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论的两种形式。 购买力平价(PPP)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购买力。 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及其变化是由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品价格水平的比值,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品的购买力的比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升值和贬值是由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1]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 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最早由凯恩斯于1923年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是由两国之间的利差决定的。 很快英国学者艾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利差与利率的关系。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利差是由两国之间的利差决定的,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必然处于贴水状态,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必然处于贴水状态低利率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必定处于溢价。 当两国之间存在利率差异时,资金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以获取利润。 利率平价理论分为两种:补贴利率平价和无补贴利率平价。 前者假设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避免风险[2],因此分析的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 后者是无偿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假设交易者根据对未来汇率变化的预期计算预期收益,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 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的预期。 价值。 两者都是汇率决定理论,但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有不同的分析视角。 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这一事实出发,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它主要基于开放经济中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的联系来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3]。 利率平价理论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国外金融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造成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密切关系。 - 金融市场的利率。 关系。 从理论上讲,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相辅相成的。 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中长期分析。 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了该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了两国的汇率水平。 相比之下,利率平价是一种短期分析。 另一方面,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了利率(基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造成利率的差异,从而影响利率(基金价格)的波动。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