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汇率和物价的关系研究在国际经济学中一直是热门的课题,同时,两者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众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汇率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纽带,对一国的外部均衡和内部经济均衡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汇率波动的传导通常是渗透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并从外部和内部影响开放经济的运行。在早期完美的市场假设条件下认为汇率完全传递的,即:在本国货币价格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汇率的波动100%地传递到出口商品的价格上。随着对汇率传递进一步的研究,学者们提出汇率对价格传递是不完全的,分析的角度有影响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微观、宏观因素,以及新宏观经济学框架中下的汇率传递对宏观经济乃至货币政策的交互影响。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8年7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避免危机通过汇率渠道传导到国内,央行实行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汇改后的3年内,人民币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升值累计幅度超过18%。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在危机冲击下的强劲复苏,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启动人民币汇改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汇率波动幅度加强的背景下,分析其对我国汇率波动的传导机制和效应(时间长短、传递程度等),对调控我国物价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第一部分进行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阐述,并对我国不同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进行归纳。第二部分,对汇率的不完全传递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和新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的不完全传递理论新发展。第三部分,主要是从理论模型、直接和间接传递机制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价格传导机制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为实证,基于2005年8月到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以人民币汇改为契机,结合2008年的金融危机背景,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进口价格、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物价水平(CPI、PPI、RPI)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得出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物价传导存在时滞,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国内通货膨胀的结论。最后,文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