI在统计口径上并不严格对应,因此CPI和PPI的变化可能不一致。
CPI和PPI继续背离,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 价格传导中断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政府人为控制公共产品价格。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卖方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如电、水、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造成的成本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至消费品价格; 其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给过剩,工业品价格难以传导至消费品价格。 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来消化成本上涨,其结果体现在中下游。 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下降,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一些难以消化不断上涨的成本的公司可能面临破产。 能够顺利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煤、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在政府调价范围内。 当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上涨时,企业无法顺利转嫁上游成本,导致最终消费品价格(CPI)上涨,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PPI常被用作观察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而上涨,而能源价格往往出现意外波动,为了更清晰地反映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一般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 ,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