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推出的宽松政策涵盖货币、房地产和市场支持措施,显示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担心经济下行风险。这些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短期内显着提振了市场信心。但市场各方对于这些政策的长期有效性,特别是能否有效应对通货紧缩压力、持续促进消费增长存在分歧。摩根士丹利认为,尽管这些措施发出了积极信号,表明政策制定者对经济疲软深感担忧,但其刺激消费的效果有限。从历史上看,日本央行的类似措施未能在短期内有效提振信心。因此,中国可能需要加大财政扩张力度,通过削减过剩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来实现更强劲的增长。高盛指出,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幅下调,表明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入的相对稳定也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支撑。不过,高盛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配合更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才能有效刺激内需。汇丰还认为,当前的宽松组合是进一步措施的起点,预计未来将出台更多财政刺激措施,包括发行特别国债,以确保经济增长回归正常。从市场反弹来看,摩根大通分析指出,9月24日政策推动市场强劲反弹,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沪深300指数均创年内最佳单日表现。摩根大通认为,此轮反弹可能提供战术布局机会,尤其是境内股指有望迎来中低区间涨幅。在推荐板块方面,不少机构看好受益于宽松房地产和消费刺激政策的领域。具体来说,小摩根建议重点关注房地产、非必需消费品和材料行业,尤其是那些受益于较低首付和抵押贷款利率的公司,例如壳牌控股和京东。同时,为了对冲风险,建议关注好未来等教育行业龙头企业,行业整合后其市场地位将更加稳定。尽管市场短期内大幅反弹,但美银指出,股市长期表现仍需依赖财政刺激的进一步加大和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要实现真正复苏,不仅需要加大财政扩张力度,还需要解决产能过剩、通缩压力等结构性问题。此外,市场反弹的可持续性还取决于企业利润和经济基本面的改善,特别是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总体来看,当前政策带动的市场反弹显着,但仍需财政和结构性政策的进一步配合才能维持上涨趋势并化解长期风险。
摩根士丹利:认为这些措施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担心经济和市场疲软。然而,我们预计投资者不会认为这些措施足以应对通缩压力。这些措施并不能有效刺激急需拉动的消费。回顾2010年至2012年期间,日本央行每年都会实施ETF购买计划,但直到经济真正摆脱通货紧缩之后,投资者信心才持续改善。我们认为,中国要摆脱通货紧缩困境,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减少过剩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大力财政扩张,特别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来拉动消费。安全支出。如果社会动态指标显着恶化,可能会引发这一关键的政策转变。
高盛:我们认为,罕见的同时大幅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年底前可能再次降准25-50个基点的非常规指引,表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担心关于国内经济下行风险。 。外汇稳定和银行盈利能力似乎不再是进一步货币宽松的主要制约因素:过去两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8月份出现2023年初以来的首次资本净流入,央行承诺降低存款利率以维持银行资本净流入。利差稳定。今天的公告似乎表明高级政策制定者对宽松政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但我们认为仍需要更多财政宽松措施来提振内需。根据央行行长的指引,我们预计今年四季度将再降准25个基点,并维持2025年进一步降准的预期(2025年一、三季度降准25个基点) ,2025年第二、三季度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第四季度各降息10个基点)。
汇丰银行:经济方面:9月24日公布的意外宽松政策体现了更加积极的政策立场,再次凸显经济增长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这一涵盖货币、房地产和市场措施的政策组合(详见表1)只是进一步宽松提振经济的起点。预计还会有更多措施出台,我们目前预计今年将再降息1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再降50个基点。随着政府债券发行接近年度限额,财政政策也可能会加强。我们预计四季度将宣布再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以刺激经济。这些措施将有效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增长重回正轨,实现今年GDP增长目标。
利率市场: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和存款准备金率生效,银行间流动性很快就会变得充裕。央行行长暗示年底前将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暗示今年剩余时间不会出现流动性紧缩。
外汇市场:近期人民币走强主要是受到美联储开始降息的“推”(资金流出美元)。此轮刺激能否产生更多“拉力”(资金流入人民币),取决于风险偏好能否恢复。关键在于资产流入是否强劲足以抵消人民币的收益率劣势、对结构性瓶颈的持续担忧以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人民银行转向中性的外汇政策立场或将引导两抑制汇率单向波动,防止单边货币的形成。边缘人民币预期。
摩根大通:这种反弹能持续多久? 9月24日星期二,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刺激措施。摩根大通朱海滨认为,这是央行2015年以来最全面的宽松政策(详见图4)。当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4.1%、5.9%和4.3%,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自美联储9月19日(上周四)降息50个基点以来,市场对中国宽松政策的预期有所增强。截至9月23日(周一)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3.3点。 %、4.6% 和 1.3%。香港市场的卖空比率(占成交量的百分比)从上周的15-22%下降至周二的13.6%,较2016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低一个标准差,表明大量空头头寸已被释放。覆盖。我们联系的境内资产配置者认为,当前的反弹为境内股指提供了战术性上行机会,区间达到低个位数至中个位数。
美国投资者反馈:在2021年以来的四年下滑中,全球投资者早前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现在愿意在实质性刺激措施出台时伺机增持。不过,鉴于此前经济重新开放(2022年11月)的反弹(2023年1月至2023年1月)和国家队稳定的市场反弹(2024年1月至5月)均已出现。此外,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客户反馈显示,大规模配资可能会持谨慎态度。投资者密切关注的四个方面包括:1)实质性的财政刺激; 2)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数据,包括房地产市场; 3)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4)稳定/可持续结算 国家股市/房地产平准基金,有资金流入和长期盈亏目标。摩根大通对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2024年底的基准/乐观/悲观目标分别为60/65/52和3,500/3,700/3,250点。
新金融工具救市观点:央行5000亿元互换额度接近摩根大通对今年国家队购买境内ETF规模的预估。央行行长潘宣布央行互换机制,允许证券公司、基金和保险公司借钱购买股票。初始额度为5000亿元,可能增加至1.5万亿元。尽管操作细节尚不清楚,例如配额是否适用于金融机构自营基金或基金产品,但摩根大通估计,截至9月19日,国家队今年净流入A股ETF为5520亿元。央行还宣布推出3000亿元再贷款机制,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提供回购资金,年利率为2.25%。我们预计,截至9月23日,1950只A股今年已回购1380亿元,占其自由流通市值的1.2%。假设价格稳定,3000亿元额度可支持进一步回购自由流通市值的2.5%。哪些公司可能会利用这种再贷款机制?我们在图8中筛选出了37家A股地方国企,标准是自由流通市值超过200亿元,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
哪些股票应该买入和减持?自9月18日(上周三)收盘以来,MSCI中国房地产、非必需消费品、材料和必需消费品板块涨幅最大,而医疗保健是唯一下跌的板块。主要交易逻辑围绕房地产及相关可选消费支出,这些支出可能因降低首付和第二套住房抵押贷款利息节省而带来。对于可能进一步上涨的股票,我们推荐:壳牌控股(受益于二套房首付减少带来的二手房交易增长),相对于19.0美元的目标价有23%的上涨潜力Alex Yao 给出的 2024 年底;京东(在从家电以旧换新和其他住房相关费用中受益最多的电子商务公司中),相对于 Andre Chang 的 2025 年 6 月目标价 36.0 美元,还有 21% 的上涨空间。我们也利用未来对冲这两只高贝塔股票(课外教育需求旺盛,部分房贷利息储蓄可能流向该领域,严格监管后的行业更有利于成熟的龙头企业) ,相对于 DSKim 给出的 2025 年 6 月目标价 17.0 美元,还有 110% 的上涨空间。对于当前货币宽松政策核心的中国银行业,我们接触到的基本面投资者指出,保护银行净息差的政策超出预期。摩根大通的Katherine Lei估计,降息组合对2025年预期盈利的净负面影响不到3%,小于市场普遍预期。房地产宽松措施和中小企业贷款延期还款也将有助于在短期内控制不良贷款的形成。尽管如此,凯瑟琳认为,当前的反弹提供了一个将部分利润买入国有银行股票的机会。当银行注资变得更加明确时,就应该重新考虑购买。 Katherine指出,国有银行中,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资本不足,2024年上半年一级资本充足率缓冲仅为128/180/213个基点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则不需要注资。
美银WinnieWu:虽然当前的政策组合有利于大盘股的表现,但需要进一步的财政刺激和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真正复苏和市场信心的持续改善。目前的政策是一套协调一致的政策,包括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对股市回购产生积极影响。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更加协调一致,提振投资者信心和市场活力。短期来看,流动性高、贝塔值高的大盘股、银行、保险、科技、互联网公司可能是受益者。尽管存款和利率下降,但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复苏需要房价稳定以及就业和收入信心恢复。消费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市场目前面临着收入下降和就业机会减少的问题。 WinnieWu认为,当前的政策将有助于市场反弹,但需要更多的财政刺激和结构性改革来维持反弹。产能过剩、通缩压力等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股市是经济基本面的反映,需要企业利润和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尽管金融监管机构努力提振市场信心,但股市真正好转需要更多针对结构性改革和地方债务问题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