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际粮价为何冲高回落?流动性持续收紧带动

2023-11-14 08:01

近两个月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下跌。 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格近期跌至765.75美分/蒲式耳低位,较3月高点下跌43.8%,创今年2月以来最低。 最低的; 玉米价格下跌31.3%,大豆价格下跌27%,豆油价格下跌37.9%,均创今年以来新低。 国际粮价为何先涨后跌?

流动性收紧导致食品价格下跌

国际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美元走强,国际资本做空大宗商品。

进入第二季度,许多经济体的实际通胀水平明显偏离通胀目标,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更为激进的紧缩措施来应对。 5月份,在美联储“加息+缩表”操作的推动下,多国央行相继推出货币紧缩政策。 特别是近期公布的美国6月CPI同比上涨9.1%,创下40年来新高,大幅提升美联储加息预期。 受此影响,美元指数7月14日创下109.29点的历史新高,而与之负相关的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则全线下跌,国际粮食价格也不例外。

二是全球粮食市场供需格局有所改善,前期粮价高位带来的紧张局面逐步释放。

抛开全球通胀和资本投机因素,主要粮食生产国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加剧了市场对粮食供应的担忧。 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等阻碍重要粮食出口海外运输的因素,也是前期推高国际粮价的关键。 原因。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全球谷物产量预测从之前的27.84亿吨上调至27.92亿吨,尽管消费预测也上调920万吨至27.97亿吨,但据粮农组织估计,到2023年生产季结束时,世界谷物总库存将达到8.54亿吨,比上个月的预测增加760万吨。 同样,美国农业部最新供需报告将2022年至2023年全球小麦和玉米期末库存分别上调70万吨和250万吨。

油脂领域,虽然全球大豆产量、进出口、压榨和期末库存均有所下降,但作为棕榈油第一出口国的印尼不仅解除了棕榈油出口禁令,还制定了加速出口政策计划,使得全球植物油价格在不久的将来上涨。 两个月内大幅下滑。

在印度尼西亚茂物的一个油棕种植园,一名工人准备将收获的棕榈果装上卡车。 李伟 摄(新华社)

供需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虽然目前国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已回落至今年年初水平,但从当前国际形势和粮食供需形势来看,还很难说全球粮食危机警报已经解除。

首先,一国粮食危机的成因往往是多重且复杂的,如气候恶劣、地区冲突、债务等。粮价的涨跌只能加剧或减缓粮食危机的程度,但短期内无法改变危机的事实。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预计2022年发生粮食危机的国家或地区数量较2021年有所减少,但仍有1.79亿至1.81亿人陷入危机。 就当前全球粮食价格形势而言,虽然近两个月出现下降,但与前期的过度上涨相比,其绝对价格仍处于2013年以来的高点。

其次,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货币出现阶段性紧缩,可能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发展,并继续加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危机。

加息还导致美元升值、美债收益率上升,迫使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面临货币加速贬值和债务违约风险上升的局面。 其中,货币贬值将直接导致部分国家购买力下降。 如果被迫跟进加息,可能会导致相关国家经济基本面继续恶化,进一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并引发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供需环境稳定性较弱,影响粮食价格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一方面,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2021年遭遇粮食危机的55个国家中,有36个国家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小麦,占其小麦进口总量的10%以上。 然而,冲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乌克兰向中东、北非和亚洲部分地区粮食运输的顺畅程度势必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从本轮全球粮价的下跌和速度来看,主要是受到宏观避险情绪的影响,包括获利资本快速离场,但全球粮食供需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基本面或趋势的变化。

国际粮价对我国影响有限

未来国际粮价将如何变化? 从供需基本面看,由于全球COVID-19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干扰以及多区域地缘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粮价支撑因素依然明显,后期粮价上涨的支撑因素依然明显。资本对主要产粮国天气因素的炒作也将逐步推高粮价。

从宏观角度看,全球流动性收紧导致的需求大幅下降,加剧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美联储年内继续加息的预期持续给大宗商品带来压力。 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粮价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但出现类似今年3月份那样的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整体走势将进入相对僵持状态。 。

国际粮食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有多大?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国际粮食价格主要通过期货市场确定。 与现货市场相比,期货杠杆率较高,容易因一些黑天鹅事件或灰犀牛事件而被投机资金炒作。 相比之下,国内主粮品种的价格形成以市场供求为主,政策协调为辅。 当市场需求增加、价格过高时,政府会释放各种储备来保护市场需求。 当新粮上市、价格过低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入。

二是主粮品种供需格局保证我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超过90%,小麦、稻米自给率100%。 供需结构基本平衡。 粮食进口主要是为了提高质量、调节余缺。 因此,国际粮价的大幅涨跌对国内粮价走势影响不大。 同时,粮食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也避免了国际粮食价格过低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三是严格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游资炒作。 国家明确禁止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煽动炒作”等行为。 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三大主粮的价格走势也受到粮食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 当然,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和下跌短期内会对部分地区的企业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7月22日,湖南省常德市理县城头山镇大兴村,农民开着收割机收割早稻。 白伊璞摄(中国视觉)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我国食用油综合自给率仅为30%左右,国内食用油价格受国际市场大豆、棕榈油、油菜籽等价格变化影响较大。 为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 虽然短期内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国内油料及油料作物生产和种植的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加上随着油粕消费结构的全面调整,这种状况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油价暴跌对国内粮价的影响_粮油价暴跌价国内国际影响大吗_粮油价格会不会上涨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