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第二年。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情况,以便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景
2005年之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这意味着在制定汇率时,必须考虑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求情况。 即人民币汇率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完全由市场决定。 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施加限制。 管理。
2001年以来,日本、美国等国政府官员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1年9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题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国威胁论的欣赏》的文章,较早提出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更便宜,增强了中国商品的竞争力。 2003年6月和9月,美国财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均表示希望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 2003年6月,美国80多个行业协会组成的“健全美元联盟”要求美国政府利用301条款强制人民币汇率升值。 2005年4月,两位美国参议员提出《舒默-格雷厄姆修正案》,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否则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7.5%的关税。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有贸易顺差。 这种顺差弥补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 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进行报复,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美国政府提出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必须用智慧来解决。 2004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人民币汇率问题磋商会议,我在会上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表了看法。
人民币汇率是否严重低估?
我认为,即使按照市场标准来衡量,人民币汇率也可能不会被低估。
日本和美国很多经济学家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很多经济学家也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民币对美元为基础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远低于市场汇率;二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远低于市场汇率。 二是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
所谓购买力是指一单位货币可以购买多少商品。 1元钱购买的商品越多,说明购买力越强,反之亦然。 目前美元和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是多少? 据世界银行1999年测算,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约为1.5日元:1美元。 2002年我去美国时,根据洛杉矶和北京的物价计算了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结果大约是2.5元:1美元。 由于2002年以来中国的物价水平上涨速度快于美国,如果从现在开始估计,应该在3元:1美元左右。 但当时外汇市场上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被低估了吗?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汇率始终显着高于购买力平价。 发展中国家平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比为3至4倍。 此外,货币汇率取决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直接投资,而货币购买力只影响国际贸易。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购买力平价不能作为判断汇率高估或低估的标准。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二个原因。 确实,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外汇市场外汇供给增加,即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本国货币汇率升值。 据此,人们认为中国这么多年顺差,但汇率却没有相应升值,所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 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我们需要分析一下现象背后的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 我国企业获得外汇收入后,仅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 当时这个比例规定为30%,剩下的70%必须卖给外汇银行,这意味着结汇是强制性的。 在实行强制结汇制度的条件下,中国市场外汇供应充足。 但同时,人们也不能随意用人民币购汇,外汇需求受到限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供求机制已经扭曲,导致人民币短缺,人民币汇率升值。 如果完全放宽外汇强制供应和外汇需求限制,我国可能不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人民币汇率该升值吗?
任何经济决策都有利有弊。 权衡利弊,人为地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是一个坏主意,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升值会使我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GDP增速将会下降,就业形势将会恶化。 例如,假设中国商品的生产成本为8元,当8元兑换1美元时,出口的商品在国外售价为1美元。 如果人民币升值,4人民币兑换1美元,出口商品价格就为2美元。 中国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科技含量较低的日用消费品。 它们不一定是发达国家购买的。 如果你的商品价格昂贵,他们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中国的出口就会减少。 相反,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就会变得更便宜,中国的进口就会增加。 据我了解,我国很多出口商品的利润很低,甚至是靠出口退税维持的。 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货物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其次,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加剧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经常项目赤字压力,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未来几年,我国关税将进一步降低,配额制度将进一步放宽。 换句话说,如果人民币汇率不升值,更多的外国商品就会进来,可能会出现经常项目赤字——事实上,我们在2004年就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如果人民币汇率再次升值
值,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当然,人民币汇率升值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比如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消费者有利; 我国可以用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取更多的外国商品,从而增加社会福利等等,但这些利益必须客观地理解。 第一种利润是非失业者的利润。 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失业率上升,失业者如何盈利?
调整人民币供求是最好的政策
首先,从短期来看,调整人民币供求是最好的政策,而调整人民币汇率是最差的政策。 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外汇市场人民币供大于求。 我的建议是,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应该得到调整,而不是简单地提高汇率。 当然,由于人们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太强,人民币供求的调整也存在困难。 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投资中国房地产和股票,等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希望获得房地产、股市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利益。 调整人民币供求不仅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有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其次,外汇储备增加比外汇储备损失更容易应对。 比如,利用部分外汇储备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规模进口这些战略物资储备将导致人民币贬值,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物资储备。 如果单纯任由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旦币值定得太高,就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流失,难以应对。
第三,从长远来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比单纯调整人民币汇率更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迟早会走向市场化。 在升值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完善这一机制可以促进这一进程。 如果单纯调整人民币汇率,不仅面临很大风险,而且制度改革也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的建议是:改革强制结汇制度; 放宽购汇限制; 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限制。 此举的意义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供求机制。 另外,即使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应该由市场决定。
改革两年的变化
我国于2005年开始汇率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放宽民众购汇限制:境外投资试点由24个省市扩大到全国,境外投资金额由33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 放宽个人购汇额度限制; 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分行; 允许境内金融机构投资境外金融产品。 二是改革强制结汇制度:延长超额结汇期限,提高企业留汇比例,部分企业可能无需结汇。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四是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限制。
人民币汇率展望
人民币汇率问题实际上与中美贸易局势有关。 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储蓄率太低,而不是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太多商品,也不是人民币贬值。汇率被低估。 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仍然需要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为何能够允许这种赤字长期存在? 事实上,它获得了贸易利益:中国出口贸易中,55%以上的出口来自外资企业,其中包括美国企业; 中国廉价优质的日常消费品抑制了美国的通胀。 它改善了美国的社会福利; 帮助美国调整产业结构,保持技术优势。
为避免贸易摩擦加剧,应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主动调整贸易顺差,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放宽购汇、结汇限制,隐藏私营部门之间的外汇; 调整出口退税制度,取消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出口商品的退税; 制定相关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消除部分地区靠压低农民工工资实现出口的现象; 利用外汇储备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
人民币兑美元长期会升值,但这种升值应该是渐进的、可控的,应该由市场决定,不扭曲供求机制。