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08 年金融危机:从次级危机到重大金融危机的标准范式

2024-07-05 06:0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印章(ID:sxgy9999),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标准的重大金融危机范式

由次生危机发展而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是重大金融危机的标准范式,从“风险未被察觉”到“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从“事态升级”到“应对措施升级”,从“危机看似得到控制”到“黑天鹅事件”。

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书籍和电影数不胜数,本文的回顾聚焦于美国股市投资者在事态一步步升级时的反应,并在鸟瞰与身临其境的视角之间切换。

从时间上看,这场危机持续了近两年,跨越了牛市的尾声和彻底的熊市,大部分时间投资者都在“危机结束了吗?”和“危机还没结束吗?”之间徘徊,真正的崩盘只持续了两个月。

它展现了复杂系统的普遍问题,是人性矛盾的体现。我相信,这样的危机范式在未来还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身边重演,而这正是这种回顾的意义所在。

过去的经验不可靠

我根据股市对危机的反应模式,把2008年的金融危机分为三个阶段:次贷危机阶段、金融危机阶段、黑天鹅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一次重大金融危机的一个特征。

2007年4月2日是“次贷危机”的起点,当天,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在此事件前后,纳斯达克连续六个交易日上涨,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随后的三个月,纳斯达克又上涨了11%。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为什么它没有对这一事件做出反应?

从宏观看,我们正处于牛市之中,失业率维持在低位,经济强劲增长,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超出预期。

次级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虽然在2007年之前曾是热门的投资产品,但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仍是一个非主流产品,他们认为“它出了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并不认为它能对股市造成太大的影响。

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我之前在《我们能避免下一次危机吗?》一文中已经详细阐述过。次贷规模本来就不大,投资者不关心也是正常的。但从次贷到次债,再到CDO、CDO的CDO、CDS,它就像是病毒产品,被多次包装进正常的金融产品中,让大型金融产品都“带毒”。这个特点在一开始并没有被足够重视。

7月10日,标准普尔下调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债券评级下调通常会导致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最终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导致纳斯达克指数当天下跌1.16%,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波下跌。不过,这在上图中看不到,因为第二天又回升了。

直到10天后,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净值才跌至零,其持有者包括高盛、美林、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机构。此后,数款产品相继崩盘,更多金融机构发现“有毒资产”,甚至包括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工商银行。

这是投资者应对重大金融危机的范例之一:从“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到最终意识到“看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总结经验是人们应对未来的有效武器,但塔勒布认为,黑天鹅事件的特点是“超出正常的预期,过去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越是严重的危机,就越不可能从历史经验中预测出来。

当然,也确实有一小部分投资者认识到了次级债的危险性。《大空头》中,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伯里率先做空房贷市场,并创立了以次级债为基础的CDS。此类产品后来被金融机构广泛持有。

CDS相当于金融机构给自己持有的次级债“买保险”,也就是说他们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但又主观认为问题可控,只需要降低自己的风险敞口即可。

这些投资者的反应还停留在“过去”阶段,这种看似谨慎实则乐观的情绪,其实验证了黑天鹅事件的一个特点:“过去的经验不可靠”。

这种反应也和当时的牛市氛围有关,牛市中,多数负面消息往往带来抄底机会——残酷的欢欣最终会以残酷收场。

市场终于迎来了一波像样的调整,进入了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阶段。

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银行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次贷危机”,市场对有毒产品的估值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股市出现一波超过10%的调整,回吐了年初以来的全部涨幅。受资金回流影响,亚洲和新兴市场跌幅更大,甚至A股市场连续两天下跌。

投资者对某件事的担忧肯定会反映到股票上,股价的下跌正是为了化解负面消息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反映在股票上,股价的上涨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信心,随后的宽幅波动正是“对危机的担忧”与“应对危机的信心”之间的博弈。

在危机事件中,投资者最大的信心往往来自于政府的“救市行动”。

8月17日,美联储临时下调贴现率,意味着政府进入“救市模式”,截至月底已向金融系统注资逾千亿美元,阻止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9月议息会议上,结束四年加息周期,进入新一轮降息。

布什政府提出向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担保,避免失去房屋所有权,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设立100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购买危机中的抵押贷款证券。

一系列“组合拳”过后,股市刚走出ICU就进入KTV,两个月最高涨幅达20%,不仅收复失地,还创下新高。

但危机并未消除,处在风暴中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全面恶化,现房销售连续数月大幅下滑,库存大幅增加,信贷违约加剧,拖欠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

作为这些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住房抵押贷款恶化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更多原本被认为正常的金融产品将变得“不合格”,但市场的认知度仍停留在之前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当危机来临时,大家会低估其危险性。

金融产品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如果人们失去信心,资产下降会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房价下跌会导致更多人无力偿还房贷,进而导致相关金融产品的“爆炒”,形成恶性循环。

到了2008年,市场终于失去了看涨热情,从11月到次年3月持续下跌,当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时,危机达到顶峰。

随着危机不断升级,政府的救助力度也开始升级:美联储几乎每个月都降息,步调从每次25个基点增加到75个基点;布什政府最终趁着危机氛围,让国会通过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提供大额税收减免来刺激消费,防止经济陷入衰退。

在危机与危机应对的较量中,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工具箱,市场情绪的逆转得益于美联储力推摩登大通收购贝尔斯登,避免了300亿美元金融资产的暴跌,市场进入B浪反弹。

随后,更大的“两房危机”发生了。这两家公司指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其主要业务是购买银行抵押贷款,然后将其打包成MBS、CDO等衍生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所以迟早会危及“两房”。

但市场并没有慌张,因为两房中介是“政府支持的企业”,肩负着“人人都有房子”的使命,政府几乎毫无悬念地收购了两房中介的金融产品,进而全资接管了两房中介——这充分说明,危机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危机本身,而是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

到目前为止,B浪反弹已经持续了近半年,但数浪是标准的“后视镜”,什么时候发生,有无数种数法。当时从形态上看,是标准的双底,从跌幅上看,最高跌幅25%,持续了9个月。

9个月跌25%意味着什么?以这一轮下跌为例,美股最大跌幅25%,持续时间6个月,A股最大跌幅26%,持续时间5个月。因此,投资者完全可以理解,这是一场彻底的熊市,已经把所有负面因素都反映出来了。

从事件逻辑来看,“两房”是次级债的源头,也是最大的火药桶,如今“两房”已被接管,是否可以断定危机的高潮已经过去?

从宏观基本面来看,次贷危机只是金融机构的问题,没有证据表明影响到实体经济,欧洲央行甚至一度加息以对抗通胀。

看起来估值已经非常有吸引力,一切似乎都已触底——但真正的危险始终潜伏在人性之中。

这些始终处于失控状态的救助行动让市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政府的“金融工具箱”非常庞大,不会发生重大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揭露,这些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华尔街那些贪婪的金融机构,受害者是那些被银行抢劫一空、失去家园的穷人,而现在政府正在用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些贪婪的银行家。

难道只救“问题产品”而不救“坏银行”吗?这就使美联储和政府的危机应对行动陷入了道德风险。

换句话说,不救这些公司,天真的会塌下来吗?

就拿今年美联储加息来说,大家都知道,去年通胀刚刚开始的时候,加息是最好的办法,但如果一两次加息真的把通胀降下来了,大多数人就会开始质疑,这算什么通胀?美联储又在吓唬人。

这种“幻想”与“反思”恰恰验证了塔勒布在书中所说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东西更重要。”

金融黑天鹅的第二种范式是,人们赞扬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但总是提前质疑应对潜在危机的手段是否必要。

结果是,当面临下一家需要帮助的银行——雷曼兄弟时,美联储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让其破产。

潜伏了近一年时间后,这只“黑天鹅”终于找到了露出真面目的机会。

只有危机才能解决危机

如果只能做出一种后悔的决定,美联储一定会选择不让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前,市场一年内下跌20%,随后两个月又暴跌40%,C浪一直跌到次年3月。尽管美联储疯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连续10次降息至0%,并推出“量化宽松”,尽管国会通过了史无前例的7000亿救市计划,但市场还是进入了“一切好消息都是逃脱机会”的崩盘模式。

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随即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全社会信贷被冻结,银行拼命回笼流动性以自救,最终波及实体经济,企业大规模破产,失业率创二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

金融机构的存在完全取决于信心。一旦“大而不倒”的神话破灭,所有银行都将“岌岌可危”。美联储当然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公众和国会却不懂(或者明知故犯地装糊涂)。

现在大家都有经验了,应对这种金融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注入远超危机水平的流动性,防患于未然。但是,如果股市不“为你死”,国会怎么能这么快通过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华尔街各大银行又怎么能接受政府注资?

金融黑天鹅的第三个范式是:只有危机才能彻底解决危机。

没有人喜欢股市崩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市崩盘恰恰是当其他人的问题都没能解决,而每个人都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时。

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想象政府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政府必须时刻防止自己的行为陷入“公共道德约束”。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危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一定程度的援助,但因为某种原因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各方心理上最终都会习惯。然后,当大家都在幻想着“用时间来消化问题”时,一个偶然事件就会被当作契机,像“黑天鹅”一样,以暴力的方式彻底化解危机。

真正危险的是自信

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在其著作《十年轮回》开篇写道:

一年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花了 1000 亿美元收购了荷兰银行。如今,同样的钱可以买下花旗集团(225 亿美元)、摩根士丹利(105 亿美元)、高盛(210 亿美元)、美林证券(123 亿美元)、德意志银行(130 亿美元)和巴克莱银行(127 亿美元),剩下 80 亿美元……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买下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和本田 F1 车队。

当然,一家公司的价值不会在短短一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股价只是一种信心的体现。

金融黑天鹅事件初期,投资者往往利用正常的反应模式(如政府救市)巩固一系列“信念”,最后以一个意想不到、永远不会发生的偶然事件打破“大而不倒”等“长期信念”,从而导致定价体系突然崩溃,引发负循环。

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建立了一套标准的危机应对模型,经过多次试验,投资者对其越来越信任,这也为下一次“黑天鹅危机”埋下了伏笔。

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到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它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

因此,真正的危险是信心——我们对某种“总是有效”的事物的信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taimeiti,或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