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长趋势及资金来源 [摘要]本文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长的两个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教育,并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模型,我们得出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将持续增长的结论。 通过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的两个主要资金来源——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发现二者增长空间有限,国家应采取更多措施补偿教育成本。 [关键词] 普通高等教育费用; 生长; 资金来源; 政策建议 【图书馆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1-0042-04 一、成本增长实证分析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成本逐年增加。 199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费用仅为111亿元,但到2003年,总费用达到1754亿元。 近五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费用保持平均26%的高增长趋势。 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较多,包括如何计量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摊、教育成本的有效利用等。 本文首先基于GDP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两个影响因素讨论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长,然后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 对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GDP对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形势,高校势必在师资、教学设施、方法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成本也越来越高。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教育费用影响很大。 1990年至2003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费用稳步增长,年均增长24%。 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长。 从两者的增长速度来看,1996年之前,GDP的年增长速度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费用的年增长速度。 1996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总产值的年增长速度较快,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费用与GDP虽然增速不同,但增长趋势一致,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9。 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表明GDP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本有显着影响。 2、潜在规模对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响。 1999年之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保持稳定。 虽然入学人数逐年增加,但幅度并不大。 1999年,国家大幅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 高等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费用投入也大幅增加。
教育费用增长的总体趋势与高校规模一致,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性。 经计算,相关系数高达0.99。 因此,高校规模的扩大是高校成本增加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大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1997年,我国18岁至22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约为8465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仅占3。75%; 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幅扩招后,毛入学率提高到10.5%,距离毛入学率15%的普及水平和50%的普及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1]。 可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年龄人口的需求,而这种潜在需求是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的潜在动力。 虽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但其潜在规模也在逐年增加,这表明国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有学者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潜在规模进行了研究,认为潜在规模的公式为:ED=入学率×r。 其中,ED为潜在规模,Enrollment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r为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值[2]。 这一潜在规模真实反映了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影响高校费用增长的潜在性、根本性因素。
3、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受教育者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导致学校规模扩大、教师数量增加、教学设施更新和完善和方法,最终导致成本的增加。 当然,影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因素包括政治、人口因素等,现在我们仅用模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增加的原因。 从这两个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来看,它们与成本呈正相关,并且在很低的检验水平下都显着。 方程的决定系数为 ,整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 模型的F统计量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方程中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是显着的。 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和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的潜在需求是影响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费用的持续增加很大程度上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4、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费用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始终保持在7%以上。 国家发展战略是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必须保持较高水平增长。 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假设我国GDP年增长率为7%,教育必然随着经济增长而稳定增长,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以2%的适度速度逐步扩大至2020年。 7%。 展开[3]。
结合上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费用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2.成本补偿渠道——资金来源 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的预测可以看出,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经费投入是否满足成本增长和教育需求? 本文将从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角度分析成本补偿情况。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占经费总额的51%,学杂费占经费总额的26%,两者收入占经费总额的78%。 可见,财政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是其主要渠道。 财政教育经费和学杂费的绝对总额逐年增加,但财政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学杂费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这体现了我国教育经费构成模式的变化,与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政策相一致。 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3%,而学费仅占%。 1992年6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 全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实施招生收费制度改革,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重大幅上升。 1999年,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学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再次大幅上升。 此后,学费比重持续大幅增长,1999年至2002年年均增长率为22%,2002年为26%。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比重持续下降,近年来保持在50%左右。 可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已形成财政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的双重格局。 一、财政教育经费来源 在大多数国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国家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国际上通常用一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该国教育投入水平的指标。 1991年至2002年,我国每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5%至7%,而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支出一般占GDP的5%至7%[4],在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我国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可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水平还较低。 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一般占教育财政总投入的20%左右[4]。 1991年至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低于20%。 仅2002年,投资水平为%。 可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不足的局面,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占比并不高。 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2、学杂费收入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普通高等教育成本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成本分摊模式越来越向个人倾斜。 1989年,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形成了自负盈亏和公费资助并举的“双轨制”收费制度。 1997年,我国各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合并和学生付费入学改革。 从那时起,所有大学生都必须付费上学。 1997年高校收费统一改革后,普通高校生均学费逐年快速增长。 1999年,生均学费比1998年增长了36%。高等学校学费收入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学生人均学费占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2003年,学生人均学费分别占199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2倍和47倍。由于我国人均收入的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高出很多。高于农村居民,学生人均学费与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存在巨大失衡。 2003年,生均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54%,是农村居民的两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目前的学费水平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更有研究表明,2000年的数据显示,约60%的城市家庭无力承担当年高等教育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农村这一比例达到% [5] 。
对于许多来自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承担学费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总体来看,学杂费虽然近年来已成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考虑到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教育的公平性,增加的空间并不大。 近两年学费增速有所放缓。 趋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探讨影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费用增长的因素,分析教育经费来源的两个主要渠道,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费用将保持但从经费投入来看,我国教育投入水平还较低,教育经费投入不能满足教育成本的需求。 目前,财政投入比例趋于稳定,学杂费收入已超出居民承受能力。 两者的成长空间都有限。 针对教育成本增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教育成本。 目前,高校物质资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教室、实验室利用率仅为60%。 我国教育统计也显示,全国高校有20%的设备闲置[6]。 高校院系之间资源不能共享。 重复购买专业设备、重复建设实验室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更是不常见。 同时,高校公务开支和业务开支中,差旅费、会议费、物资消耗、水、电等能源消耗开支较大,且存在浪费。
此外,近年来,由于盲目追求规模化,一些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机构臃肿、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然而,高校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这显然不利于降低高校成本。 因此,高校应树立节约观念,加强成本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建立责任制,严格控制资源的有效使用; 高校可以实行资源共享,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资金利用率。 2.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占GDP的比重近年来稳步上升。 在国家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将是一个稳定的渠道。 作为新兴的主渠道,学杂费已经超出了老百姓的平均承受能力。 要使学费成为如此高水平的教育经费的稳定收入,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贫困生资助制度,使其成为在较高学费下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维护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水平。 我国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励、资助、就学、减免、贷款五个方面。 由于前四项措施要求政府和学校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在政府拨款有限、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其覆盖范围和资助金额难以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助学贷款制度将成为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主要机制。
截至2002年6月,全国累计申请贷款学生1万人,累计获得贷款学生1万人。 获得贷款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7]。 由于我国1999年才实施助学贷款制度,制度和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因此此项资助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004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了一定的风险保障制度,减轻了学生贷款还款压力,使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更多地惠及贫困学生。 更宽的。 但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没有实际行动证明银行愿意扩大贷款规模、各方利益不协调、学生贷款还款追踪系统建立资金缺口较大等。 这些都推迟了新政策的实施。 学生贷款的可用性减少。 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国家在进行费用分摊改革的同时,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同时确保学费作为稳定的经费收入来源。 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收入。 随着普通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单位成本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处于短缺状态。 仅仅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两个主要渠道是不够的。 应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我国其他渠道资金收入多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以捐赠收入为例:在欧美等国家,捐赠收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规范化、专业化的捐赠管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捐赠收入的增长; 在我国,据统计,社会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捐赠一直只占经费总额的2%[8],并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国内鼓励企业捐赠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国家应鼓励企业与大学加强合作,如企业投入大学科研经费、通过各种资助、捐赠与学校建立联系等,形成双赢。 对于高校来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科研和学术转让技术专利、销售教学产品等。 还可以将科研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从事校办产业。 这些都是目前普通高校可以采用的有效形式来增加经费来源。 如果教育经费来源真正实现多元化,对于缓解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长压力将极为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魏新.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合理学费水平[J]. 教育发展研究,2000,(3):35-39。 [2] 李文利,闵卫芳.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现状及潜力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27-31。 [3] 谢作旭,黄荣坦.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4,(6):18-24。 [4]徐瑞娥. 完善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体系研究述评[J]. 经济研究参考,2004,(95):39-45。 [5]刘毅,张帆. 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承受能力及学费政策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4,(2):14-20。 [6]李淑霞,张佩玲。 高校教育成本相关问题探讨[J]. 教育会计研究,2005,(1):38-42。 [7] 李文利,魏新. 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83-89。 [8]刘向东,张伟,陈迎霞。 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5,(5):97-102。 [9] 郭海.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变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