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投资者常会看到“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表述。理解什么是关联方关系的认定,有助于判断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交易的公允性。
根据会计准则,关联方是指一方能够对另一方施加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或与另一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各方。常见的关联方包括母子公司、同一母公司下的兄弟公司、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这些人员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等。简言之,只要存在可能通过非市场机制转移资源或义务的关系,就可能构成关联方。
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被称为关联交易。这类交易本身并不违法或违规,许多企业出于业务协同需要,确实会发生正常的关联交易。但问题在于,由于交易双方存在特殊关系,交易条件未必完全由市场决定,可能存在价格偏离、利益输送或资产转移的风险。例如,以明显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进行购销,或通过长期应收款变相提供资金支持等,都可能影响企业利润的真实反映。
因此,监管要求企业在财报中充分披露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内容,包括交易金额、定价政策和未结算款项等。投资者在分析财报时,应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的规模占比、定价依据是否合理、是否有异常的资金往来等。若发现关联交易频繁且缺乏商业实质,需警惕其对财务数据质量的影响。
总之,识别关联方关系是透视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重要一环。理性分析关联交易的必要性与公允性,有助于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